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发病原因
常见症状
治疗方法
治疗医院
预防知识
护理方法
饮食健康

心肺脑复苏的新认识

心肺脑复苏是对各种原因引起心脏和呼吸骤停的患者必须紧急施行的救治措施,提高复苏的成功率和降低心脏呼吸骤停的病死率,是医务人员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近年来随着急诊医学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心肺复苏方法也在不断更新,尤其是对心肺复苏病理生理的不断探索,已对心肺复苏方法的革新产生了重大影响,如在年心源性心脏停搏的初始心肺复苏程序已由ABC调整为CAB程序,但是心肺复苏技术是一个连贯的、系统的急救技术,各个环节均应紧密结合,且不间断地进行,故深入了解心肺复苏的病理生理进展,将有助于加深对心肺复苏方法与技术的理解和探索。

1心脏停搏概念及指南内涵

过去曾经一度发布“心肺复苏标准(standard)”,而近二十多年来改为“心肺复苏指南(guideline)”,“标准”与“指南”的内涵是存在显著差异的。“标准”是个封闭的、绝对的概念,其内涵是“严格遵守”,不能违背,否则就是错误或违法;而“指南”的英文本意是做介入治疗时插管前用的“先导钢丝”,是指“方向”的,引导用的,是个开放的、相对的概念,其内涵是“向此方向走是正确的”,但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因为心肺复苏的临床情况是极其复杂的,医生应根据当时的情况进行判断,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故改用“指南”一词,给临床医生具体实施中以一定的自由和空间,切忌将“指南”教条化,当作“标准”用。其次,目前多数临床工作者对心肺复苏指南的理解还不够深入,有“表面化”和“教条化”的趋势。实际上心肺复苏指南是基于数学、物理、化学和哲学原理,总结大量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实践成果形成的,不熟悉这些基本原理,将很难理解其内涵。“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对心肺复苏指南各条款的解析,领会指南“背后的”东西,才是正确应用心肺复苏指南的关键。

另一个容易理解错误的词是“猝死”与“心脏停搏”;临床上有些诊断名词有“时间因素”的内涵,不能用于初步诊断,只能用于最后诊断或出院诊断,“猝死”就是这样一个医学名词,是一回顾性诊断,强调的是结果,代表着一种“死亡”的最终结局,只能用于最后诊断。“心脏停搏”是一时限性诊断,强调的是原因和状态;故一般来讲,如一个短期出现心脏停搏的患者,对其进行心肺复苏,如果患者抢救成功,该患者的诊断应为心脏停搏;如果抢救没有成功,则可诊断为猝死。所以,一般会将“几例猝死患者抢救成功”,改为“几例心脏停搏患者抢救成功”;但可以说“几例猝死患者抢救失败”。

2死亡的认识与假死现象

人们对死亡的认识与复苏方法的进步是相平行的。在近百年以前,人们对死亡的认识还停留在一些表面现象阶段,如体温下降,和睡眠相似,故古老的心肺复苏方法主要有保温和加温的方法,以及唤醒法和刺激法,针刺人中,乙醚吸入等,这还处于朴素唯物主义及形而上学的范畴。现代心肺脑复苏术起始于人们认识到死亡是心脏停跳、呼吸停止及心室颤动,故在年Safar发明了口对口人工呼吸法,经实验证实此法简便易行,可产生较大的潮气量,被确定为呼吸复苏的首选方法;年Kouwenhoven等发表了第一篇有关心外按压的文章,被称为心肺复苏的里程碑;二者与年Zoll提出的体外电除颤法构成了现代复苏的三大要素;此后心肺复苏的基本方法才进入辩证唯物主义阶段。

