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发病原因
常见症状
治疗方法
治疗医院
预防知识
护理方法
饮食健康

自己摆脱心脏病方剂篇六

重振心阳的古方

适用于心力衰竭、心脏瓣膜病、心动过缓、病窦综合征

《黄帝内经》上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者卫外而为固也。”古人把阳气比作天空中的太阳,如果天空没有太阳,那么大地就是黑暗不明的,万物也不能生长。所以天地的运行,必须要有太阳。而人身的阳气,要调和才能巩固它的防护功能,不然就会招致病邪的侵入。所以,养护阳气是养生治病之本。心力衰竭等心脏病症就需要用相应的古方来重振心阳。

古方四逆汤使用说明

四逆汤是经典的回阳救逆剂,是古代“霍乱病”的急救方,适用于以下利清谷、四肢厥冷、脉微欲绝为特征的急危重症。

出处及来源: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

使用时间:年

常用剂量:制附子15g,炙甘草10g,干姜10g。

煎服法:以水ml,先煎附子30分钟,再人他药,煮沸后调文火再煎煮30分钟,取汤液ml,分2-3次温服。

体质要求:形体偏胖,面色多晦暗、苍白或暗黄,精神萎靡,面带倦容,目睛无神或眼泡易浮肿,唇色暗淡干枯,舌质淡胖而暗,多有齿痕,舌苔白(或黑)润或白滑;肌肉松软,按之无力,皮肤多干燥,晨起面多浮肿。平时畏寒喜暖,四肢常冷,尤其以下半身冷为著,易疲倦,好静恶动,大便常稀溏不成形,小便清长,口不干渴或渴不多饮或喜热饮等。

适用疾病:各种原因导致的休克及心功能衰竭、心绞痛、心肌梗死、心脏瓣膜病、低血压、晕厥、心律失常、心动过缓、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肾功能衰竭、慢性胃炎、胃溃疡、霍乱、急性胃肠炎、溃疡性结肠炎、支气管哮喘、肺心病、风湿性及类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腰椎病、前列腺炎、甲状腺机能低下、重症肌无力、阳痿、慢性咽炎等。

加减法:大吐、大泻、大汗及大出血者,加人参,名四逆加人参汤;出血或心下痞复恶寒、疲倦、面色发暗者,合三黄泻心汤。

药理研究:强心、抗心律失常、扩张血管、提高耐缺氧能力、抗休克等。

注意事项:面色红润、口臭声粗、大便燥结、小便短赤、脉数滑有力、舌质红瘦、苔焦黄或黄腻者,慎用本方。附子有毒,煎煮时间要长。

中国传统文化十分重视人体的“阳气”

中国文化几千年来也都重视“阳”和“阳气”,《周易》中“天尊地卑”就是对阳的伟大赞美。把这种重阳思想真正阐发出来的人是孔子。孔子不光是从理论上认识到了阳的重要性,而且在实际生活中也非常重视保阳。《论语》的第十篇叫“乡党”,记载的全是孔子的衣食住行,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在生活中是怎样重阳保阳的。孔子说:“不撤姜食,不多食。”意思就是说每顿都不要撤掉姜,每顿都要吃姜,但是不要吃得太多。姜是扶阳的主要药品,孔子已明确提出每顿都要吃姜,足见孔子对姜通神明、夺造化作用的充分认识。姜也是《论语》中唯一出现的一味中药。因为重阳,在人均寿命只有30多岁的春秋时代,孔子活了将近80岁。

重阳思想在中国文化中成为主导思想是在汉代,《说文解字》的作者许慎活了90岁,许慎是把汉代重阳思想具体用《说文解字》固定下来的一个重要人物。说文的第一部是一字部,一共有五个字,全都是跟阳有关的。汉代重阳思想的确立为医圣张仲景的出现奠定了思想基础。后来又出了董仲舒这个大儒。董仲舒最大的贡献就是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尊儒就是尊孔子所创立的思想体系,这个体系便是重阳的体系。所以儒家思想成为正统地位,也就标志着重阳思想的确立。董仲舒说:天之道,以阳为生养万物之道,是正道;阳气是天地之正气,阴是天地之邪气,故而邪气必须服从正气。有了这个思想,在社会生活当中,阳一定要占主导地位,阴就一定要占从属地位。

