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频消融医治的心律失常(3)之 
室性早搏,简称室早,又称室性期前收缩,指起源于希氏束以下部位心肌的期前激动,是心室肌提早除极引发的。室性早搏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其产生人群相当广泛,包括正常健康人群和各种心脏病患者。好发生于中青年患者,无明显性别差异。其产生与年龄增长有一定关系。如果没有器质性心脏病且心功能正常者,预后一般良好。但长时间超过次/24小时的室早,即便没有明显症状,也可能引发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和/或心脏扩大、心功能不全(心动过速依赖性心肌病)。心功能不全、心肌局部组织的纤维化、异常的室壁张力、交感神经张力增高和电解质紊乱等可增加室早的产生。室早的发生还与心功能有关。
室早的诊断主要依托心电图,其特点表现为:宽大畸形的QRS波;QRS波前无相干P波,有时可出逆传的P波,RP间期大于毫秒,少数逆传P波可激动心室;T波与QRS主波方向相反;常有代偿间歇。
部份患者虽然有心慌、心悸等症状,但常常不是血流动力学障碍引发,而是心律失常而至,若给予适当的药物医治,如心律平(普罗帕酮)或美托洛尔(倍他乐克或其它β受体阻滞剂),可能减缓症状。
如果出现以下情况要引发重视:眩晕、黑朦、晕厥先兆;伴随冠心病、急性心肌梗塞、心肌病、心脏瓣膜病、高血压病;心脏扩大、左室射血分数小于40%、心力衰竭;多源、成对、成串室早;心梗后伴随QT间期延长的过早的室性早搏等。
近年来,射频消融术逐步应用于室早的医治。针对那些单形性、频发、症状严重并且药物医治无效的患者或频发早搏触发室性心律失常风暴的患者,成功的射频消融医治可以起到改良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避免药物副作用和预防猝死的作用。
室早的产生机制大多为触发活动,通俗理解为局部心肌电活动异常,引发期前激动。根据体表心电图上室早的形态,可判断其起源部位。常见的部位有:右心室流出道、肺动脉、三尖瓣环、主动脉根部(瓦氏窦)、左室流出道、二尖瓣环、传导分支、乳头肌、心外膜等。消融进程中可通过起搏标测、三维标测(Carto系统或Ensite系统)准确标定起源位置,通过射频能量消融异常电活动,到达医治室早的目的。
射频消融室性早搏的目的在于:①改良症状;②避免药物医治带来的副作用;③下降恶性心律失常产生的风险;④避免心脏扩大及心功能伤害。
射频消融作为参与手术(操作),一样存在一定的风险。如果室早起源于主动脉根部,消融时可能伤及冠状动脉,严重者可能引发心肌梗塞或猝死;如果室早起源于三尖瓣前壁,消融能量可能伤及希氏束,引发房室传导阻滞,严重者需要安装永久起搏器;如果室早起源于心外膜,消融电极需要进入冠状静脉窦,如果用力过度或消融能量不当,可能引发穿孔,致使心包压塞等。其它并发症同之前射频消融手术。
北京中科医院爆光北京中科医院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