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在年少的时候都或多或少做过一些“航天梦”,浩瀚无垠的宇宙,星河璀璨的夜空总是让人心驰神往。然而你们知道宇航员在飞向太空之前经历了多少不为人知的魔鬼训练吗?如果是你,你会为年少时候的“航天梦”,付出如此大的代价吗?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航天员在飞向宇宙之前必须承受长时间且高强度的体能素质训练,第一个训练就吓退了很多人,这个训练要是依靠一个前庭功能训练的转椅不停旋转,锻炼宇航员的前庭功能。
这个旋转要进行度高强度快速旋转,除此之外,这个转椅还会像大摆锤一样,上下前后摆动。普通人连续旋转三十周都会感到眩晕呕吐,但是宇航员却要足足坚持训练十五分钟。
前庭功能训练主要是为了模拟在太空中迷失空间方位的一个状况,培养宇航员的“抗晕能力”,毕竟不是人人都像小彩旗一样,能够在春晚上连续不断旋转,充当“人体时钟”。
挺过了前庭功能训练之后就可能有的人已经被甩到五脏六腑都移了位,但是别急,这才是第一关。
(二)
接下来还有一个离心机训练,通过机械臂的高度旋转进一步加强宇航员的抗晕能力。在训练的时候,转椅一会儿顺时针,一会儿逆时针。为了保证训练的“有效性”,宇航员的头部还要跟随节奏前后摇摆。仅仅五分钟人就要冷汗直流了,从这两项训练出来之后,人更是会感到翻江倒海的恶心,恨不得胆汁都吐了出来。
如果你扛过了前庭功能训练和离心机训练,恭喜你!你已经有了初步成为航天员的一个资质了,浩瀚无垠的宇宙在向你招手,但是别沾沾自喜,克服眩晕感才仅仅是第一步。
接下来需要进行失重训练,不太懂失重感觉的,可以想象自己在电梯里面,然后电梯失控急速下降的感觉就是失重感。
为了模拟失重环境,学员们需要在高性能喷气式飞机上进行,飞机在飞行当中的抛物线会产生失重感。而学员们需要在这样的情况下,练习各种工作技能。
别看这项工作听起来好像不困难,但是可以想象一下,要是人需要在急速下降的电梯内保持冷静,并且训练工作技能,这实在需要强大的心理素质和超强的工作能力。
在失重训练结束后,可能有人长呼了一口气,觉得自己已经过五关斩六将,但是接下来,超重训练会又一次挑战所有人的“生理极限”。
超重训练与失重训练截然相反,失重训练是模拟太空当中失重的工作环境,而超重训练则是通过离心机模拟超重曲线。
在这种情况下,宇航员需要承受整整八倍的重力加速度。一般人能够承受的重力极限是3倍到4倍的重力加速度,超过了这些就会有心律失常的风险。
但是航天员为了能够应对太空当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需要在训练当中承受八倍的重力加速度。这让学员的脸上就像是压了一个大石头一样,呼吸困难,其中有位学员的心率直接给飙到了。而对于航天员而言,这样的训练几乎上每天都在发生。
(三)
航天员在返回地面的时候,返回舱会出现“黑障”现象,黑障现象会持续个五分钟左右,这五分钟地面雷达无法获得返回舱的飞行轨迹,也给地面搜救人员增大了工作难度。
所以,为了确保航天员能够在地面的任何一个地方生存下来。这些航天员还要进行额外的“生存技能训练”。
相比较前几项对生理和身体素质方面的考验,这个生存技能训练更加让人感到“窒息”,因为这是一次对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双重考验。
这一次教员们会将航天员给丢在沙漠、森林、海水或者是戈壁滩上面,让他们在这些地方生存一阵子,锻炼他们的生存能力。
除了这些“硬性指标”之外,“文化软实力”这方面的训练同样堪称“魔鬼训练”。航天员需要学习高等数学、力学、电子学、空气动力学、飞船设计原理等文化课,大大小小的文化课加起来将近六十门。而且每周都要进行模拟周考。
每一次空间站的任务都是全新的挑战,而为了应对挑战,所有的航天员都要付出更为艰辛的努力。对于航天员而言,他们从参加这些魔鬼训练开始,就只有“飞行”和“准备飞行”这两种状态。欲戴王冠,必承其重。欢迎英雄航天员们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