通常,精神消耗我们的阳气最多。从中医角度讲,人体阳气五种外在表现的神、魂、魄、意、志,与人体器官有着紧密的联系,精神上的不调和,也会引发脏器的病变。这种无形的阳气,随时左右着人体的健康。另一个损害阳气的根源是饮食。别看我们现在想吃什么就买什么,其实大部分食物都受农药、化肥或者各种添加剂的污染,包括转基因食品。长期食用被污染后的食物,会让我们五脏六腑的功能发生紊乱,从而伤及人体阳气。而能够最迅速补充人体阳气的无疑是药物、方剂,其中又以四逆汤、真武汤、参附汤等经典古方为杰出代表。

当今世界,有一半左右的人阳气不足

目前,中医界一些人士认为,一半左右的现代人都阳气不足!那么阳气到底是什么?它对我们人类究竟有多重要呢?中医最古老的经典《黄帝内经》上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者卫外而为固也。”古人把阳气比作天空中的太阳,如果天空没有太阳,那么大地就是黑暗不明的,万物也不能生长。所以天地的运行,必须要有太阳。而人身的阳气,要调和才能巩固它的防护功能,不然就会招致病邪的侵入。所以,养护阳气是养生治病之本。

人体血液、津液在体内的运行循环,都需要阳气为之敷布运行,而血液、津液需要通过阳气的温煦和气化作用,才能营养全身而产生精神活动和一切的脏腑机能活动,如此才能生生不息。人体正常的体液都需要阳气来养护推动,体液占人体70%,阳气不足,最明显的一个表现就是人体湿邪过重。正常的体液是滋润人体肌肤和运行五脏六腑必不可少的,过多或过少都会引起人体的病态反应。少了就是火,多了就是痰湿。现代人大部分的慢性病或疑难病症都是由阳气不足引起的体内阴液失调造成的。

著名“火神派”医家吴荣祖先生到法国做临床教学的时候,想到欧洲人从小就吃肉,足球队员都比我们猛,我们是草食动物,他们是肉食动物,肉食动物善于攻击,所以在体育比赛中只要属于身体接触对抗的项目都是他们贏得多。是不是蛋白摄入多,阳虚证就少呢?这些外国人又高又大又白,是不是多数属阴虚啊?结果到巴黎一看,老外们伸出来的舌质几乎都是胖大,边有齿痕,都是湿,都不是阴虚。通过他治疗以后,现在很多法国朋友,还专程从巴黎坐飞机来找他复诊,因为有效果。所以吴荣祖说阳虚这个东西有世界性,因为太阳文化就有世界性,所以他在法国巴黎看病人,黑人看了,白人也看了,阳虚比阴虚多,并不奇怪。

中医认为“人四十阳气自半”,到了70、80岁还有多少阳气?再加上吃得好,肥胖,脂质、血糖都代谢失调,动得又少,都是电梯、汽车,中医讲“动则生阳,静则生阴”,阳气日虚,阴质堆积,就是这个原因。为什么世界有个共同的语言叫“生命在于运动”,动什么?动阳啊,所谓的阴阳平衡其实是“阳为主,阴为辅”这个大前提之下的阴阳平衡!所以《黄帝内经》说“阳密乃固”,也就是说,治病养生一定要把握住“阳主阴从”这个核心。

人的身体就好比银行,阳气就是我们使用的货币。今天透支一点,明天透支一点,日积月累,银行就不干了。当阳气不断被透支时,身体就会告诉你哪儿不舒服了,心悸、腰疼、背疼、落枕、感冒等,都是身体在提醒你:阳气不足了,货币透支了。

