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田文化:在科学构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框架下前行
4月26日,由深圳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联合主办的“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理论研讨会”在深圳举行,来自中宣部、文化部和北京、上海、青岛等地的宣扬文化及理论界的领导与专家学者们座无虚席,共同研讨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新路,福田区的文化建设模式在本次研讨会上得到了预会专家学者的广泛认同,从“南园现象”到“福田模式”,从“让文化走进社区,贴近百姓,融入生活”到“1千米文化圈”,从“大文化”到“大环境”战略,从“知礼崇德、和睦互助”到“和谐家园”……深圳市福田区文化建设在不断的创新与实践中一路高歌而来。
福田区是深圳市中心城区,面积78.8平方公里,人口95万,辖区有8个街道,92个社区居委会,功能定位为深圳市行政、文化、信息、商务和国际展览5个中心。福田区委、区政府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将文化事业作为一项长时间的精神文明建设工程来抓。2002年以来,以创建全省、全国文化先进区为载体,贯彻“让先进文化走进社区,贴近百姓,融入生活,提升环境”的理念,为人民群众建设“1千米文化圈”,建立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较好地实现了人民群众的文化权利。福田区前后被评为全省和全国文化先进区,皇岗、下沙社区被中央文明委授与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莲花北等社区被评为全国文明社区示范点,皇岗文化广场被评为全国特点文化广场和广东省十佳文化广场。
福田建立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要内容党的十六大召开以后,文化建设问题成为全党工作的一个热点问题。福田区委、区政府在贯彻十六大精神进程中,认真分析了市属大型文化设施大部分坐落在福田区的区位优势,探讨如何利用这1优势,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实现市民文化权利的课题,提出了“依托市里,科学计划,建设小而精、多而全、鳞次栉比、方便大众,为人民群众建设1千米文化圈”的计划假想。其时,正值广东省委提出“建设文化大省”,深圳市委提出“文化立市”的假想,区委、区政府决定在全区展开创建全省、全国文化先进区活动,以活动为载体,以“1千米文化圈”建设为突破口,建立和完善了以下四个体系:以“1千米文化圈”为主要内容的公共文化设施体系。所谓“1千米文化圈”,就是让市民出户“1千米”就能享受到公益性文化设施提供的服务。依照计划,2002年以来,区政府投入13亿元建设了7个文化馆(总面积达3.8万平方米,有一个中心馆和6个分馆,中心馆为国家一级馆和省特级馆),8个街道文化站(总面积达1.38万平方米,有6个特级站和2个一级站,总计90多个功能室),20个文化广场,1间区级图书馆,78个街道和社区图书馆,70个社区文化活动室,一个大型体育中心,2个片区文体休闲公园。目前,这些文化设施绝大部分已完成并投入使用,“1千米文化圈”的框架基本构成,辖区人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很方便地享受到公共文化设施的服务。以“总分馆制”为主要内容的公共文化管理体系。文化馆总分馆制。全区7个文化馆均按总分馆模式由文化馆中心馆统一领导、统一管理、统一经营,中心馆是全区文化阵地活动中心、文艺作品创作中心、社区文化指点中心、文艺骨干培训中心、文艺演出策划中心和群众文化研究中心。其他6个分馆有的以青少年活动为主,有的以老年人活动为主,有的以艺术品收藏展览交易出口为主。各分馆在总馆的统一领导下,实行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既完成公益性文化活动任务,每一年举行各类公益文化活动500多场,又利用政府物业展开文化经营活动,采取收支两条线的方式以馆养馆。图书馆总分馆制。为了贯彻落实深圳市委提出的“两城一都”战略,福田区于2003年提出了“图书馆之区”建设方案,明确了建设100个公共图书馆和100个学校、企事业单位图书馆的“双百”目标,并率先在全市提出了图书馆总分馆制。依照总分馆模式,区图书总馆对8个街道分馆和已建成的70个社区图书馆实行统一拨款、统一采购、统一编目、统一配送、统一管理,同时通过图书资源信息同享工程实现了区图书馆总馆和8个街道图书馆分馆和市图书馆、6个区图书馆“通借通还”,老百姓可以“一馆借书,十五馆还书”。以“三级群众文化络”为主要内容的公共文化活动体系。建立区、街道、社区三级群众文化络。