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季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高血压、心梗、心绞痛、心律失常以及脑卒中等疾病的发生率和致死率,常在这个阶段大大增加。心脑血管意外为什么在秋冬季高发?应该如何应对?
原因一:气温低
寒冷,常会导致心跳加快,血管收缩,从而使血压升高、心脏负荷加大,增加了心绞痛和心梗发生的概率。有研究表明,气温每下降10℃,心脏病发病风险会上升7%。
应对策略
注意保暖,尤其是中老年人,秋衣秋裤,毛衣毛裤,该穿就得穿。当气温很低或阴冷的雨雪天时,要保证合适的室内温度,外出时记得做好保暖防护。
原因二:血胆固醇升高
高胆固醇血症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密切。在秋冬季,人们往往更容易摄入高热量食物。如果不能很好地控制血胆固醇水平,以及血甘油三酯水平等,会增加患者心脏病或卒中发作的风险。
应对策略
不能因为天凉衣服穿得多,看不出身材,就肆无忌惮贴秋膘。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戒烟限酒,适度运动。
原因三:血压波动大
冬季激素水平的变化、室内外温度的变化等,容易造成血压波动,这一点在老年人身上表现得更加明显。血压来回波动会加速动脉硬化的形成和发展,容易造成心绞痛或脑血管的问题。
应对策略
高血压患者应遵医嘱坚持用药,不要擅自停药或改变用药剂量。有时,与夏季同样剂量的降压药在秋冬季的控压效果可能不理想,所以应该注意做好血压监测,出现血压升高或有头晕、头痛和胸闷等不适及时就诊,咨询医生是否需要调整药物用量。随着室内外温度的变化穿脱衣服,不要让身体觉得忽冷忽热。还有,避免情绪波动。
原因四:维生素D下降
研究表明,秋冬季体内维生素D水平会有所下降。不少临床研究证明,维生素D会影响心肌的收缩功能,维生素D缺乏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
应对策略
充足的阳光有利于维生素D的吸收,在天气适宜时,多出去走走。另外,还可以在每日饮食中选择维生素D含量比较高的食物,比如海鱼等。
原因五:体力活动减少
天冷,许多人窝在家里不愿出门活动。再加上气温低,血管收缩、血流缓慢,这些都增加了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
应对策略
适度运动。适度的意思是,要动起来,但也不要动到心肺承受不了的地步。别总窝在沙发里,做点家务活儿,也算是轻量级的活动。
原因六:空气污染
好不容易说服自己出门运动一下,却发现室外雾霾严重。空气中PM2.5等污染物会加快心率,升高血压,激发血管炎症反应,导致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从而引发心脏病。PM2.5明显增加心血管死亡和心肌梗死的风险。秋冬季PM10和PM2.5水平明显升高,北京PM2.5水平在冬季增加接近57%。另外,雾霾天的气压低,空气中的氧浓度也低,高血压、冠心病、心衰等心肺功能不好的患者,从事室外活动较容易缺氧。
应对策略
空气污染严重的时候,还是减少户外活动,乖乖呆在室内吧。如非外出不可,应戴上防霾口罩。
原因七:容易发生呼吸道感染
秋冬季,呼吸道感染发生率上升。感染后,肺组织的氧交换能力降低,心脏负担增加,容易诱发急性心肌梗死、猝死等,心力衰竭也更容易出现。
应对策略
预防呼吸道感染,必要时注射流感疫苗。
特别提醒
大家除了要做好保暖、调整药物保持血压平稳等一系列措施外,一定要留意下面几种心脏病的报警症状。
胸痛
胸痛是最常见的心梗症状,最典型的感觉就是像有石头压在胸口一样的疼痛。此外,疼痛还可能出现在左肩、下颌,也可能出现在胃部。心梗是随时可以要人命的疾病!出现胸口疼痛,医院,让医生判断是否是心梗。如果因为胃痛、医院,医生建议查心电图,一定要配合。
心悸
心悸是心律失常的一种常见症状,有些人会感觉心脏跳漏了一拍,也有人会突然感觉到一连串迅速、不规律的心跳。假如是偶然感觉到心悸,一般没有太大问题,多和劳累、精神状态有关;但如果心悸频繁发作,就可能是疾病的表现,像一些心律失常、甲亢等。在没有饥饿、劳累等情况时,出现心悸、同时有头晕目眩的情况,很有可能是比较危险的室性心律失常,一定不要轻视,医院。
晕厥
晕厥一种突然的、短暂的意识丧失,可以自己恢复,出现这种情况,意味着脑供血出现了短暂的异常。在高血压患者中,这种情况很可能是短暂脑缺血发作,意味着中风的风险增加,一定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尽量降低中风的风险。疲乏高血压患者,如果经常无缘无故的感到劳累、疲乏,可能意味着心脏的功能出现了异常,建议尽快进行心脏的全面检查。
呼吸困难
不管是心脏病、还是肺部疾病,都可能引起气喘、呼吸困难。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更应该警惕发生在夜间的气喘、呼吸困难,尤其是在睡梦中被憋醒,一定要坐起来才能正常喘气的情况,这很可能是心衰的表现。一旦出现,医院检查心脏功能,调整药物,避免病情恶化。
北京哪个看白癜风的医院比较好北京治疗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