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点击上方浙医二院↑免费订阅
专家简介
王建安,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全国“白求恩”奖章获得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首部“全国高等教育医学数字化规划教材(国家医学电子书包)”《临床技能学》主编、全国高等学校长学制临床医学专业规划教材(最新版)《内科学》共同主编、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副总编辑、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里根医学中心客座教授、浙江省特级专家、浙江省政协委员。现任浙江大医院院长、心脏中心主任。
长期致力于心血管复杂疑难疾病的诊治,同时围绕临床关键问题潜心开展从基础、转化到临床的系统性研究。取得了卓越的成绩。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多项国家级、省级科学技术奖项;作为第一发明人获国家发明专利5项;作为以第一负责人承担国家重大研究计划、国家科技部重大专项课题(重大新药创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行业基金等40个研究项目;发表论文余篇,SCI收录90余篇。
在中国,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数位列世界第二,中国心脏病高发已成趋势,现患万人,每年新发50万人,基本上每10个人就有2个人患有心血管疾病,而每年接受规范心脏病治疗的患者连12万人都不到,治疗明显落后。心脏病对人民健康及社会劳动力构成的威胁无法估量,所以及早诊断、及早治疗心脏疾病迫在眉睫。
心脏疾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它的危害无年龄、身份、地域之分,为了引起人们的重视,世界心脏联盟(WorldHeartfederation)将每年9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定为世界心脏日(WorldHeartDay),0年9月24日为第一个世界心脏日,去年世界心脏日的主题是“健康的环境,健康的心”。时值年第15个世界心脏日到来之际,本刊特邀浙江省心血管病学重点学科带头人王建安院长,通过心脏病防治知识讲座传播正确的心血管疾病防治知识,规范心脏病诊疗,做到科学预防,有效治疗。
心脏病是什么?心脏病是心脏和血管疾病的总称,主要包括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或者痉挛引起心肌供血不足)、心律失常(如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心房颤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早搏)、风湿性心脏病(急性期引起心内膜、心肌和心包炎症,称为风湿性心脏炎。慢性期主要形成瓣膜狭窄和/或关闭不全,称为风湿性心瓣膜病。)、原发性高血压(显著而持久的动脉血压升高可影响心脏,导致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肌炎、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心脏大血管在胎儿期发育异常,出生时存在心脏结构/血管畸形)、肺源性心脏病(任何引起肺循环阻力增高而导致的心脏病)等。
心脏病发作通常属于急症,最常见的有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性心肌梗塞、不稳定型心绞痛)、高血压急症/危症、恶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心搏骤停)、急性心力衰竭等,病情严重,进展迅速,需要尽早判别及正确处理。
心脏病高发的原因分析心脏病形成的原因从微观上看主要与心肌病变、心脏的前后负荷增加、心瓣膜病变、心脏血管病变等因素相关。不同类型疾病的发病机理也各有不同,如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生可能因母亲在孕期服用相关药物导致心脏/血管结构异常,风湿性心脏病可能是风湿热感染后导致心脏瓣膜形成狭窄和/或关闭不全,冠心病是因为冠状动脉斑块形成或痉挛引起管腔狭窄闭塞,心肌病则可能与代谢或遗传异常有关。宏观上看,则同时存在多个危险因素,可分为社会政策因素、环境因素、个人政策等。
1社会政策层面心脏病是急症,一旦发生需及时医院处理,比如急性心肌梗塞需在90分钟内开通血管挽救濒死心肌,脑卒中病人建议4.5小时内尽快静脉溶栓,我国地区发展极不平衡,有些地区交通及医疗卫生条件及其落后,急救系统不完善,部分偏远地区病患不能承担高昂的医疗费用,造成了心脏病发生后不能得到及时救治。其次,我国医疗健康服务不完善,疾病普查资料欠缺,未能及时获得脑卒中、心血管疾病等的发病率、死亡率等流行病学数据,对心脏病的指导、预防、治疗不能提供足够的依据和支持。再者,我国心脏病防治知识宣传力度不到位,使得有些心血管疾病患者不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近几年医保政策大为改进,基本覆盖所有城乡居民,使得老百姓对于疾病的经济负担大为减轻。大力推进送医下乡、资源下沉,大力鼓励专家走入基层,把新技术、医院,医院的医生也能了解到最近的医疗进展,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省城专家的医疗服务。大力推进急救网络的铺建,建立通畅的转送系统,医院及时转送急诊及危重病人。卫生政策应营造有利环境,使人们能够负担并可得到健康的选择。
