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发病原因
常见症状
治疗方法
治疗医院
预防知识
护理方法
饮食健康

干货冬季户外的隐形杀手失温

同人于野,利涉大川

亲爱的小伙伴,有这样两句话:“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那么喜欢户外登山的小伙伴们你们可知道:有一种隐形杀手叫做失温!

什么叫失温?简单说,就是体温低于正常体温。我们都知道,37.5度以上,就是发烧,39度不降低体温人就会昏迷直到死亡。失温的情况也类似,体温低于35度,人也会意识丧失乃至昏迷死亡。因此,由于没有认识到这个可怕的隐形杀手,几乎每年都有人因此而丢命!今天通过这篇文章让亲爱的小伙伴们重新认识失温。

▲失温的原因

可能在许多驴子们眼中失温兴许并不算什么大事儿,不就是冷嘛,多穿点,穿厚点的衣服就解决问题了。事实并非如此,失温(hypothermia也叫失温症)是指人体热量流失大于热量补给,从而造成人体核心区温度降低,并产生一些列寒颤、迷茫、心肺功能衰竭等症状,甚至最终造成死亡。百度词典对户外失温症的解释是:户外遭遇的低体温症(hypothermia,也译成低温症,失温症),通俗的讲可以说是逐渐地或突发地(落水)冻死的过程。着重说明,身体核心区是指包括大脑、心肺等核心生命器官,而不是四肢和皮肤表面。手指头脚趾头长冻疮之类的伤害并不是失温,而是叫冻伤。死于体温过低通常意义上叫冻死!

大家都知道,人体体温在37.5度以上,就是发烧,40度以上不降低体温人就会昏迷直到死亡。而失温就是,体温低于35度以下,人就会意识丧失乃至昏迷死亡。

失温症状:

轻度失温(MildHypothermia)。核心温度在37~35.55度。体征:不能控制的发抖,不能做复杂的动作,例如攀冰或滑雪,但能够走路及说话。外围血管收缩。其中:在37~36度时,体征正常,可能开始发抖,在36~35度时,会感到冷,抖动可轻可重,手开始发僵。不能用手做复杂的工作。

中度失温(ModerateHypothermia)。核心温度在35~33.88度。体征:意识茫然,动作协调性开始丧失,尤其是手部,例如不能够拉拉链。原因是外围的血流量不足。说话含糊,剧烈的抖动,行为失常,例如,开始脱衣服,但自己不觉得冷。会出现激烈的抖动,肌肉不协调开始明显,动作慢且看上去费劲,脚下开始磕磕绊绊,开始迷糊,也可表现为警觉。

重度失温(SevereHypothermia)。核心温度在33.88~30度。这个温度将是致命的!在33.88~32.22度时,会出现持续性的剧烈抖动,说话困难,思维迟钝并开始健忘,明显的活动能力衰退,不能够使用双手,走路经常绊倒,情绪沮丧低落。间歇性的发抖。在32.22~30度之间时,外露的皮肤呈蓝紫色,并且肿胀,肌肉协调非常差,不能行走,思维混乱,但是也可能保持一个姿势并看起来有清醒的迹象。抖动停止,先是剧烈抖动,然后暂停,之后继续循环。暂停的时间会逐渐加长直到抖动完全停止。因为燃烧肌肉中糖原产生的热量不能抵抗核心温度的持续降低,人体停止了抖动来储存糖原。倒地,不能够继续行走,蜷缩成一团以保存体温,肌肉逐渐僵硬。由于外围血流量被限制,及乳酸和二氧化碳的累积,皮肤发白,瞳孔扩张,脉搏速度变慢。在体温31度左右人体开始进入冬眠状态,关闭几乎所有外围血液循环,并且降低呼吸和脉搏频率。

