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搏骤停是指由于心源性或非心源性原因导致心脏突然丧失了有效的泵血功能,使有效的血液循环突然完全停止,随之出现意识丧失、呼吸停止、瞳孔散大等症状,即猝死。
导致心搏骤停的病理生理机制最常见为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心室颤动和室性心动过速),其次为缓慢性心律失常或心室停顿,较少见的为无脉性电活动。心搏骤停发生后,由于脑血流的突然中断,10秒左右病人即可出现意识丧失,经及时救治可获存活,否则将发生生物学死亡,罕见自发逆转者。心搏骤停常是心脏性猝死的直接原因。护士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
一观察是否有心搏骤停的临床表现
(1)包括意识和呼吸的判定对外界刺激包括大声询问没有反应,表明意识丧失;通过对病人口、鼻的感觉及胸、腹起伏的观察判断呼吸的停止。
(2)新的复苏指南废除了对大动脉搏动的判断,原因是该方法耗时长,准确性仅65%。且有10%以上的病人由于出现假阴性而失去了补救的机会。
(3)瞳孔散大并非心搏骤停的唯一指标,不能单一依据瞳孔的散大而武断地认为临床死亡或脑疝形成。
(4)心电图表现
①心室颤动(粗颤、细颤)。
②电一机械分离。
③心室停顿。
二观察心脏按压是否有效
护士应及时配合医师进行抢救。在进行心脏按压的过程中,应注意观察是否有效。有效的指标是:能扪及大动脉搏动,颜面、嘴唇和皮肤颜色转红润,瞳孔缩小,自主呼吸恢复,睫毛反射恢复等。只要出现其中1~2项指标,心脏按压。
三复苏后的观察
心搏骤停复苏成功仅为挽救病人生命的第一步,若观察不严,处理不当,仍有可能死亡。因此,复苏后仍需严密监测,加强护理。
1、有效循环的监护复苏后约50%病人死亡发生于发病后24小时内,因自主循环恢复后心血管仍处于不稳定状态。12—24小时后可逐渐趋向稳定。
(1)维持心率复苏后初期由于心脏缺氧,乳酸堆积,心肌收缩功能及自律传导系统功能均差,心肌收缩缓慢而无力,极易导致心搏再停。故应给予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等,将心率提高至80—次/min,以保证重要脏器的血流灌注。
(2)纠正心律失常复苏后心律失常较为常见,其中快速心房颤动、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是造成心搏再停的重要原因。故复苏后应加强心电监护,如出现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多发、多源室性期前收缩、R-on-T等危险心电信号,应立即做好抢救准备。
(3)维持血压心肺复苏后维持一定的血压是保证心、脑、肾重要脏器血流毽注的重要措施。血压应维持在90~/60~70mmHg,过高则增加心脏负担;收缩压80mmHg时应寻找原因,测定中心静脉压。若血容量不足应予补液,因心功能不全可用间羟胺(阿拉明)、多巴胺微泵维持,根据血压调整速度。多巴胺是心肺复苏后维持血压的首选药,能使周围血管收缩,心排血量增加,肾血管扩张。故其既能升血压,又能保护肾脏。
2、呼吸道管理当自主心搏恢复之后,通常要有一段时间后自主呼吸随之恢复。若呼吸长久不恢复,常提示有严重的中枢神经缺氧性损害。
(1)保持呼吸道通畅气管内插管、人工呼吸机辅助呼吸时保持呼吸道通畅尤为重要。在复苏早期,病人咳嗽反射、排痰能力尚未恢复,故应根据病情及时吸痰、拍背。如气管内插管时间过长(1-3日)易被分泌物阻塞,应及早行气管切开。不仅可减少无效腔,而且有利于气管内分泌物及时清除。
(2)做好呼吸监测加强对呼吸机管理,做好血气监测,待自主呼吸强度、频率及潮气量恢复正常后根据血气呼吸参数,才能考虑逐渐脱机。
(3)防止肺部感染由于复苏病人免疫功能受到损害,气管内插管及切开均易导致肺部感染,因此导致复苏最终失败者并不少见。所以气管内吸痰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并注意环境及空气消毒,及时做气管内分泌物的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简称药敏试验),预防感染。
3、促进意识障碍的恢复心肺复苏后脑功能是否恢复已成为衡量复苏成败的关键,而意识的恢复是脑复苏的主要标志。
(1)意识监测若心搏骤停时间短暂,脑缺氧较轻,仅表现为一过性或短暂意识不清;若时间较长,脑缺氧严重,脑功能可广泛性抑制,严重者可产生不可逆的损害,危及生命。故应严密观察意识状态,如病人瞳孔对光反射、角膜反射、吞咽反射、咳嗽反射出现,肌张力增高,腱反射及病理性反射出现,说明病情改善,脑部抑制可逐渐解除。有人发现脑脊液内肌酸磷酸激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乳酸脱氢酶(LDH)浓度可用来预测神经系统病残率。
(2)维持有效脑循环维持一定的心率,并提高生理血压,可及早改善脑循环,克服无血流或缺血现象,对防治缺氧或脑损害及其恢复有重要的作用。
(3)纠正酸中毒心搏骤停时的酸中毒主要是呼吸性酸中毒。因此在复苏中应保证通气。良好的机械通气可降低血液中二氧化碳含量,清除呼吸性酸中毒,促进代谢性酸中毒的纠正。同时可防止因过多地应用碳酸氢钠所引起的大脑内PaC02增高。故目前主张在心肺复苏中应慎用碳酸氢钠,尤其在尚未建立稳定循环和有效通气之前。
(4)血液稀释一旦心搏恢复,可采用肾上腺素或加快输液速度,以迅速提高动脉压,改善脑血流灌注,以代血浆、右旋糖酐40等静脉滴注稀释血液,降低其黏滞度,维持有效脑灌注。
(5)降温疗法降温能降低脑细胞的代谢和耗氧量,提高脑细胞对缺氧的耐受力,阻止脑细胞的损害。在不影响心肺复苏的情况下,应尽早采取有效的降温措施,做到及时、适度(头部要求28℃,肛门30—32℃为宜,太低易发生心律失常)、持久(坚持到皮质功能开始恢复,出现听觉为止)。
(6)高压氧治疗心肺复苏后脑组织仍处于低灌注状态,高压氧能增加血氧含量,提高氧弥散能力和脑组织氧分压,改善脑缺氧,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促进脑细胞功能恢复,目前已被急诊临床证实。
(7).甘露醇能脱水利尿,降低颅内压但过度脱水可造成血容量减少,血压降低,因此使用要适度,应密切观察病情,记录24小时出入量。总之,加强心肺复苏后的观察和护理,对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挽救病人的生命有重要意义。
内容来源:中国护士网
秘定州市广播电视台推荐理由:?定州市广播电视台官方北京白癜风去哪个医院中科白癜风医院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