阳虚的人十占八九,真正阴虚的百不见一

当代以治疗急危重症著名的老中医李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年的时候,我在南方那几个省跑的比较多,每年呆几个月。当时我就发现不仅是北方人阳虚啊,南方人阳虛的也特别多,而且南方人阳虚的几乎是百分之百,无一例外。阳虚的主要表现症状就是怕冷,南方人经常用空调啊,把空调开到十几度。外面大夏天,气温三十几度,一进到屋里,就像掉到了冰窟窿里头了。一个是空调对人的伤害,再一个就是南方人的生活习惯问题。因为在南方的话几乎就只有夏天,没有什么春、秋、冬啊。所以他们常年的生活习惯就是喝冷饮,喝冰镇过的汽水、冲冷水澡。就中医理论来讲,南方就是丙丁,属火啊,它就那种大气候。由于外界的这种热,再加上本身这个阳气不断释放,他里面就空虚了,在这种情况下,南方人阳气的损伤比北方要大得多。这个时候你就应该经常保护这个阳气,不要让它释放过度。”

那么,我们该怎么保护阳气呢?除了不要喝冷饮,不要洗冷水澡以外,还要注意休息时间。李可老中医说:“像什么过夜生活啊,整个生活都要集中在晚上十二点以后,一弄弄到天亮才睡觉,阴阳颠倒,人的生活就不能和大自然同步了啊!所以一开始在南方看到这种情况我也很奇怪,这么大热天为什么所有病人都阳虚呢?最后我就找到这么几点,一个是错误的生活理念,错误的生活习惯;另一个就是南方搞中医的人啊,误以为他们处在南方,处在最热的地方,就应该补充一些凉的东西,其实是进一步伤害了阳气。现在的疾病总体情况都是这样,包括外国人,都是这样。所以我说这个阳虚的人十占八九,真正阴虚的百不见一。有些中医开方子的时候,思维也掉进了一个错误的圈子里,那就是滋阴降火,结果越降越糟,雪上加霜,而我所见的这些病没有一例不需要扶阳的。”

中医“扶阳”的第一要药:附子

附子与大黄一样,都是药中大将。古人说,附子禀雄壮之质,有斩关夺将之气,能引补气药行十二经,以追复散失之元阳。所以病至危急,附子与大黄均是常用的药物,能救人于垂危之际。不过两者的性质不同。大黄性寒攻下,适用于实证、热证,而附子性温回阳逐寒,适用于虚证、寒证。

附子是毛茛科植物乌头的旁生块根,这种开紫蓝色小花的多年生草本植物,长期以来,中医将其作为温阳逐寒剂,用于治疗大汗亡阳、心力衰竭、吐利厥逆、心腹冷痛、头痛、关节疼痛、筋肉拘挛、下肢浮肿、疮疡不敛、久泻冷痢等“一切沉寒痼冷之疾”。这种沉寒痼冷之疾,是机体各脏器及各系统的功能严重低下或异常,正常的新陈代谢障碍的一种病理状态,中医称之为“阳虚证”。这种阳虚证可以出现在各种疾患的病程中,现代医学所说的血液循环不良、心力衰竭、虚脱、肾上腺及甲状腺功能低下等可以归属于阳虚证的范畴。附子及附子类方回阳温阳,使低下、沉迷、衰弱的阳气得到振奋和恢复,从而调动和激发起内在的抗病力;以达到恢复健康的目的。这种治疗思想,充满了整体论和内因论,是中医的特色之一。

历史上许多名医均擅长使用附子。明代浙江名医严观,常用姜汁制附子,人称“严附子”。近代四川名医祝味菊先生也擅用附子,上个世纪30年代在上海行医,经常用附子救治危急重症,超人的胆识,独特的配伍,出奇的疗效,赢得病家和同道的好评,雅号“祝附子”。现代云南名老中医吴佩衡先生,附子运用十分得手,而且其量很大,有达克者,令人咋舌,人称“吴附子”。近代名医恽铁樵先生说过:“附子最有用,亦最难用”。“最有用”,是说附子能够救人于危急存亡之际,被称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附子又能强壮健体,所谓通行十二经,内温脏腑骨髓,外暖筋肉肌肤。“最难用”,有两层意思,第一,是指附子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但附子证难以辨识,不是在危急之际错失良机,就是因为治不对证而不见功效;第二指附子有毒,如果用不对证,不仅无效,反而有害。

