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一场因公交让座引发的争执后,郑州一名年近七旬的老人突然倒地猝死;上月,医院护士阳莉沙在路边徒手对一名心脏骤停老人进行心肺复苏,为急救赢得时间,最终老人获救……一起起事件引发舆论聚焦的同时,也将心脏性猝死引入人们的 年均54万人猝死,为何?黄从新介绍,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居民健康的“头号杀手”,我国每年死于心血管疾病的患者约万人,其中心脏性猝死人数高达54万人,相当于每天7架马航MH坠机导致的死亡总数。张澍称,心脑血管疾病是名符其实的第一杀手,各种心脏病都有可能引发心脏性猝死,其中最常见的病因是冠心病。“三高”、抽烟、运动量少等人群,心脏性猝死的比例较高,40-60岁是高发人群,早晨六点以及下午四五点则是一天中的高发时间段。华伟介绍,心脏性猝死70%由冠心病所致。预防心脏性猝死,除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外,还要注意:定期体检;避免过度疲劳和精神紧张;注意过度疲劳的危险信号及重视发病的前兆症状;对已患有冠心病、高血压等疾病的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坚持服药治疗;注意对室性心律失常进行危险评估,明确心律失常类型,评估心脏性猝死风险,做出治疗决策;注意加强心梗后心脏性猝死的预防。 猝死急救黄金4分钟华伟介绍,一旦病人心跳和呼吸骤停,脑细胞在常温下对缺氧的耐受极限通常为4分钟,4分钟是抢救的黄金时间,超过4分钟,病人存活率将降低50%,而超过10分钟,抢救成功的可能性非常少。当遇到有人倒地时,在等待医生的到来的过程中,可以先对病人进行心脏按压。黄德嘉说:“急救按压方法很简单。按压区为胸骨体(前胸正中位置有一块纵向走向的骨头)中下三分之一处,救助者身体前倾,双臂伸直,两手掌平放重叠,十指相扣,手心翘起,借用自身体重和肩臂力量,按压病人。一般成人按压频率以次至次/分钟为宜,下压幅度约3至5厘米。” 挽救生命,一环都不能少 “在‘扶不扶’都成为社会问题的背景下,遇到有人突然倒地,有多少人敢去救助呢?”昨日,黄从新教授的话,折射出当下心脏性猝死救助体系的尴尬境地。张澍指出,“不认识、不重视、不治疗”是现阶段存在的心律失常预防和诊治的主要问题。公众对心律失常知晓率严重低下,控制率和治疗率更低。黄德嘉提醒,大多数心律失常可以通过症状和心电图以明确诊断。黄从新提醒公众,应崇尚科学治疗,不回避新疗法新科技。他指出,抗心律失常真正有效的是心脏微创介入技术,如安装心脏起搏器、体内除颤器(ICD)和心律同步装置(CRT),以及导管消融术。华伟介绍,针对心脏性猝死,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植入ICD。“但其费用较高,植入医师队伍需要规范培训,这两点亟待政府重视解决。”此外,几位专家呼吁,倡导心脏猝死高危人群的一级预防是关键。“这一点,要向港台地区学习!”“急救体系不是天生的!”陈适安、刘柱柏教授介绍,在台湾,消防员、警察是第一批通过政府强制推行急救培训的人员,如今超过一定人数的团体、公司,都有专门机构进行心肺复苏技能(CPR)训练,在校大学生也要接受CPR的训练,机场码头、大型公共场所等都安装了自动体外除颤器,使用简单,保证一旦有人出现状况,能在第一现场施救。而香港更是每个人从小就开始训练如何急救。
白癜风养生北京白癜风治疗哪个医院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