2环境层面先天性心脏病属于出生缺陷,胎儿在母体的时候由于孕妇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以及不好的情绪,造成了胎儿心脏/血管发育异常。目前环境因素是造成我国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主要原因,如孕妇接触放射性物质、重金属、有机溶剂,吸烟(包括二手烟)、饮酒等均与发病有关。另外,缺氧及污染环境也可能是发病的危险因素。
3个人层面具体来说,心脏病的发生很大程度上与个人生活方式有关,不健康的饮食、睡眠、缺乏体育锻炼、持续处于紧张情绪、过度使用烟草和酒精等不良生活方式已被证明大大增加罹患心脏病风险。这些不良生活方式作为“间接危险因素”可在健康宣教及社区保健门诊中得到证实,停止使用烟草、减少膳食中的盐及胆固醇含量、增大新鲜蔬果摄入量、科学的身体锻炼以及戒烟戒酒可明显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同时,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肥胖等已被证明是心脏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对其采取规范的药物治疗,可以明显减少心血管病危险并预防心脏病发作和中风。
从上述可见,不良生活方式或习惯是导致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主要原因,是可防可控的。
心脏病发作会有哪些症状?心前区或胸骨中下段疼痛、压榨感、闷涨不适;手臂、肩膀、背部、颌部、腹部疼痛或不舒服;胸闷、呼吸困难、气促、口唇发绀;心悸、早搏感;头晕、黑矇、昏厥,可伴有冷汗及面色苍白;下肢水肿。
关爱心脏预防为先1.每日胆固醇的摄入量不超过毫克。
2.少吃含饱和脂肪酸和高胆固醇的食物,像动物内脏、肥肉等。
3.少吃或不吃精糖类食品。
4.每天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新鲜的水果、蔬菜等。
5.适当摄入膳食纤维以保持大便通畅。如多吃一些红薯、玉米等粗粮,这些对心脏病的治疗都是很好的。
6.多运动。每天适度运动20分钟,可使患心脏病的几率减少30%,快走的效果最好。已患有心脏病的患者需要医生指导下锻炼。
7.适量饮酒。1周喝3—9杯酒为适量,对心脏有好处。但要注意别贪杯,因为饮酒过度会引发心脏病。
8.控制情绪。脾气暴躁,遇到突发事件不能控制自己,也容易诱发心脏病。
9.随身携带急救药物、家属联系方式。
与心血管疾病有关问题的正确解读
1.当病人遇到心脏病发作的时候,最好赶快静卧等待救援
当遇到此类情形,病人或他人立即拨打急救电话,确保环境安全后静卧休息等待救援。前来救助病人的紧急医疗服务人员会配备必要的设备,并具有专业的技能,能迅速赶赴现场对病人进行治疗或抢救,与此同时,医院也会做好进一步专业治疗的等待。关键是尽快联系专业救援团队,在这场和死神争夺的比赛中占据有利位置。健康饮食、经常锻练身体和不使用烟草制品,这三项简单措施将显著减少心脏病发作或中风的机会,也有助于预防大多数2型糖尿病和慢性呼吸道疾病以及某些类型的癌症。全员培训急救知识至关重要。
2.心脏病患者能做运动吗?
有心脏病的患者,不宜做剧烈的运动。散步可以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外周血管扩张,每次散步可坚持20分钟至1小时,每日1~2次,或每日走~0米。身体状况允许者可适当提高步行速度。慢跑亦可改善心功能,慢跑的路程及时间应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而定,不必强求。运动时若出现头晕、头痛、心慌、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时,应立刻停止,必要时需就医。
3.为了减少罹患心脏病的风险,即使不饮酒的人也应该喝些红酒?
美国心脏协会(AHA)一直建议限制酒精的摄入量,对于已经养成饮酒习惯的人,男性每天不超过两杯红酒,女性不超过一杯红酒。但是,没有饮酒习惯的人最好一直保持下去,因为酒精对健康的负面影响,包括增高血压、导致肥胖和中风的风险,远远高于给人体带来的好处。
4.每天口服阿司匹林,可以降低心脏病发作的危险?
每天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已被证明能降低高危患者心脏病发作风险,特别是曾经有过心脏病发作史的人。为了防止再次发作,若无禁忌,通常医生会给这类人推荐服用阿司匹林。若自行决定用药前务必咨询医生,因为阿司匹林和其他任何药物一样,本身也有药物相关副作用及风险。
5.患心脏病可以怀孕吗?
年轻人中较常见的心脏病主要为先天性心脏病和风湿性心脏病,以及心律失常等。这些心脏病妇女能否耐受怀孕和生产,主要取决于心脏病的严重程度及孕前心功能的状况。孕前心脏功能越差,孕后发生问题的几率就越大。因为妊娠期孕妇全身的血容量比未孕期增加约1/3,心脏负担明显加重;分娩过程更是一种强体力劳动;原先供给胎儿、胎盘的血液,在分娩过程后也回流到心脏,再次加重心脏负担。心脏病的妇女是否能承受妊娠、分娩及产后这么多次的心脏打击,一定要看她的心脏是否有很好的“代偿”功能。孕前已有过心力衰竭、心脏已增大、多次发作过心律失常尤其是恶性心律失常、伴有心内膜炎、高龄妇女等,妊娠后发生问题的机率就会大得多。妊娠期若心功能失代偿往往比非孕期更为严重,医生也难于处理,严重时对母亲及胎儿生命均造成威胁,因此有心脏病的妇女如果计划妊娠,一定要先去心脏专家处就医,做全面检查,认真评估心脏状况,只有在心脏专家的许可和严密的观察下才能妊娠。
来源:《健康浙江》杂志
浙医二院官方什么是白癜风图片北京治疗白癜风术什么时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