附子的用量与煎煮法

附子的用量,教科书都标示出3~15g,宜先煎30~60分钟。可《伤寒杂病论》中,张仲景用附子,生附子用于回阳救逆,炮附子用于温经扶阳、散寒除湿。考查仲景时代附子的用量,一般用一枚,中等量用二枚,最多者用三枚,按一枚附子20~30g计算,最大量可达90g左右;若仲景用生附子的话,其量还会更大,因生附子的功用应该是炮制附子量的2-3倍之多。而火神派医家,大都精研伤寒学术思想,很显然是继承了仲景扶阳重剂的观点,因而造就了火神派医家大剂量应用附子的特色。如吴佩衡、范中林、唐步祺、卢崇汉等扶阳大家,一般起始量都在30g以上,尤以吴佩衡、范中林用量更是惊人,多至g.g、g,最多用到g。更有甚者,李可老中医一昼夜之间附子用量达g之多,比吴佩衡先生犹过之。因此,四川的王渭川先生认为:“然附片必用至60g方有疗效。”

总结火神派医家及有关其他医家应用附子的经验,有人认为一般阳虚阴盛者,附子起始量可用30g,然后可逐渐增加,每服3剂,可增加15g,如45g、60g、75g、90g,最大量用至g时,一般阳虚重证都能起效,但危急重病患者可达g以上可能才能取效。如果没有应用这方面经验的医家,还是从小剂量10g着手为好,只有慢慢地体会并逐渐加大附子量,才能摸索出自己认为适合病家的附子剂量。

既然附子用量一般情况都是比较大的,自然就涉及到先煎的问题。这是因为附子有毒,而先煎的目的就是增效减毒,故绝大多数医家都主张先煎、久煎,大剂量应用时尤应如此。附子入药必须先煎1-3小时以上,这里指水煮沸以后才开始计时的,然后再入其他药物同煎,这已经形成为大多数医家的共识。我们看云南地区医家医案时,他们用附子一般都是开水先煎3小时以上,这样做的目的,首先是出于安全考虑。吴佩衡先生用附子必久煎3小时以后试尝,半小时后如果不麻口,才与他药同煎服之;且他用附子特点有三:一是用炮制附子;二是与干姜、上肉桂(研末泡水冲入)配伍使用;三是久煎(大剂量煎3个小时以上)。四川龚志贤认为:“附子重在煮透,煮至入口不麻,就无毒性反应了。余用制附片30g以上者,必须先煮1小时,用量在60g者,必须先煮2小时,以入口不麻为度。”刘民叔认为:“炮用附子,先煎1小时;生用附子,则需先煎3小时,必依时煎足,否则发麻,令人不安。”

李可老中医认为附子也可以不必先煎。病势缓者,附子与其它药加冷水可同煮,用文火慢煎,且可2小时服药1次;而病势危急者,则附子与他药加开水武火急煎,且随煎随喂或鼻饲,24小时内不分昼夜频频喂服1-3剂。按照现代药理研究,附子武火急煎1小时,正是其毒性分解的高峰。因此他认为,对于垂死的心衰病人而言,附子的毒性,也正是救命的仙丹。但在煮药的方法上,是附子与炙甘草同煎,炙甘草达到60g足以监制附子的毒性,不必多虑。李可一生用附子超过kg以上,从无一人中毒。也有不少人持有这样的观点,这种观点从临床上看确实是有一定道理的。

心脏病人温阳利水的千古名方——真武汤

古代水气病的用方,经典的温阳利水方,适用于以精神萎靡、畏寒肢冷、脉沉细无力、浮肿为特征的疾病——“阳虚水泛”证。

常用剂量:茯苓20g,白芍或赤芍20g,生姜15g或干姜10g,白术15g,制附子15g。

较大剂量:茯苓30~50g、白术25~35g、芍药30~60g、生姜30~50g、炮附子20~50g。

煎服法:以水1ml先煎附子30分钟,再放入其他药物,煮沸后再煎40分钟后,得汤药ml,分2-3次温服。

体质要求:精神萎靡,畏寒肢冷,脉沉细,舌胖大苔滑。或浮肿,或腹泻,或小便不利,或心悸震颤,或头晕欲倒等。舌胖大苔滑,齿痕。脉沉无力。大多患有大病重症,重要脏器功能常有损害。

适用疾病:心力衰竭、慢性充血性心功能不全、高血压病、低血压、心脏瓣膜病、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功能衰竭、贫血、低蛋白血症、肾上腺皮质激素副作用、甲状腺功能低下、肾盂积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脑震荡后遗症、老年性震颤等。

