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中国
年2月26日下午,由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与南京医院共同主办、亚太心律学会(APHRS)协办的第八届全国室性心律失常专题会议(The8thVAS-CHINA)在江苏省南京市召开。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主任委员、医院黄从新教授,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医院张澍教授,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医院黄德嘉教授,以及陈灏珠院士、吴以岭院士等国内外多位知名心血管病学专家出席大会开幕式。大会主席、医院曹克将教授致开幕词。
室性心律失常对人们的危害极大,尤其是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与心室颤动可导致心脏性猝死。但室性心律失常的产生机制十分复杂,其治疗极具挑战。本次专题会议就当前室性心律失常的热点及前沿问题,各位专家带来了精彩的专题报告。《门诊》杂志心律失常专栏将全程记录本次大会并分享其中亮点。
黄从新:系统认识人类心脏整体电活动
心肌细胞离子流产生心脏电活动,针对离子通道的研究是研究心脏电活动主要手段。但循证医学相关证据表明,针对单一离子通道的抗心律失常药物(AAD)不能降低患者心律失常死亡率,甚至还有所上升,如CAST研究发现恩卡尼、氟卡尼均明显增加心肌梗死患者总死亡率。SWORD研究发现,d-索他洛尔增加心肌梗死后患者死亡率。这些事实都说明,单一离子流异常不是产生心律失常的唯一原因,针对单一离子通道治疗心律失常很难取得理想疗效。此后,EMIAT研究发现胺碘酮具有抑制钾、钠等多种离子通道的特性,能降低心肌梗死后左心室功能不全患者心律失常死亡率,但却不能降低总死亡率。
年,射频消融应用于临床,带来了革命性变化。研究证实,消融心脏自主神经能有效治疗心房颤动。此外,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和心房颤动等均未针对任何离子通道却取得了成功。这些结果提示,心脏离子通道受多个时间和空间层面的调节,第二信使、神经介质和辅助亚基等,均可以调控通道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且调节因子之间还存在相互作用。
黄从新教授指出,局限于离子流来研究心律失常具有片面性,必须从整体角度来理解心脏电活动。第一,革新研究方法。心肌细胞表面存在多种离子流且互相影响,应同步观察多种离子流的瞬时变化及其综合效应;第二,明确心脏mRNA转录(转录组学)、蛋白编码(蛋白组学)、小分子代谢物影响细胞流态(代谢组学),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构建基因型与表现型之间的最终联系,从孤立系统的简化模型到建立综合性模型;第三,完善人类心脏研究。动物模型无法体现人类心脏电活动的确切机制,其作用应当是提供线索和依据,直接对研究人类心脏是系统认识人类心脏电活动最有效的方法;第四,依据不同层面的研究结果,整合从分子到细胞、组织、整体心脏甚至整个人体的多个复杂横断面的联系,最终系统认识人类心脏整体电活动。
张澍:心脏性猝死防治——指南与实践
在中国,心脏性猝死(SCD)是心脏病死亡的重要原因。中医院研究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心脏性猝死约54万人,绝对数量超过其他国家,其中75%SCD发生于院外,抢救成功率极低,不到1%(西方发达国家也只有5%)。因此,心脏性猝死防治的有效性是降低心脏病死亡率的关键。
目前,依照心血管病防治指南,我国启动了SCD的二级和一级预防标准和措施。二级预防针对发生过心脏猝死的患者,采取植入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防治心脏性猝死。一级预防则是通过临床诊断,发现潜在的高风险患者并及早植入ICD。一级预防标准在欧美发达国家被普遍接受并应用,在我国却难以完全开展,主要原因是国内循证医学数据的缺失、经济因素等,年完成的植入量仅有余例,所以目前我国SCD一级预防工作远远无法满足心脏性猝死患者的临床需求。
比较ICD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可以发现,一级预防的效果不如二级预防。对此,我国学者提出“1.5级预防”的概念,即在ICD一级预防人群中找出同时具有非持续性室速、频发室早、EF较低、晕厥或先兆晕厥的患者,这些患者发生SCD的风险与二级预防人群相似,应当优先置入ICD。事实证明,逐年增多的SCD高危患者从1.5级预防中获益,但是否能推广到全球其他地区,仍有待证明。由张澍教授牵头,中医院、医院等25家医院参与的全球性改善心脏骤停(IMPROVESCA)研究,主要目标是证实符合1.5级预防标准的受试者与二级预防患者置入ICD或CRT-D后,治疗室速或室颤的比率相近。该项研究一方面可积累更多1.5级预防的经验和循证医学证据;另一方面,该研究对推动我国一级预防的开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最后,张澍教授总结了以下几点(1)ICD的适应证主要针对SCD的高危人群,需加强对ICD植入指南的实践;(2)加大对缺血性心肌病临床预后的评估,加强ICD植入预防缺血性心肌病引起的SCD;(3)亟待在IMPROVESCA研究基础上开展更多临床试验,用以指导临床实践。
黄德嘉:冠心病血运重建后心脏性猝死的预防
在冠心病慢性心衰患者,血运重建后心脏性猝死(SCD)是主要死亡方式,但重度心衰(LVEF<35%)的患者从血运重建中获益有限。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来说,及早干预治疗急性心肌缺血,不仅能降低早期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也能降低今后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和心脏骤停的危险;对心肌梗死后伴有慢性心功能障碍的患者,如果左心室射血分数≤35%,即使采用血运重建,远期发生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也会增加。在药物治疗包括冠心病二级预防治疗和慢性心衰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植入ICD是预防心脏性猝死最重要的治疗措施,且ICD预防心脏性猝死的获益随着时间的推移表现更明显。
当前指南认为,心肌梗死后患者、左心室功能障碍患者、多支病变或大面积缺血的患者、左主干病变患者应考虑行血运重建治疗。至于选择PCI或CABG,应当综合考虑这些治疗策略的风险,包括生活质量、再次血运重建等多方面因素来确定。直接PCI代替溶栓治疗成为首选再灌注治疗方法,能有效降低SCD风险,再灌注治疗的时间愈短,以后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和猝死的事件愈少;CABG的血运重建治疗效果比PCI完全,死亡率稍低,再次血运重建治疗比例明显降低,但是卒中发生风险稍高。
黄德嘉教授认为,冠状动脉血运重建对SCD高危患者的改善作用基本得到证实。20项研究共纳入多例心肌梗死患者的荟萃分析发现,LVEF30%~40%对于心律失常事件预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59.1%和77.8%。对于非缺血性心肌病,LVEF<40%也同样具有预测价值。
大会花絮
在大会现场,《门诊》前方记者采访了室性心律失常青年医师论坛主席之一、医院黄鹤教授。黄鹤教授表示,本次大会专设的青年医师论坛对于广大心电生理专科青年医师有很大的启示意义,专家演讲中所传达的室性心律失常全新理念和认识,有助于开拓青年医师的眼界。限于篇幅,我们将在明天的报道中继续为您带来精彩的专家报告。
END本文内容为《门诊》杂志原创内容转载须经授权并请注明出处。
门诊新视野|《门诊》杂志官方治疗白癜风去哪里最好得了白癜风在北京哪家医院能治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