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发病原因
常见症状
治疗方法
治疗医院
预防知识
护理方法
饮食健康

发热,还能诱发室颤医院疑难病例

医院付海霞、马继芳报告了一位32岁女子两次发热合并意识丧失的病例。

这位女士,平素体健,也无晕厥病史。1天前,因喉部疼痛发热39℃,在诊所用了左氧氟沙星、罗红霉素等治疗,输注过程有点心慌,回家做饭再次感觉心慌,持续数秒后晕厥,5分钟后自行缓解。

医院后,患者反复发作晕厥10余次,心电监护提示室颤,未见QT间期延长及尖端扭转型室速。当时测血钾4.2mmol/L,血镁1.9mmol/L。医院给予电除颤十余次,赶紧送到医院。

入院后冠脉造影、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均未见异常。基础心电图显示,部分导联ST-T异常,按心率校正的QT间期为ms(图1A)。

心脏磁共振成像提示,左心室室间隔、下壁及基底段前壁内膜下缺血可能;静息心肌灌注显像提示,左心室下壁中段至基底段心肌小面积轻中度缺血。

最后给予头孢西丁抗感染、营养心肌、改善代谢、美托洛尔等治疗后,患者好转出院,院外继续服用门冬氨酸钾镁、辅酶Q10、美托洛尔片等。

但出院1个月后,患者再次受凉后发热体温38.8℃,睡眠过程中突发晕厥。

当地急诊心电监护提示频发室颤、多形性室速,反复电除颤达多次,考虑交感电风暴。给予气管插管等,在体外膜肺氧合下再次护送入医院。

患者住院期间未再发热,但仍反复发作室颤,室颤由单个室早诱发,室早联律间期为ms(图1B)。

体表心电图记录时,将体表心电图记录时将V1~3导联上移两个肋间,可记录到V1导联疑似Brugada波Ⅱ型(图1C),该波形在动态心电图记录时可间断出现。

不过该患者Brugada综合征相关基因SCN5A、GPD1L、CACNA1、SCN1B、CACNB2b等检测均阴性,且父母及家族其他人均无晕厥及猝死病史。

2周后我院行单腔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植入(图1D),术后复查超声心动图完全正常。

出院后数月,患者一切安好,未出现发热及心律失常事件,ICD未出现放电及报警事件。

作者认为,目前发热相关室颤在国外报道较多,主要集中在Brugada综合征患者。

这类患者多数有反复晕厥史,66%可记录到Brugada波Ⅰ型。6%在发热超过38.5℃时出现致死性心律失常事件,其中47%表现为室颤。

当前这一女性患者,也为发热后诱发反复室颤,并检出疑似Brugada波Ⅱ型。此外,虽然常见致病基因突变检测结果阴性亦不能否认Brugada综合征。

综合临床表现,该患者不能排除Brugada综合征。

作者介绍,发热致室颤还可见于长QT综合征、特发性室颤、暴发性心肌炎等。

而该患者首次入院前曾应用罗红霉素、左氧氟沙星等药物,这些药物均可引起获得性QT间期延长,引发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也可导致心室颤动、晕厥。

不过该患者室颤发作期间以及恢复期间均未见QT间期延长,且其发作室速并非尖端扭转型室速,不符合长QT综合征表现。

而特发性室颤多由频发室性早搏诱发。暴发性心肌炎恢复后一般不再反复发作室颤。该患者动态心电图未见频发室早,多次超声心动图未见异常,不支持罹患上述两种病。

有研究显示T波形态变化与猝死相关,T波双峰可能提示猝死的发生率明显增加,相关机制尚不清楚。该患者窦性心律时多个导联出现T波双峰,尚需进一步随访观察。

总之,作者指出,对于发热诱发恶性心律失常的不典型患者,有以下启示:

(1)无基础心脏病患者也可出现恶性心律失常,特别是发热情况下,注意寻找少见离子通道病的情况,如Brugada波、长QT综合征等;

(2)ICD植入对这类患者也很有必要,因反复发作室颤,要积极植入ICD,预防猝死;

(3)部分伴频发室早患者可积极消融治疗室性早搏,有可能根治心室颤动;

(4)积极控制体温在38.5℃以下,有可能可减少心室颤动及交感电风暴的发作。

来源:马继芳,张静,郭素萍,等.发热诱发无基础心脏疾病患者反复心室颤动一例.中国循环杂志,36:-.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F:FE8,      F1:9D73F1E4,      F2:4CA6DE6B,      F3:54ED,      T:,            y:FED5DFAF                        }"href="

转载请注明:http://www.dvrsw.com/ysjk/1475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