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近年来,全皮下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S-ICD)开创了心脏性猝死预防的新领域,欧洲、新西兰、美国已有超过例患者成功植入S-ICD。请问S-ICD与传统ICD相比有何特点?
华伟教授:全皮下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S-ICD)最大的特点:1.电极导线植入在皮下,心腔内没有任何导线;2.手术操作不需要X线照射。传统ICD将除颤电极导线植入在右室心尖部,会导致一些相对棘手的导线相关并发症:如穿刺可能引发的气胸、血气胸;运动时易造成导线磨损、甚至断裂;导线移位会造成心脏穿孔;若导线在体内发生感染,需要进行导线拔除手术。而S-ICD植入在皮下,可以避免心腔内导线相关并发症。传统ICD需要在导管室X线照射下操作,而S-ICD的植入在皮下操作,全程不需要X线照射,在普通外科手术室操作即可,更医院普及。S-ICD脉冲发生器放置在左侧第六肋上方、腋前线与腋中线之间,除颤电极放置在胸骨旁,其手术终点的评判可根据胸部骨骼解剖来确定除颤器及电极导线是否放置好。
《门诊》:ICD已被证明可有效治疗室性心律失常导致的心脏性猝死,被多个指南推荐为ⅠA类适应证。与传统ICD相比,S-ICD的适应证人群与不适宜人群有哪些?
华伟教授:根据目前国外植入S-ICD的病例情况,就其适应证而言,其与传统ICD没有区别,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室速、室颤、先天性心脏病、离子通道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等。S-ICD的主要功能是除颤,只要患者有猝死风险,都可以选择植入S-ICD。在欧美国家70%的ICD植入是作为心脏性猝死的一级预防措施,而在S-ICD目前的临床研究中,对70%的受试者植入S-ICD也是作为猝死的一级预防。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的S-ICD没有常规心脏起搏功能,S-ICD完成除颤后,患者心动过缓,S-ICD可以完成30s的皮下高电压起搏,但不能实现长久起搏。因此,若患者为单形性室速,需要对抗心动过速起搏(ATP)治疗,或患者心动过缓需要起搏,抑或患者需要植入CRT的患者,则不适合植入S-ICD。
若患者植入过ICD,发生了导线感染或其他并发症,进行了导线拔除,或血管发生了血栓栓塞,静脉途径不适宜植入器械者,不宜再次植入传统ICD,可以考虑植入S-ICD。此外,行瓣膜置换的患者植入传统ICD操作风险极大,可考虑植入S-ICD。而活动较多预期寿命较长的年轻患者可以选择植入S-ICD。ICD导线10年后的完整率为80%,而相较于传统ICD的更换,S-ICD的更换操作更简单。
《门诊》:国内首例S-ICD在中国医学科医院植入,请您谈谈您的手术体会。S-ICD植入与TV-ICD植入在操作上有何不同?
华伟教授:全皮下ICD目前在欧美国家已经应用于临床。年12月23日在中国医学科医院由我与张澍教授共同完成了国内首例S-ICD植入手术。手术过程并不复杂,就手术操作而言,对于ICD植入术经验丰富的医师并不困难。但因其需要80焦耳高能除颤,S-ICD的脉冲发生器体积和重量是传统ICD的2倍,因此其囊袋制作更大,患者创口大于传统ICD植入。我们操作的此例患者在全麻下进行手术,术中诱发室颤,对S-ICD的除颤功能进行测试。
《门诊》:目前S-ICD技术仅能实现心律转复除颤功能,且仅是单腔除颤,您认为该技术将来应该在哪些方面进行改进?其在临床推广应用过程中会遇到何种困难?
华伟教授:目前,我们植入的S-ICD为第一代产品,其体积相对较大。S-ICD第二代产品研发工作已经完成,其体积更小、更薄,使用寿命也长于第一代S-ICD(7年vs.5年)。现在S-ICD在国内还未能正式进入临床应用,其需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CFDA)完成正式注册后才可在全国推广。从国家每年公布的心电生理介入治疗数据来看,ICD的植入比例近两年虽有增长,但与国外相比,还有很大差距。S-ICD作为传统ICD的补充或替代产品应用于临床,不需要导管室操作,医院都可以开展该手术,且S-ICD植入在皮下,患者更易于接受,这些优势都有益于ICD技术在国内的广泛推广和应用。
·END·
本文内容为《门诊》杂志原创内容出自《门诊》杂志年05月刊P转载须经授权并请注明出处。
门诊新视野《门诊》杂志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