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相关心律失常是指在透析治疗开始前没有心律失常,而在治疗开始以后出现的心律失常或在透析前已经出现某一种心律失常的基础上又出现了另外一种类型心律失常的临床综合征。根据美国USRDS的资料显示,透析患者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是同年龄死亡人群的15~30倍,而其中大于20%的死因是由心律失常引起。有研究观察,透析开始2h和透析后12h心律失常发生率高;而致死性心律失常及猝死通常发生在透析开始和透析结束后5h内,因此探索透析相关心律失常的危险信号及防治策略十分必要。一、流行病学资料对美国72个血液透析中心的例患者进行随机研究(HEMO),随访时间平均为2.84年,发现其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31%;而在西班牙,对例的一项多中心前瞻性研究(平均年龄64.4岁,平均透析时间16.6个月),有11.6%患者发生透析中心律失常。北京市年透析登记报告进一步观察了新入透析的尿毒症患者和已在维持透析患者的心律失常发生率,分别为32.6%和30.5%,提示我国透析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较高,并与目前进入透析人群的老龄化、并存病复杂(高血压、糖尿病、尿毒症并发症多)等因素均相关。二、透析患者发生心律失常的原因1.传统性因素:年龄、并存有心脏疾病、糖尿病、尿毒症状态及代谢异常、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心衰、心包炎、酸碱平衡紊乱、低碳酸血症、低血压及口服药物等都能引起透析相关性心律失常;严重贫血缺氧可诱发心律失常,提高血蛋白水平可有利于缓解。2.透析相关因素:透析液/置换液的离子浓度、透析模式、透析应激、透析材料生物相容性差导致的低氧血症、血容量的突然变化等均可导致交感神经活性增加、血流动力学紊乱、低血压,诱发心律失常。新近报道,颈内静脉置管可诱发心律失常,发生率为0.1%,与置管过深进入右心房有关当退管3~5cm将导管顶端退到上腔静脉后,心律失常均可自行消失。3.电解质变化:钾、钙、镁对心脏有特殊的影响。低钙可加重高钾对心肌的危害,低镁也易造成洋地黄中毒。另外透析患者可发生高钙血症,当血浆游离钙超过3.25mmol/L时,亦能引起心律失常以及洋地黄中毒。4.药物的影响:透析患者服洋地黄类药易引起中毒致心律失常,很多低钾因素则能促进洋地黄中毒。研究证明可延长QT间期的常用药物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喹诺酮类抗生素、复方磺胺甲恶唑(复方新诺明)、三唑类抗真菌药物(伊曲康唑、氟康唑)、他克莫司(FK)、环孢素、奎宁、苯二氮卓类药物(安定类镇静催眠药)、多潘立酮、米多君、选择性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抗抑郁药物)、抗组胺剂等。不容忽视的是临床常用硝酸甘油治疗透析中的心绞痛,可通过降低血压而诱发心律失常,故应提高警惕。三、心律失常的分类1、良性心律失常:常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疾病,无血流动力学障碍,多由于自主神经功能不平衡所致,可表现为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单源性、一度或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以及右束支传导阻滞等类型。2、潜在的恶性心律失常:多见于伴有器质性心脏病,但无活动性心肌炎症、缺血、损伤和明显血流动力学障碍。如:2.1心房纤颤(AF):一项多中心、多因素分析研究观察了3,例透析患者,其中25%为70岁以上老人,AF发生率为18%,认为透析患者AF的危险因素有:年龄、吸烟、心衰、应用β受体阻滞剂、应用α骨化三醇、左心房内径、主动脉起始部内径、心瓣膜钙化等。有研究表明透析可促使心脏活动加速,心肌耗氧量增加,诱发冠心病患者出现窦房结功能异常。2.2心动过缓和房室传导阻滞(AVB):窦性心动过缓较少见,多由透析不充分导致的心肌病引起。AVB相对多发,高钾血症是房室传导阻滞多见的原因。王质刚等报道2例三度AVB均为透析不充分导致的心肌病引起的,1例发生在透析间期,用异丙基肾上腺素点滴维持心率,经过急诊透析后,在减少药物浓度情况下没有使心率进一步减慢,偶尔出现下传的QRS波,后因停药而突然死亡。另1例三度AVB并安置临时起搏器,顺利经过3次透析,后因起搏电极脱落而死亡。高血钾是造成AVB最常见的原因,钾对心肌有抑制作用,常引起室性早搏、AVB、室性心律及室颤,有致命危险。治疗措施除尽早透析外,如患者存在代谢性酸中毒,则纠正酸中毒是当务之急,因为随着酸中毒的纠正,钾离子可以进入细胞内。新近研究表明血钙升高、造成转移性钙化、影响心脏传导系统也是引起AVB的原因。2.3室上性心动过速:发生率32.4%,主要是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和心房纤颤,多与低血钾有关。低血钾使心率加快,可致心房纤颤。通常透析液含钾2.0~2.5mmol/L,如患者近期饮食差,或伴有恶心、呕吐等易致低血钾。笔者80年代曾采用无钾透析液救治1例老年高钾血症患者,透析2h,患者出现室上性心动过速,通过改用含钾透析液及药物治疗得以缓解,提示在透析中不仅要有关白癜风谁看好了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