最后死亡!在30度时人体进入一种看起来像是已经死亡,但其实活着的状态!在30度~27.77度时,肌肉僵硬,半昏迷,昏迷,脉搏与呼吸频率变慢,可能有心脏纤颤。在27.77~25.55度之间时,失去意识,心跳和呼吸反复无常且非常浅,脉搏可能触摸不到,任何突然的冲击都可能引起心室颤动并导致死亡。到了25.55~24度时,将出现肺水肿,心脏及呼吸衰竭。但很可能在达到这个温度之前就已经死亡了。

▲人体不同温度和症状

▲什么情况下导致失温

理论上,只要环境温度低于体温就会导致失温,实际情况是在得到充分食物补充,身体健康的人,20度下体温大量流失就会失去平衡。如果是10度,则很快就会温度下降到失温。干燥的天气下,裸体的克洛值是0.78,基本上跟穿着简单T恤差不多。但是风寒和下雨,会迅速的带走热量。

物理学中热传递的方式不外乎三种:传导、对流、辐射,人体正常体温是37°C,本身就是个热源体,因此也会与外界进行热传递作用。刮风时身体通过对流方式与外界进行热传递;游泳时身体的热量通过传导方式与水发生热传递;即使静止不动时身体同样会通过辐射向外传递热量。根据以上三种热传递方式,可以得出:温度、湿度、风力,这三个因素是导致失温的直接原因。

通俗的讲,气温低,人会感知变冷。气温不变的条件下,遇到刮风,或是被雨淋湿同样也会感到变冷。冷即是失温的表象,像“打寒战”(发抖)就是轻微的失温症状。比如,即使温度在20度,人体暴露在雨淋下(无所谓大雨小雨)就会导致体温降低(人体会用打寒战的方式快速恢复提问)。

如果在10度,则雨淋下可能会迅速降低体温到失温状态,人体的回复能力已经无法弥补平衡了。

由此可见,一旦同时有“冷”、“风”、“湿”这三个因素存在,就要认真考虑出现体温过低的可能行了。

风寒效应:风力对体感温度的影响

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当你静止或徒步行走时,穿着衣服感觉冷暖刚好适宜,这时候如果你坐上敞篷汽车奔驰前进,马上就会感到风声大作,周身寒冷。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人的体温一般为36℃—37℃,在多数情况下会高于周围环境气温,在无风或微风情况下,人体周围的空气分子交换很弱,这就在人体和大自然空气之间,形成了一个比较稳定的过渡层。由于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这个过渡层就在贴近人体的表面起到了保暖的作用。可是,当空气流动很快的时候,人体周围的空气保温层便不断地被新来的冷空气所代替,并把热量带走。风速越大,人体散失的热量越快、越多,人也就越来越感到寒冷。这就是在气温相同的条件下,刮风天比无风或微风时使人感到寒冷的原因。在冬季期间,持续的强风天气会令我们对冷的感觉来得更强烈。

从大量的科学实验中,人们找出了风速大小和人体冷暖感觉的关系。当气温在0℃以上时,比如无风时为10℃,在3级风时,使人感觉气温为5℃,5级风时,人会感到气温象0℃时一样;而当7级风时,人就会感觉到和-3℃时相同。因此,从以上实验中大致可以计算出这样的数据:当气温在0℃以上时,风力每增加2级,人的寒冷感觉会下降到3-5C;气温在0℃以下时,风力每增加2级,人的寒冷感觉会下降6-8℃。

风寒效应意味着相同比热,温差,时间的情况下,风速越快,质量越大,传导的热量越多。

有一点值得留意的是,「风寒温度」不适用于死物上。在风力影响下,一件死物的温度并不会下降至低于实际的气温。举例来说,如果气温高于冰点,无论风吹得多大,地上的积水都永不会冷却成冰的。

风,用对流的方式将人体热量加速散发,其作用是可怕的。

水寒效应:湿度对体感温度的影响

湿度跟水有关,水是很好的热传递导体,当人体处于水的包围中,热量散发的速度是在静止空气中散发速度的25倍!这在酷热的夏天是最有效率的降低体温的方式,但是在冬季的低温环境下,却是造成失温情况的最大助力。所以冬季保持身体的干燥永远都是从事户外活动时穿着的最高指导原则。人即使在寒冷的环境中人体仍会持续的小量的排汗。当淋湿、落水、或大量流汗时造成衣服潮湿的情况下,水不但会把衣服上的暖空气层排挤掉使其失去保温作用,因其比热较大所以会很快的经由传导从身体上吸收很多热,更由于水汽的蒸发作用会带走更多的热量,因此人会感觉到比实际要冷。

