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光福(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主任医师)
典型病例
62岁患者男性,于1个月前出现发作性心慌、气短,劳累后加重,时有胸痛、汗出。心电图检查提示室性早搏,未曾住院,门诊医生给予稳心颗粒治疗,症状时轻时重。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提示频发室性早搏,二联律或三联律或短暂室性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心率最慢为42次/分)。门诊以室性心律失常收入院治疗1周,病情稳定后出院,但仍时有发作,故来就诊要求中医治疗。
症见:患者出现发作性心慌、气短,劳累后加重,时有胸痛、汗出。查体院心率46次/分,血压/70mmHg。两肺呼吸音正常,心前区无异常隆起及异常搏动,心界不大,心律不齐,频发早搏,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部软无压痛,肝脾未触及;腹部叩诊呈鼓音,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存在。双下肢无水肿。
辅助检查:心电图提示频发室性早搏,二联律或三联律,ST-T轻度异常。
初步西医诊断: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2.心律失常(二、三联律)。
中医诊断:心悸(心阳虚损、心脉瘀滞)。
处理:治宜温阳调律,益气通脉。选方加味麻黄附子细辛汤:黑附子、细辛、炙麻黄、山豆根、炙甘草、黄精、黄连、苦参;取全成分颗粒,1袋/次,2次/日,晚空腹服。加银杏叶片2片,3次/日,空腹服。
坚持服用本方后,患者症状好转,心率增加至60次/分以上,偶发室性早搏。效不更方,嘱患者继续坚持服用。患者自述坚持服用2个月后,胸骨中下段部位出现瘙痒、丘疹,五六日消退,此后一切正常,心率稳定在70~80次/分,室性早搏无发作,坚持正常上班,现仍坚持服药。
讨论分析
患者在服药过程中出现胸骨中下段部位瘙痒、丘疹,五六日消退,后病情明显好转,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可能是一种瞑眩反应的表现。
什么是瞑眩反应
瞑眩一词最早来源于《尚书·说命》:“若药不瞑眩,厥疾弗瘳。”意思是说一个病重的人,如果在服用完中药之后,没有出现不舒服的现象,那就不能彻底治愈这个病。《孔颖达疏》:“瞑眩者,令人愤闷之意也。”愤闷就是不舒服的意思。
瞑眩反应是在辨证无误、处方恰当的前提下,患者服药后不循常规而出现的一类特殊反应,具有难以意料的特性,可理解为排毒反应、排病反应、调节反应、有效反应和好转反应,是指身体经过治疗调理而出现的一种身体不适症状或发病状态。其往往在治疗过程中突然发生,或与原本治疗病症相反,或原病情相对加重,或出现与疾病发展和用药情况貌似无关的症状,且大多数出现在初始服药之后,而反应过后病痛迅速减轻,继续服用原药而日趋向愈。
认识瞑眩反应很重要,比如患者通过正确的治疗方法已经好转,开始排病,但医生由于不理解瞑眩反应,以为是疾病复发,误以为这种方法没有疗效甚至起了反作用而放弃,会导致本已有好转的疾病不能得到继续治疗。
判断与鉴别
怎样判断身体不适症状不是身体恶化,而是身体好转所出现的瞑眩反应呢?这要看患者服药后是否精神旺盛、身体有劲。
人的身体都有一定的修复调整功能和自我痊愈能力,瞑眩反应就是由病态向健康状态过渡过程中,身体内部正邪斗争的效应。其症状增剧是一时性的,除个别体质异常的患者外,大都能在短时间内自然平息。反应之后,病痛迅速减轻曰如继续服药,虽可有瞑眩反应的再发生,但病势和精神状态日趋好转。
另外,某些患者本身的痛苦程度也往往与反应不成正比,即反应较重,而痛苦相对较轻,有时反而觉得心身有舒畅感。
要注意的是,临床上服中草药中毒者并非少见,多与药材未经炮制、炮制不规范、服用方法不当、选方不合理、混合用药、忽视个体体质差异,盲目加大剂量等有关。结合本例患者的情况,笔者认为是瞑眩反应可能性大,以此病例袁供同道商榷。
原文发表在《医院·医师在线》年11月30日B6版,转载请注明出处。
医师在线全科北京白癜风最好的医院白癜风应注意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