死亡(death)是临床医生常遇到的问题,它是个看似很简单,实则很复杂的概念。目前死亡有很多相关概念,如①社会学死亡(植物人);②法律死亡;③临床死亡;④生物学死亡;⑤大脑皮质死亡,为大脑半球新皮质的不可逆性损害,有自主呼吸和脑电图活动;⑥脑死亡,无自主呼吸,脑干反射消失,意识丧失,瞳孔散大固定大于30分钟,脑电图直线;⑦心脏死亡,无脉搏和心跳,连续复苏1小时,ECG无电活动。目前认为,死亡并非发生在一瞬间,而是一个过程;事实上,一个人死后体细胞才开始它们的死亡过程,这个过程可能花费数小时,且有可能逆转这一过程。随着假死(suspendedanimation)概念的提出,人们曾经认为,心脏停止向身体输送血液后,只需要几分钟,一个人就会因为脑细胞缺乏氧气和营养物而遭受永久性的损伤,这个概念已经过时了。

所谓假死是指机体仍保存有生命力但是其细胞活动速度极其缓慢,甚至细胞内所有显微镜下可见的活动是完全停止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可逆的,在适当的条件下,机体仍可以恢复其生命活力;我们所熟悉的静止状态、迟钝、冬眠都是假死的表现形式。生物机体在假死状态下能量的产生和能量的消耗都会发生戏剧性的减少,甚至会具有一些特殊的抵抗环境压力的能力,例如极端的温度、缺氧以及一些物理损伤。

假死时由于呼吸、心跳等生命指征极其衰微,从表面看几乎完全和死人一样,如果不仔细检查,很容易误认为已经死亡。甚至将“尸体”处理或埋葬,所以又称为“火葬场的幽灵”。只是其呼吸、心跳、脉搏、血压十分微弱,用一般方法查不出,故将这种状态称作假死。假死常见于各种机械损伤,如缢死、扼死、溺死等,各种中毒,如煤气(CO)中毒、安眠药、麻醉剂、鸦片、吗啡中毒等,触电、脑震荡、过度寒冷、糖尿病等。在上述情况下所作死亡的判断,要小心谨慎,一旦闹出笑话,可是重大失误。

如果人体也能被诱导进入这样的假死状态,对于医学而言有十分巨大的意义,如急救医疗人员可以用这种技术,让严重创伤甚至失血性心脏停搏的患者进入假死状态,从而争取时间进行外科手术而避免患者的组织恶化;外科医生进行复杂的心脏和大脑手术可以用这种技术保护重要脏器功能,减少损伤。如果可将人类生命保存在一个可逆的假死状态,并且在唤醒后不会受到已经逝去时间的影响,在航空航天医学中也是非常有意义的。目前动物研究发现,降低体温和吸入硫化氢,可能造成“假死”状态,这将成为关于死亡研究的重要内容。

3过缓停搏综合征的认识

缓慢型心脏停搏有其特殊性,对心脏停搏类型的病理生理研究提示,心脏停搏前心脏节律呈缓慢型者(bradyasystolesyndrome,暂命名为过缓停搏综合征)有其特殊的发病机制;过缓停搏(bradyasystole)是指心跳停止前心脏呈缓慢节律的临床现象,这在心肺复苏临床实践中常常遇到,主要是指心室频率低于60次/分,或(和)间歇性心搏停止(asystole);过缓停搏状态(bradyasystolicstate)是指以缓慢型心搏停止现象为主导心律的临床过程;过缓停搏(bradyasystole)节律与心搏停止(asystole)之间的区别是前者可伴有脉搏,也可有QRS综合波而无明确的脉搏。

在心搏停止过程中,表现为过缓-停搏者尤以未成年人为多,尤其是婴儿和儿童在呼吸循环衰竭过程中常常为表现为心跳停止或缓慢的室性自主节律;对于成年人来说,有资料表明,当急救人员到达现场急救时,发现有25%~56%的患者心跳停止前的心律为缓慢型,这些患者院内存活率只有0~3%。

在临床上,过缓停搏(bradyasystole)主要包括严重的窦性或交界性心动过缓、缓慢的室性自主节律、完全性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伴有缓慢的室性逸搏节律、较长时间的心脏停跳伴有偶发的孤立的室性搏动,其中后者所伴随的无脉电活动表现为心输出量明显减少、低血压、休克和晕厥;心动过缓伴有脉搏或无脉搏常常是心跳停止的前奏,经常存在于心脏复苏或电除颤后,在濒死的患者最终的结局是心跳停止。

