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心肺康复科来了一位患有心律失常的老年患者,男性,74岁,阵发性胸闷心悸,心律不齐1年余,加重2月。医院住院治疗过,那时动态心电图的检查结果:室性早搏个,室性二联律1阵,室性三联律阵,房性早搏个,房速1阵;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结果:左前降支D1开口病变50%狭窄,左回旋支中段40%狭窄,右冠状动脉30%-40%狭窄。鉴于自己年事已高,老人要求保守治疗,未行支架治疗。因为老人基础心率过慢,抗心律失常药物使用受限制,且不能行射频消融术,治疗效果不佳。无奈之下,老人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我院心肺康复科寻求治疗。
老人在入院心肺康复科前已经服用心律平2周余,住院后即行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室性早搏次,短阵室速1阵,二联律77阵,三联律5阵,四联律阵,部分导联ST-T改变,房早24次,个别伴室内差传。这个结果说明该患者之前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有副作用。
了解到自己现在病情后,愿意听从医生的建议,积极配合参加心脏康复计划,即通过包括心脏、心理、药物、运动、睡眠、饮食多个方面的康复,帮助老人改善心肺功能,重新恢复社会活动和满意的生活方式,并预防心脏事件再发生。经过心肺康复专家们及治疗师对老人病情讨论确定康复方案后,首先对老人进行了康复前心脏彩超、心肺运动测试及呼吸肌功能测定、睡眠质量、焦虑、抑郁量表的测查。测试结果显示:老人心肺功能及呼吸肌功能、运动能力远低于预计值,焦虑抑郁量表正常,排除了心理因素造成的影响。因老人退休前是长期久坐不动的工作者,平日无规律性锻炼的习惯。做运动心肺功能检查时,采用无任何阻力的踩脚踏车测试,老人仅能进行5分11秒。监护显示,老人的心律失常与心肌缺血相关,属于有猝死风险的高危患者。
针对各项相关检查和测试结果,医疗团队对老人重新调整用药方案,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在持续监护下实施运动处方。在运动训练大厅老人由治疗师的指导,共进行了14次,为期19天的运动康复训练。根据药物及运动训练的结果,随时调整运动治疗方案。经复查,老人的呼吸肌功能由之前的pxH2O升高至pxH2O。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室性早搏次,室性三联律阵,室性四联律阵。病情明显改善,较前大量减少。运动前后的数据比对,可见较长时间的正常心电图,偶发室性早搏。运动过程中未见明显ST-T改变(这与严格控制运动强度有关)。复查心肺运动试验结果(症状限制性心肺运动试验,CPET):运动时间可达10分06秒(不断递增负荷),运动过程中与运动前未见明显ST-T改变,运动恢复期可见T波较运动前升高,说明测试时,在施加运动负荷以后,心脏供血较前好转。老人的体力活动能力得以增加,呼吸肌功能也有所增强,在较短的时间内心律失常得到明显的控制,运动过程中无明显心肌缺血,老人胸闷心悸,心律不齐等症状消失,运动中无不适,心脏猝死风险显著减少。
老人对康复治疗结果非常满意,对生活充满了信心。目前,调整运动处方后,老人积极投入到新一轮的康复运动训练中,逐渐建立健康的运动习惯和生活方式。
通过上述老人在治疗前存在活动及睡眠的不适,与冠心病及心律失常相关。经治疗后,老人可完成日常生活,不受心律失常影响,心情舒畅。
由此可见,心律失常也可以通过康复治疗,康复治疗带来的是提高心肺运动能力,改善心肌供血情况,改善自主神经功能,控制心肌缺血阈值下的运动,提高患者的缺血阈值,改善心肌对缺血的耐受。坚持长期的康复训练有利于老人对康复治疗结果非常满意,对生活充满了信心。目前,调整运动处方后,老人积极投入到新一轮的康复运动训练中,逐渐建立健康的运动习惯和生活方式。
心脏侧支循环的建立,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帮助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再发。参加心肺康复计划的患者,可以减少其3年内的猝死率。
心肺康复科根据心律失常患者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为心律失常患者提供了传统临床医疗以外的康复治疗方案。因有些心律失常与心肌缺血相关,有些是运动过程中心律失常也不增加,这些都可以通过心肺运动测试进行区分,极大的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心脏康复是心血管疾病治疗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是药物、手术、支架治疗无法替代的重要一环。同时进行肺功能的康复更加有益。参加心肺康复项目受益良多。
作者:高民
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