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年10月30日召开的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暨第九届北京五洲国际心血管病会上,黄元铸教授总结我国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应用六大误区:
忽视患者疾病的综合判断,有早搏就开药;药物用量过大,往往中西药盲目应用双管齐下;忽视药物量-效关系;忽视个体化原则;忽视药物副作用及对猝死等高危预警表现缺乏警觉性。
纵观现在临床用药,黄元铸教授介绍了维拉帕米为特效的广谱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可有效地终止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减慢房颤的心室率,及终止部分室速。但需要注意对于心功能不全的患者不宜选用。
对于无症状的室早患者,不用急于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重点应在于去除低钾、低镁、缺血、交感兴奋等诱发心律失常的因素。
而对于合并心衰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积极控制容量负荷增加尤为重要,容量负荷减轻后部分室性心律失常可自行恢复。药物首选胺碘酮,这是因为其具有多重抗心律失常作用,除此之外,还具有拮抗交感神经和减弱β受体阻滞剂作用,可稳定或增加左室射血分数。
杨杰孚教授介绍了室性心律失常药物治疗进展:
对于特发性室颤、Brugada综合征、短QT综合征及早期复极综合征的患者,因奎尼丁可有效预防多形性室速及室颤的复发,展现良好效果。
如果出现特发性持续性室速等情况,可给予β受体阻滞剂或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等药物,但其疗效一般,而副作用较小;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西律、普罗帕酮、胺碘酮等抗心律失常药物,虽然疗效更好,但是有致心律失常的风险和较大的副作用。故在临床治疗时,还需要权衡利弊来进行药物选择。
(来源参考络病江苏)
白癜风的危害北京中科医院是假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