下雨时空气相对湿度至少是在80%以上,按照以上的规律来看,如果外界温度是3°C,那么遇上下雨,若相对湿度是85%,那么这种环境下体感温度大致是在3°C-(85-60)X0.2,也就是在-2°C左右。这还是在光下雨,没有风的环境下的体感温度值,如果加上起风,那体感温度还会降低。之所以为什么不少北方人冬季来到南方反而觉着更冷,很大部分原因就是因为南方的相对湿度远远高于北方的缘故。

湿寒效应意味着相同风速,温差,时间的情况下,比热容高,质量相同,传导的热量不同。

前面我们还只是分别提到湿度和风力对体感温度的影响,试想一下,如果是湿度和风力同时发生作用,那么可想而知体感温度会下降到什么地步!!

冷、风、湿三者的关系:只有寒冷和风时,普通的挡风隔热的衣服就能解决;只有湿衣服和寒冷时,找个没风的地方脱下衣服就会大大减缓失温的速度;当只有风和湿衣服的情况下,但环境温度不冷时不会有危险。

一个简短有效的防止失温的法则:冷、风、湿只允许接受其中的两者,不允许第三者出现。

年冬,三位户外爱好者在穿越鳌山的时候不幸遇难。冬季的鳌山山顶气候非常恶劣,低于零下20°C是常态,加上它是中国地理南北交界线,所以山上风力也是相当强劲,三人是倒在了温度和风力的双重袭击之下。

每当出发前,查看目的地的温度时,千万不要再有这种想法:“XX温度并不太冷,不应该有危险”。可以说,只要条件合适,30度以下的温度都可能导致失温。

▲如何判断失温

最简单的判断方法:打寒战、嘴唇发紫、意识模糊。

要随时注意观察,走路磕碰不稳,絮絮叨叨,动作笨拙,发牢骚都表现出了动作协调性和意识清醒程度的改变。如果发现周围人或自己出现这样的症状,就要警惕失温症了。

判断时可使用冷静测试法:如果此人不能走30步直线(和看人是否喝多了类似,真喝多了就另说了),那么可以判断为失温。

如果发抖能在控制下停止(努力告诫自己:别抖,别抖,并能控制住肌肉的抖动)可以判断为轻度失温。做一道较复杂的计算或推理题(如从往下数,每次减掉9或7)。如果失温,肯定算不出来(注意:高海拔环境中的高原反应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如果发抖在控制下不能够停止(努力告诫自己:别抖,别抖,但就是停不下来)可以判断为中度至重度失温!

如果不能够摸到规则的脉搏,这说明此人的核心温度已经在32.22~30度之间了。再不救肯定会死。

重度失温症患者可能会像胎儿一样蜷缩起来。试着把他的胳膊打开,如果他的胳膊又缩回去了,说明这个人仍然活着。已经死掉的肌肉是无法活动的。

失温症状的判断,按逐渐加重的顺序为:

1.控制不住的颤抖,嘴唇发紫。

2.无法完成复杂的动作,特别是手不听使唤,步伐不稳。

3.神志不清,言语含糊。

4.剧烈颤抖。

5.不合常理的举动,例如,脱掉外衣而不知道其实很冷。

6.停止颤抖。此时进入非常危险状态。

7.皮肤发白,变青。

8.瞳孔放大。

9.心跳和呼吸剧减。

10.肌肉发硬。

11.在32C度时身体进入"冬眠"状态(hibernation),关闭手臂和腿部的血流,急剧降低心跳和呼吸频率。

12.在30C度时身体进入新陈代谢几乎停止的"冰人"状态(metabolicicebox),看似死亡了,但仍然是活的。

▲如何救治失温

首先了解下失温最重要的急救原则:

1、失温者的救治要从防止患者继续丧失体温开始,并逐步协助患者获得正常体温,将患者脱离暴露在寒冷中,移至温暖的帐篷或屋内。

2、保持干燥:脱掉潮湿冰冷的衣物,以温暖的衣物、睡袋等裹住患者全身。

3、食物和热饮:若患者有意识清醒,则可让他喝一些热而甜的流食。不可以喝酒。如果患者呈半昏迷状态,不必为喂他喝水。失温的治疗应持续,直到患者恢复排尿位置。

4、外部取暖:安置温热水袋在伤者腋窝处,以防患者体温再度下降,因为这里的大血管最接近身体表层。。某些时候,需要借助于他人的身体直接接触才能让患者暖和过来。可以在睡袋中与一个健康人相拥。

5、若已不省人事,则让他以复原姿势躺着。若患者呼吸及心跳停止,应立即展开心肺复苏,并尽快送医救治。

6.不可以直接加热。失温患者突然加温会导致休克。不可以擦拭或按摩患者四肢,也不可鼓励患者做运动。

7.不可以尝试使手臂与腿变暖,那会使冷的血流回心肺和脑部,导致核心体温进一步下降,这是致命的。

8.在极高山区条件充分的可以考虑吸氧。在行军途中被困于风雪中,应在最短时间内设置营地,或挖雪坑、雪洞躲避风雪。有一个流传下来的传说是两个躶体贴身睡一个睡袋,最好是鼻子对鼻子,这样不容易冻死。

再次强调!在开始心肺复苏前,必须确认脉搏已经完全消失!以免因心脏按摩造成患者死亡!

为失温者采取拥抱的方法增加体温,要脱去衣服直接接触,最少要脱去外衣(湿衣服一定要全脱掉,换上干净的内衣)。在野外没条件时,可以脱去失温者的外衣,救助着解开自己的外衣,把失温者抱在胸前,裹在外衣内,并要轮流换人。不要只去暖失温者的手和脚,这样只会死得更快,因为人体失温主要指中心温度,即躯干。体温不低,手脚冻掉的人很多,但是体温低于30度手脚不冻伤人也会死,温暖失温者结冰的四肢,只会使温度很低的血液回流到心脏加速心脏的失温,如同给一个人身上浇冰水。

注意:切忌揉搓肢体,血循环会把冷血带回心脏,导致心脏骤停。

由此可见,冬季户外最大的危险是失温,野外失温最大的敌人是风。

▲如何预防失温

1、避免淋湿全身

2、避免暴露在寒风中

3、避免或者杜绝产生脱水现象

4、适当的保暖防水措施,要注意保持体温,保证内衣干燥很重要。

提醒一下,进行户外活动时不可以穿全棉内衣。目前有专门设计的面料帮助把汗单方向排到内衣的外层。通常也可以穿化纤的内衣。全棉内衣长时间户外活动时是非常糟糕的,无法透气排汗。你可不想一路上湿冷相伴吧。

当然,登山者一定要知道什么时候攻顶之旅必须叫停。身体发抖的时候绝对不能轻忽。由于失温会干扰队员的判断能力和知觉,通常你必须不断叮咛才能让发抖的队员穿上比较保暖的装备,时时观察每个队员的状况,可以防止衰竭的发生。

另外,每次出发前,一定要检查所携带的专业登山装备、御寒衣物、照明设备以及必要的食品、饮用水、基本医疗用品等,这些救命的物资别拉下。

最后强调:遇到大风天,10度就可能会冻死人;大雨天,20度也可能会冻死。浸满汗水或被雨淋湿的湿衣服是罪魁祸首,保持身体干燥是首要问题,其次是适当时机补充能量。

-END-

旅行咨询|游记攻略|快乐分享

ng









































北京中科参与健康管理与商业医疗保险论坛
北京中科参与健康管理与商业医疗保险论坛


转载请注明:http://www.dvrsw.com/yfzs/116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