区文化馆有各门类的专业技术人员18人,其中正高职称1人,副高职称4人,中级职称5人,他们分别挂点到各街道开展业务指点。街道文化站的艺术团团长和书画社社长分别向全国公然招聘,对社区群文队伍开展业务辅导。通过文化人材普查,建立文化人材数据库,发掘了一大批社区文化活动骨干,依托这些骨干全区建立各类业余文艺团队150多支,另外,区文联通过7个协会发展会员1200多人。依托三级络,每一年组织各类大众文化活动1000多场。以“三个十五条”为主要内容的公共文化保障体系。2003年以来,福田区前后出台了《福田区关于加强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15条)、《福田区文化体制改革方案(试行)》(15条)和《福田区公共文化场所管理暂行办法》(15条)“三个十五条”重要文件,三个文件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管理、运营机制、经费保障、政策支持等都作了具体规定,确保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管理、运营、评估、考核都有政策法规作保障。
福田建立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要做法领导重视,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福田区委、区政府充分认识到,在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融合,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愈来愈突出。作为深圳的中心城区,白癜风有什么症状福田区应像抓经济建设那样来抓文化建设,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充分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权利,并以高品位的文化内涵来塑造城市形象。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大经济、大文化、大环境、大服务”发展战略,出台了关于文化建设的“三个十五条”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保障,特别是区政府对农村城市化社区文体项目建设的补助政策,调动了农村城市化社区所在的集体股份公司弄文化设施建设的积极性,目前,皇岗、水围、上沙、下沙、环庆、上梅林、下梅林等股份公司在旧村改造中拿出宝贵的土地资源4万多平方米用于建文化广场、老百姓字画院、老人活动中心等文化设施,区政府通过补助9000多万元调动了2亿多元的社会资金投入到社区文化建设。与此同时,福田区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政府公共管理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纳入全区“3大体系”建设中,作为各级的“一把手”工程,落实制。例如,在创建全省和全国文化先进区中,区成立创建领导小组,书记、区长任双组长,各街道党工委书记挂帅,区宣扬、文化、教育、体育、卫生、司法、民政部门及各街道办事处等30多家成员部门分工合作,各负其责,确保了创建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完善机制,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能够健康稳定地可持续发展。早在1998年之前,福田区就建立了各街道文化站等公共文化设施,但是由于管理机制不够健全,运营资金得不到保证,文化设施的作用发挥得不是很好,有的乃至出租变成了餐馆、美容院。区委、区政府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从出台政策、完善机制入手,保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可持续发展。经费保障机制。区政府在“三个十五条”重要文件中明确规定,区政府对文化建设的投入每一年不少于财政收入的1,例如:2002年的文化事业经费为3117万元,占当年财政总支出的1.1,2003年的文化经费为4207.5万元,占当年财政总支出的1.3,比2002年增长34,2004年文化事业经费为4809.5万元,占当年财政总支出的1.4,比2003年增长14。各年度的文化经费,除保证区属文化事业单位拨付足额外,还规定每一年给每一个街道特级文化站拨付60万元,一级文化站50万元,每一个社区图书室10万元经费。从2002年起区财政每一年拨出100万元文艺专项基金,用于扶持文艺创作、业余文艺社团和艺术品收藏。凡是“农村城市化社区”的股份公司只要拿出宝贵的土地资源用于文化设施建设,政府都按核定总投入给予49的资金补助。社区文体设施的“六个1”(一个100平方米以上青少年活动室、一个200平方米以上的文体活动室、一个100平方米以上的社区图书馆、一个1000平方米以上的户外文体休闲广场、一个百姓字画苑和一面超过10米的文化墙)建设,都纳入“固本强基”工程给予经费保障。