药理研究:具有增强心肌收缩力,利尿,改善微循环,中枢性镇痛,增加胃液分泌,调节内分泌等作用。

注意事项:皮肤黯黑者、黄肿者、满面红光者慎用。

治病求本,重振心阳——名医真武汤医案

当代著名中医刘渡舟先生说,真武汤又叫玄武汤。中医五行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小宇宙,五脏在五行中各有所属,也各有自身的方位,比如肾属水、位于人体的北方,而古人认为“玄武”是北方的镇水之神,再加上本方有扶阳、驱寒、镇水的功能,所以取名为真武汤。用于阳虚有寒,水气不化等证,《伤寒论》还说“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指出了本方证的病机关键所在。阴虚阳亢的人大多病风,而阳衰阴盛的人往往多病水。这是疾病发生发展的一个基本规律。阳虚动水,一般用茯苓桂枝剂进行治疗。如果病及于肾,阳气虚衰,心悸(心律失常)、头眩、站立不稳、“振振欲僻地”,则必须用真武汤进行治疗。服用真武汤后,肾阳得温,而水气还是没有完全化尽,则又可能用茯苓桂枝剂等温药和之。

中医一致认为,真武汤在《伤寒论》中是为治疗少阴寒化之阳虚水泛证而设,有温肾、回阳,扶脾利水之功效。该方治水湿为患,主要通过恢复后天之本脾阳的运化功能、恢复先天之本肾阳的气化作用,从而收到重振心阳的良好效果。充分地体现了祖国医学治病求本的精神。

请看一则肺心病心律失常的名医医案:76岁的张老先生,心慌胸闷伴咳嗽、咯痰2周,加重3天后就诊。患者既往有肺心病、慢性支气管炎史15年。现感心慌、胸闷、气促、畏寒、咳嗽、咯白色泡沫痰、鼻塞、流清涕、纳差、小便量少。查:体温37°C,呼吸24次/分,双肺呼吸音稍粗。可听到少许湿啰音。心率82次/分。律齐,各心脏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双下肢呈二度凹陷性水肿。舌淡、薄白。脉沉细弱。

诊断:此人为心悸,即心律失常,中医辨证为肺脾肾阳虚,水饮凌心。治疗原则是温阳利水。也就是温肾阳以助气化,调五脏以复功能,利水道以疏壅滞,让他已经虚损的阳气得到温煦,已经滞碍的水湿得到运行。处方用真武汤加减:附片60g(先煎2小时),茯苓30g,芍药15g,白术30g,生姜10片,白芷10g,防风10g,陈皮6g,竹茹10g。每天l剂,日3次,连服4剂以后。由于药证相符,该患者所有的症状全部减轻!

再看一则心肌炎心律失常伴发房室传导阻滞的医案:杨某某,女,31岁,小学教师。自诉于年5月起,头昏,心悸伴全身关节痛,课时多的时候明显加重,心电图显示为“窦性心动过速,一度房室传导阻滞”。西医诊断为“心肌炎”,曾服用多种西药,收效很不理想。来找中医看病的时侯发现心悸、心累、头眩晕,面微肿、口渴喜热饮,舌质淡胖,舌苔白薄,脉沉细。

诊断为心悸,属心肾阳虚,心神不宁证,治拟温阳行水,益气潜阳法,方用真武汤加味:附片25g(另包先煎45分钟以上),茯苓、白术、白芍各15g,桂枝、生姜各10g,黄芪、珍珠母各30g,连服6剂后,诸症消失,再作心电图检查,显示已经正常!以后只要感觉到心悸不适的时侯,就自己照着上面的方子服用2-3剂,各种症状每次都能悉数消除。去年2月因感冒来看病时说,她的心悸再也没有发作过。

