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工作中,早搏是比较常见的心律失常。及时正确的判断早搏性质对于临床治疗相当重要,因为有些早搏频繁出现(比如室性早搏)会影响血流动力学的改变,若果不及处理会有比较严重的后果。那么,早搏发生的机制是什么以及如何鉴别呢?下面简单谈一下。早搏,顾名思义,是提早出现的搏动。其机制不外乎异位节奏点兴奋性增高以及由于局部心肌纤维的传导障碍而产生的折返激动。1.异位节奏点兴奋性增高:在左右心室,房室交界区以及左右心房的传导组织中,都可以存在潜在的异位节奏点。在特定情况下,这些区域的起搏细胞4相上升速度突然升高,较窦房结起搏细胞更快的达到阈电位,便产生一个异位的期前收缩。2.折返激动:如果折返只产生一次,就表现为早搏。此早搏与主导心律(为窦房结发出的激动)的心搏之间,常有固定的偶联时间,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早搏发生机制。3.并行心律:如果记录到一系列室早,发现此室早与前一个正常窦性激动没有固定的偶联关系,但这些室早彼此之间的距离相等,或成一定间期的倍数,即这个最大公约数就是此异位激动点的频率周期。早搏鉴别:早搏的P波(房性)或QRS-T波(室性)的形态是异位的。若找不到提前的P波,则这个QRS-T是室性或是交界性的早搏。若该QRS-T的形态与正常窦性的心室博很不相同,且时间超过0.12秒(3小格),就往往是室性早搏。若提前出现的QRS-T与其他窦性心室波的形状相似,时间亦未延长,则英认为是交界性早搏或房性早搏。若看见一个提前出现的P波,无论其后是否继有QRS波,以及这个QRS波是否与其他正常的QRS波相似,只要其PR间期在0.12秒以上,都应诊断为房性早搏。(注意这个P波的形状不同于正常的窦性P波,且PR间期必须大于0.12秒)。如果间期在0.12秒以内或是逆行P波,则应考虑是交界性早搏。若该P波侯没有QRS波,则应诊断为“未下传的房性早搏”。不论是房性、交界性或是室性早搏,他的出现往往代替了一次正常窦性的激动。这个规律对于诊断极有帮助。凡发现一个较正常为短的RR间期以后,继以一个较正常为长的间隔,其间大概便存在一个早搏。才外,尚应观察有无早搏本身及其传导所引起的其他同一来源的心律失常,如房性早搏伴有逆行传导引起的房性反复心律等,单纯的一个早搏在心电图尚并不难识别,但在各种早搏中,由于干扰现象而产生“差异性传导”,是相当常见,从而使早搏的波形复杂化。
心电图室朱蕾
北京治白癜风的最好医院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治疗偏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