由于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运营经费上升到区委、区政府的政策层面上规定下来,从而保证了各类公共文化设施的正常运转、持续发展。人材提拔机制。区文化馆利用机动指标面向社会招聘各类文艺专才,充实文艺骨干队伍。街道文化站成立艺术团和书画社,艺术团团长和书画社社长由区宣扬文化部门统一向全国公然招聘,通过考试择优录取,然后分派到各街道文化站工作,采取“占编不纳编,用人不养人”的情势管理,即政府给予1定量的年薪聘请,工作出色的给予续聘,不胜任本职的解聘。通过文化人材普查等方式,广泛发掘社区文艺人材,采取政策资助的办法,扶持成立各类业余文艺团队。这些人材对辅导社区文艺队伍、策划社区文化活动起到了重要的骨干作用。督察评估机制。全区文化项目建设,建设单位要报文化部门审核、审计部门审计、计划部门立项、财政部门拨款、采购部门招标,每一个部门都规定了具体的工作日,各部门完成情况纳入区监察部门效能监察内容;区政府每一年都要选定一个文化建设项目作为“为民办10件实事”之一,同时纳入区政府办公室督察督办项目,完成情况向社会公布;区文化部门每一年对公共文化场馆进行一次年终绩效评估,如评估达标,则足额下拨规定经费的预留部份,不达标则由区财政扣除预留经费。创新理念,让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成为人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平台。在组织和展开大众文化活动中,福田始终坚持“让文化走进社区,贴近百姓,融入生活,提升环境”的理念,通过举行各种早期白癜风治疗方法类型的大众文化活动,让老百姓乐在其中、学在其中、融入其中。围绕各大节庆组织群众性活动。每一年元旦、春节、元宵、中秋、国庆等重大节庆期间,都利用三级文化络组织上千场文化活动,丰富辖区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结合中心工作策划主题性活动。例如,结合廉政教育,组织廉政文化专场巡演;结合计划生育,组织青春健康、婚育新风晚会;结合记念特区建立25周年、抗战成功60周年,组织字画美术专题创作展览活动。另外,还结合营建学习型社会,组织各种类型的读书活动,包括读书征文比赛、演讲比赛、名人报告会、读书知识比赛等,激起广大市民的读书热忱,还举行家庭藏书比赛,评选“书香家庭”,引导读书活动深入开展。重视打造品牌,举行特点性活动。近年来,福田区精心筹划的“福田社区艺术节”、“外来青工才艺大赛”、“家庭奥斯卡DV录影大赛”已成为福田区文化品牌。这些具有全区性影响的文化活动,体现了艺术性、观赏性、教育性和群众性的统一。尤其是福田区举行的每一年一次的中国深圳标准舞拉丁舞国际公开赛,吸引了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上千名选手参加,提高了福田乃至深圳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在普及中抓提高打磨文艺精品。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福田区积极引导广大专业和业余文艺工作者深入特区火热的改革开放生活,创作宏扬主旋律、体现时代精神的文艺作品到社区展演,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对广大的业余文艺社团,坚持以“小题材,小投入,小制作,为大众服务”的理念加以引导,鼓励业余作者积极投入创作。对大众文化活动中出现的好作品,组织作者重点加工,精心打磨,并建立激励机制,设立“福田文艺精品奖”,调动文艺人材的积极性,充分发掘辖区文艺创作资源。近年来,福田区获省以上奖项的文艺作品有192件,有69件作品获国家级大奖。其中钢琴协奏曲《走进新时期》、合唱歌曲《在灿烂阳光下》屡次在中央级大型文艺晚会上演出,由中央电视台在黄金时段向全国展播100屡次;《在灿烂阳光下》和大型话剧《窗外有片红树林》还取得“五个1工程”奖;小品《门铃叮咚》获群星奖金奖;电视散文《雪山上的深圳河》获电视文艺星光奖一等奖;儿童歌曲《仰望五星红旗》获电视金童奖银奖,《外婆桥》、《仰望五星红旗》、《圆圆谣》分别获中国儿童音乐电视大赛金、银奖;在第十届全国美展中,福田区有5幅作品入选;2004年为记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举行的200台钢琴广场音乐会取得英国吉尼斯世界纪录;福田区承办的第三届全国“4进社区”文艺展演,遭到中央文明委的表彰。深化改革,给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注入鲜活动力。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精神的进程中,福田区重视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探索新情况,研究新问题,初步构成了“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社会联动,市场运作”的福田文化模式。