首页
发病原因
常见症状
治疗方法
治疗医院
预防知识
护理方法
饮食健康

心律失常距离我们有多远连载一

概述

正常心脏电活动由位于上腔静脉和右心耳交接处的窦房结触发,通过心脏特殊的传导系统,由心房、房室交界区传至整个心室,同时引发心脏房室的有序收缩,起泵血的功能。如果心电系统因为起搏或传导的异常而导致心脏搏动节律的异常统称为心律失常。心律失常可表现为心率太慢、太快或者节律不规则。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轻则无症状,或者有心慌、胸闷,重则晕厥、甚至猝死。这主要是取决于心律失常对心脏泵血功能的影响程度。一般而言,心律失常发生在正常的心脏危险性小,反之则大。因此,发生了心律失常,进行心脏的检查是必要的。根据患者的危险程度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称为“个体化治疗”。医院心血管内科浦介麟

关于心律失常发病机制和防治的新认识多源自西方人群,由于遗传背景、生活环境和疾病谱的差异,这些经验并不完全适合国人。因此,探讨我国心律失常的发病机制,建立有效防治策略,对人民的健康具有重大意义。

心律失常的流行病学

室上性心律失常很常见,多数容易反复,也有些呈持续发作。室上性心律失常很少严重到威胁生命,患者常在急诊门诊就诊,但是很少需要住院处理。年AHA/ACC/ESC发布了西方国家各种室上性心律失常的发病率为6/,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在人群中的患病率是2.25/人,而发病率是35/00人/年。心房扑动的总发病率是0.%,其中58%的患者也有心房颤动。

国外报道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冠脉旁路移植术,慢性心衰患者中室上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11.1%。

年龄和性别是室上性心律失常发生的重要因素。MESAcohort研究显示PSVT的首发年龄为57岁。年纪大的患者更容易合并器质性心脏疾病。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TR)的患者发病年龄(32+18)高于AVTR的患者(23+14)。各国报道房颤和房扑随着年龄增大,发病率会增加,发病高峰期是75岁和84岁的老年人。性别也是室上性心律失常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MESAcohort研究显示女性患者单纯不合并器质性心脏病的PSVT发病率远高于男性(年约64%),而房扑女性的发病率是男性的2倍。发达国家房颤目前发病率约为1%左右,并且有随着年龄增高发病率逐年增高的趋势。年龄每增加10岁,房颤的患病率成倍增加,50~59岁成年人房颤患病率为0.5%,60~69岁患病率达2.0%,在75岁以上人群中,房颤的患病率可以高达10%以上。中国房颤患病率为0.77%,男性房颤患病率(0.9%)高于女性(0.7%),患病率有随年龄显著增加的趋势,8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达7.5%。若按目前中国13亿人口计算,中国房颤人数接近万。房颤已成为一个严重威胁人民健康的疾病。

器质性心脏病相关的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是在冠心病、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等心肌受累的心脏疾病后期形成瘢痕使心室肌电传导的各向异性增大,约30%心肌受累性疾病伴发室性心律失常。心源性猝死最主要的原因是器质性心脏病伴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导致的室颤,最常见于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发展过程是心肌重构的临床表现之一,涉及多种基因表达和表型转化等重要因素参与。室速(VT)/室颤(VF)是导致心源性猝死的最主要的原因,国外报道约65%的VT/VF发生于缺血性心脏病患者。近80%严重心力衰竭病人存在VT/VF。我国心源性猝死(SCD)的发生率为每年41.84/10万(0.04%),以13亿人口推算,我国每年SCD的发生率为54.4万。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是心源性猝死最重要的原因,约占70%-80%,多数患者猝死是由于持续单形性室速演变为多形性室速和室颤致死。

原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是以心脏结构正常,单形性室速和频发室早为特征。根原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占室性心律失常的10%左右,60%-80%起源于右室流出道,10%起源于左室流出道。女性多于男性,最易发生于20-50岁的成人。有10%的原发性流出道室速伴有完全或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流出道室速的患者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发生率约为17%,远远高于普通人群,40%-50%的患者运动通常能够诱发室性心律失常。临床常见的类型是运动、应激诱发的室速和静息状态下反复发作的单形性室速。

遗传性心律失常指与遗传因素相关的心律失常,主要发病原因为编码心肌细胞离子通道基因缺陷,故又称为遗传性离子通道病。近年研究结果提示一些编码心肌细胞结构蛋白基因突变亦可导致心肌离子通道功能障碍或心肌细胞间电活动传导异常,所致的心律失常亦属遗传性心律失常范畴。遗传性心律失常发病率为1/10,~5/10,,其中,Brugada综合征样心电图改变人群检出率为0.0%~1.22%,以东南亚多见,欧美相对少见。我国健康人群的检出率约为7.5/1,。长QT综合征的发病率约为1/5。

窦房结功能不良(SinusnodedysfunctionSND)是引起心动过缓的常见原因,在老年人群中较常见,但可能无明显症状,常在体检时被发现。在美国65岁以上人群中的发病率约1/。在我国由于医疗保健条件所限,患者往往在出现晕厥等严重症状后才就医,缺乏人群中发病率的确切统计。缓慢性心律失常经常伴发于其他器质性心脏病。如冠心病,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等等,也可由外科手术、射频消融等导致。欧洲的统计数字显示,在AMI患者中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25-30%。其中窦性心动过缓(SB)占40%,是AMI患者中最常见的缓慢性心律失常。交界性心率占20%,室性逸搏心率占15%。I度AVB和II度I型AVB在AMI患者中的发生率分别为15%和12%,III度AVB为8%,II度II型AVB较少见。在不稳定的缓慢性心律失常并发AMI患者中,完全性AVB最常见为40%,其次为窦性心动过缓(25%),交界区心率(20%)。在猝死的患者中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比例约为17%。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医保医院
拉萨治疗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dvrsw.com/ysjk/199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