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特鲁迪
我又不想干了。
在心内科的4年里,我时常冒出辞职的念头,总是在想「是不是换一个科室就轻松了」。
选择心内科这个决定,还要追溯到几年前,那时候的我本科即将毕业,心高气傲、身体倍儿棒,选择这个科室的理由极其简单。
第一,我喜欢操作,不满足于每天看患者然后调整用药的纯粹内科工作,想动手,但又不愿意像外科医生一样每天只能起早贪黑查房,手术室里站一整天,换药下班已经是深更半夜。
所以我选择了自认为进可攻、退可守的一个专业,心内科。
如果喜欢身披绿甲出入手术室的话,冠脉支架手术、射频消融手术、各类封堵手术,总会有让我施展才华的地方。
如果觉得体力下降,或者只想躺平摸鱼,可以在病房慢慢和老大妈、老大爷聊一下今天的血压和明天要吃多少油盐。
但实际步入工作岗位,才发现并没我想象得那么简单。
现实
白班时门诊人满为患,病房既要求患者量也要求周转率。
除了白天日常的工作外,还有可能常在夜班时遇到病情突然加重的心衰患者、命悬一线的心梗患者、监护仪突然报警的心律失常患者。
每一个下夜班的早上,心肺复苏五六个轮回之后,都是我最想离开心内科的瞬间。
但是医学专业,哪有那么容易说换就换。
大多数人要么是规培的时候订好了二级学科,要么是考研的时候确定了专业方向。
如果想换科室,找工作时和同水平本专业的竞争者pk,需要更多的资本;跳槽时不仅之前的学术方向难以跟进,大量辛苦得来的治疗经验也要重新积累。
转变
后来,医院,医院,主要收治医院维持治疗的心脏病患者,或者在其他治疗过程中突发心血管意外、合并心血管损伤的患者,还有医院之名而来的单纯心脏病患者。
日子开始变得和我想象中一样了。
医院急诊较少,多数是限期手术治疗和规律放化疗的患者。
他们病情通常比较稳定,深夜接急诊抢救、上台手术的情况大大减少了。
医院对于心内科的医院那么庞大,病床数更加合理,不必每天疲于「奔命」的收新患、办出院。
可以在完成这些复杂、不断重复的工作后安心讨论患者病情,也有空给学生们细讲一些有用的临床知识。
我再一次找到了自己喜欢的节奏,也再一次从工作中获得了满足和乐趣。
选科室,医院?
所以,如果你也觉得现在的专业或科室不是你想要的,不如想一想,会不会因为现在的工作节奏不是你想要的?
可能错的不是你当初做的那个决定,而是选择走了岔路。
最后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当初找工作时很在意的医院医院的差距,和实际投入工作后的真实对比。
1、薪资与工作量
基础薪资方面,和医院心内科的同学对比,同一地区内基础薪资几乎没有差距,大约在几百元的范围内。
公积金、企业年金等,基医院类似,因此实发到手也相差不大。
奖金福利方面,医院或科室的营收情况,询问了一些小伙伴,发觉完全没有可比性,医院的各个专科,也有较大差距。
因此选择入职前最好是能够联系到真正在意向岗位上工作的师兄师姐,才能知道真实情况。
抛开工作量谈薪资都是耍流氓,毕竟凡事讲求一个性价比。
其实同一个科室,医院的工作内容也相差无几,医务人员也不可避免的都要面临夜班、节假日值班等。因此工作量主要取决于科室医务人员数量,和实际病床数。
另一个主要区医院。医院意味着日常工作中有很多实习生、规培生可以充当劳动力,但与之对应的就是要抽出一些时间参与到教学活动,小到日常给学生们在科室内讲课、见习,准备教学内容、参与各种考试;大到各类教学指标,教学比赛,教学基地评比等,也增加了很多工作内容。
见仁见智,各有优劣。
图源:视觉中国
2、晋升前景
医务人员的晋升往往决定了自己的价值,无论是跳槽的难易程度还是收入的多少都和职称息息相关。
从晋升角度来说,医院往往人才济济,狼多肉少,因医院规模和水平呈正相关。
年轻的博导毕竟万中挑一,医院就不得不面对「千年主治」的局面。
选择越高,压力越大,一旦有了回报就会更丰厚,这是不争的事实。
3、生活状态
由于医学的特殊性,培养年限较高,目前面临求职压力的基本都是90后群体居多,这一代人更在意生活品质,坚持工作都是为了更好的生活。
因此我觉得一份工作能给你的生活状态带来多大影响,重要性仅次于目前的薪资和发展前景。
生活状态受主观感受的影响很大。就我个人而言,目前状态与当初身处全国前十位的心血管病诊疗中心工作对比,我更喜欢现在的工作状态。
除了薪资和工作量直接影响了消费能力和生活精力外,科室氛围也十分重要。这是可遇不可求的,只能是尽量多从师兄师姐那里打听消息。
而且有时科室氛围也会随诊换一个领导,或换一个需要密切配合的同事而顷刻间巨变。
写在最后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对比,我所在的心内科在医院属于非主流科室,因此工作量大大减少,相应的医院心内科。
总得来说,我认为性价比较高。晋升难度上比起医院来说要相对容易得多。生活状态的影响是最为明显的区别。比较适当的工作量和较少的由于晋级所产生的竞争大大减少,工作的氛围显得十分融洽。
即便是同一个科室,医院也是截然不同工作状态,因此希望小伙伴们在求职时能够充医院,比如医院、医院、医院等等。
最后你可能会发现,和我一样,问题不是出现在科室选错了,而是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