政策扶持,吸纳名家名企业参与公共文化建设。前后引进著名钢琴家孔祥东、表演艺术家曾志伟、艺术教育家戴思聪来辖区创办艺术培训机构,特别是以优惠政策与著名印刷企业雅昌团体合作创办福田艺术博物馆,使之成为全国最大的艺术品收藏、展览、拍卖、交易和出口基地。推行政府采购,整合社会资源承办公共文化活动。每一年都选取若干政府需要主办的公共文化项目向社会公布,提出指标和要求,公开招标,利用社会资源承办公益活动,例如,每一年社区艺术节的开幕式晚会、外来青工才艺大赛等项目都通过一定情势包给企业或社会团体承办,特别是200台钢琴广场音乐会,分成舞美、音响、搬运、礼仪等11个项目向社会招标,为政府勤俭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政企联姻,促进公共文化与公益活动的结合。福田区每一年在中信广场等文化广场与辖区内有合作意愿的大型媒体或企业集团,联合举行冠名大型音乐、演唱、歌舞晚会,如“天安数码耀鹏城”、“五洲招商夜”、“赛格星光”、“福田区文化旅游周天天演”活动等,约请国内外有影响力的文艺团队、乐队、音乐家、歌星演出,营建浓厚的中心区文化氛围。特别是与港龙舞蹈机构合作举行标准舞拉丁舞国际公开赛,政府每一年只出资30万元,就承办了200万元的大型活动项目,实现了“政府举行活动、企业获得利润、大众享受文化”的“3赢”之举。
福田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若干假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能一挥而就,为不断建立和完善这个体系,下一步福田区将打造八大平台。即:文化政策指引、文化信息交换、文化设施公布、文化队伍建设、文化产品展现、文化服务评估、文化理论研究、文化遗产保护的“平台”。目前正在进行各类材料搜集、整理、分类、制作工作,年内将出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若干意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出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指南》,建成公共文化服务站,构成“结构公道、发展平衡、络健全、产品丰富、运营高效、服务规范”的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确保辖区居民文化权利的实现。文化政策指引平台。搜集整理中央和省、市、区有关文化建设的政策、法规和重要文件,用络手段通过政策指引平台发布,满足辖区人民群众的不同需求。文化信息交流平台。一方面,区文化主管部门及时搜集辖区内各类文化信息,包括各类演出活动信息、晚会信息、电影信息、图书信息和其他文化信息,通过络手段,利用信息交流平台向社会公布,为人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服务、进行文化消费提供参考和指南。另一方面,利用信息交流平台接受全国各地的文化信息,并向社会公布。文化设施散布平台。对辖区内各类文化设施进行普查、并对其设施项目和功能进行登记,制定辖区各类文化设施散布图表和文字介绍文档,利用络手段,通过公共文化设施散布平台向社会公布,让辖区人民群众知道文化设施在哪里、有甚么项目、可以展开甚么活动。文化人才队伍平台。对辖区内各类文化人材、文艺团队进行普查登记,并分艺术门类制定文化人才队伍散布图表,建立各类文化人材、文艺专家和文艺团队数据库,并将上述信息挂在文化队伍建设平台上,供全区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文化企事业单位使用。初始数据和图表将在6月底之前完成,并定期进行补充和更新。文化产品展现平台。搜集全区文艺工作者创作或演出的各类文艺节目、文艺晚会录象、文学作品,进行分类,利用络手段通过文化产品展现平台向社会展现,人民群众只要通过上点击,就可欣赏或利用各类文化产品。初始内容搜集将在6月底之前完成,并随时或定期进行补充和更新。文化遗产保护平台。对全区文物进行普查登记,并制定散布图表;对全区非物资文化遗产进行发掘性搜集和整理,并汇编成册。通过络手段利用文化遗产保护平台向社会公布,一方面让人民群众知道福田区文化遗产状态,另一方面增强人民群众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文化服务评估平台。制定各类公共文化馆(分馆)、文化站、文化活动室、文化广场、公共图书馆(分馆)及各类文化活动评估考评体系,成立文化艺术专家委员会,并利用络手段通过文化服务评估平台向社会公布,既方便对各类文化服务活动的评估,又有利于人民群众的适时监督。文化理论研究平台。发动全区文艺工作者积极展开文化事业调查和文化理论研究,认真撰写理论文章,并搜集成册,在适当时候汇编出版文化理论研究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