两位青年中医应用真武汤的疗心故事

某中医网上记载了一位刚入道的年轻中医治疗一例风心病人心律失常的情况。病人是个中年女性,心悸(就是心律失常)气喘,双下肢凹陷性水肿。当时这位年轻中医听她心律不整齐,像房颤,为了进一步确诊,让她做心电图检查。心电图室在二楼。他带着她上楼时,她走得很慢。他无意中回头,看到了让他一生都难忘的一幕:只见患者气喘吁吁,双手捂着胸部!刹那间,这位年轻中医不由得想起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上的经文“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于是他马上想到了用桂枝甘草汤。见病人有水肿,就又加上了茯苓白术两味药。给她开了5剂。5天后,她来复诊,说症状好多了!后来,这位年轻中医又改用真武汤继续为她治疗,直到房颤症状完全消失。

另有一年轻中医,治疗一位73岁的老太太,老人心律失常频频发作,双目视物模糊,几近失明,头晕头昏,因晕厥跌倒数次,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多年,血压控制尚可,经医院检查患肾脓肿,用抗生素等治疗少效。老太太自述心中大热,口渴欲冷饮,需在空调下才能感到凉快,但是又看见她神疲乏力,手足较冷,舌质淡润,舌苔白,脉虚细无力,大便滑脱不尽,下肢疼痛,毫无热象可言,于是判断为真寒假热、虚阳外越之证。《伤寒论》第82条说:“心下悸,头眩,身睏动,振振欲僻地者,真武汤主之。”所以这位中医选方就用了真武汤,又加了桂枝、甘草、干姜,嘱咐患者家人:药方中的制附片一定要先煎45分钟以上,不可大意;服药时家人应陪同左右;如感觉药后燥热难耐即停服,医院。因为是第一次遇到此类病人,年轻中医心中有种莫名的兴奋,又有种莫名的担心。兴奋的是如此的真武汤之方证自己所见不多,担心的是对真寒假热的判断,因为老人经不住药物的折腾。

两天后,当老人舒展着面容对他说,小伙子,喝了你的药真舒服时,压在他心中的石头终于落了地。老人的女儿说服药后当天就出了汗,且汗色粘衣,知是好事。老太太说,现在大便滑脱好了很多,头晕头昏、心悸(心律失常)疼痛也好转了,自己感觉整个人轻松了不少,还能看见你今天穿了一件蓝色的衣服呢,这药真神啊!是啊,这就是经方的神效!因为药才服2剂,察其脉搏仍显软弱,手足偏凉,所以效不更方,年轻中医将原方稍作调整让老人继续服用。嘱咐以后可用金匮肾气丸调理。老人在离开的时候握着他的手激动地说:“能把我的症状把握得这么好,能告诉我这病到底为什么,且用药之后让我如此舒服的,你是第一个,孩子,好好学,学成以后回来,我们需要你!”

麻黄附子细辛汤:古代的温热性止痛兴奋剂

这是另一张著名的扶阳方剂,是古代的温热性止痛兴奋剂,是一张经典的温经散寒方,适用于以精神萎靡、恶寒无汗、身体疼痛、脉沉为特征的疾病。

常用剂量:麻黄10g,细辛10g,附子10g

煎服法:以水0ml,煮沸后调文火再煎煮40分钟,取汤液ml,分2-3次温服。

体质要求:体格健壮,但有严重恶寒感和极度疲劳感,面色黄暗,萎靡困倦,无精打采,声音低弱,恶寒,特别是背部发冷,或头痛,或咽痛,或暴哑,或腰痛,或牙痛,或咳喘,口不渴,痰液清稀。舌淡、苔水滑或白厚,脉沉迟者。

适用疾病:心脏病心动过缓、心脏瓣膜病、阳痿、暴哑失音、感冒发热、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小儿腺病毒肺炎、坐骨神经痛、急性腰扭伤、腰椎间盘脱出症、类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三叉神经痛、偏头痛、牙痛、肾结石肾绞痛、脑干脑炎、精神分裂症、脱肛、子宫脱垂、不射精、月经过期不至、闭经等。

药理研究:具有使心脏兴奋、心率加快、传导加快、心输出量增加及镇痛、抗炎、抗变态反应等作用。

注意事项:本方只能用汤剂,不可用粉末。方中麻黄、附子、细辛均有毒性,但经过煎煮以后,其毒性明显减轻。本方不可长期大量使用,一般得效以后可不用或减少用量。

舌尖的中医立足科学中医,







































白癜风早期能够治愈吗
白癜风治疗与护理


转载请注明:http://www.dvrsw.com/ysjk/58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