动物实验研究发现,内源性腺苷是过缓-停搏的重要介质之一,心肌缺氧和缺血时腺苷释放增加;有学者在猪电机械分离的窒息动物模型上探讨过缓停搏综合征的治疗,发现迷走神经切除术可使自主循环恢复率增高,而加用大剂量肾上腺素[0.2mg/(kg·5min)]反而使自主循环恢复率下降到原来水平,似乎说明祛除迷走神经影响可能有助于缓慢型心脏停搏的循环恢复,而加用大剂量肾上腺素可抵消其有益作用。

心脏停搏的类型不同,其复苏效果不同,病理生理也存在很大差异。医院李春盛等在猪的动物模型中发现,与室颤造成的心脏停搏相比较,窒息造成的心脏停搏复苏的成功率较低,动物存活时间更短,单光子发射型心肌断层显像结果也显示,窒息造成的心脏停搏组存在更严重的心肌功能障碍,这说明窒息与室颤性心脏停搏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

近来人们对过缓-停搏综合征的探索,提示应对不同心电表现的心脏停搏进行分类研究,逻辑上讲每种心跳停止类型都应有其特殊的发生机制,由此应采取不同的、针对性的复苏措施,制订不同类别的指南,这是今后心肺复苏的努力方向之一。

4口对口人工呼吸的争议

在初始心肺复苏中是否应采用口对口人工呼吸,是近几年争论的焦点问题。反对采用口对口人工呼吸的理由是:①兼顾口对口人工呼吸会影响有效按压的时间;②口对口人工呼吸对血气的优良作用,均来自麻醉时不中断循环的研究结果,而在心跳骤停循环中断或低循环状态的实际情况中可能存在差异,研究还发现,急救者吹出的气体含氧量为16.6%~17.8%,稍低于空气氧含量(21%),但CO2含量为3.5%~4.1%,远高于空气CO2含量(0.03%),吸入高浓度CO2(5%),即使同时吸入高浓度氧气(95%),也明显抑制心脏功能;③在临终前存在自发性叹气样呼吸,肺贮存一部分氧气,在心跳骤停4min内仍可维持有效血氧浓度;④有研究认为,单纯胸外按压也可产生5~7L/min的通气量;⑤心跳骤停后消化道括约肌张力下降,气道分泌使阻力迅速增高,加之平卧位肺顺应性降低,以及文秋理效应的作用,口对口人工呼吸时很容易使气体进入消化道,有报道人工呼吸时反胃、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高达10%~35%;⑦心脏对缺氧的耐受不如肺;⑧存在传染的问题;⑨ABC不利于大众普及;尤其是Berg等学者的研究比较了胸外按压、胸外按压加人工呼吸与未做心肺复苏的效果,结果发现,前两者24h生存率高于后者,但前两者间复苏效果无显著差异,故部分学者反对采用口对口人工呼吸[5-10]。

但是,进一步分析Berg等的研究,在例院前心跳骤停者中,目击者未进行复苏者的最后复苏成功率为6%,目击者胸外按压加辅助呼吸复苏成功率为16%,单纯进行胸外按压复苏成功率为15%,统计学分析二者无显著性差异,但从绝对值上看,加做口对口人工呼吸,每个人中能多救活1个人,一条人命的价值非数学能评估。故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在抢救儿童、有气道病变和气道梗阻患者、溺水和呼吸停止及双人复苏时,应重视口对口人工呼吸,在单人实施心肺复苏时不再强求口对口人工呼吸。还应强调的是,对于心脏原因导致的心脏停搏,初始复苏采用CAB程序,其他原因造成的心脏停搏,还应采用ABC程序。这也提示心脏原因所致的心脏停搏和非心脏原因所致的心脏停搏,其病理生理机制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5徒手与胸外按压装置

胸部按压技术即对胸骨下部分连续的、有节奏的按压。这种按压使胸内压力规律增加和(或)心脏直接受压,导致血液循环。目前自动胸外按压装置(automaticchest







































中药治疗白癜风
北京哪家皮肤病医院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dvrsw.com/zlyy/106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