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靳晓敏
指导教师:尹朝霞
首都医院月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判断有无结构性心脏病通过病史、体格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动态心电图、家族史判断患者有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心肌病、左心室肥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下降、先心病、二尖瓣脱垂等结构性心脏病。无结构性心脏病:若出现室早,预后较好;偶发的室早(单发、二联律、三联律),应视为正常变异;无症状或症状轻微的室早患者,无须特殊治疗,仅需要安慰;如果患者症状表现较重或反复出现,可考虑治疗室早以缓解症状。
有结构性心脏病进一步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①若患者室早次数<次/24小时,仅考虑治疗结构性心脏病,大部分室早引起的危险较小,只有在室早症状持续存在时考虑治疗室早以缓解症状。②若患者室早次数>次/24小时,考虑治疗。室早性心肌病为什么患者室早次数>次/24小时需要治疗?因为有研究表明过多的室早会诱发室早性心肌病,这种心肌病是可逆的,随着室早减少,心功能将好转。年达菲(Duffee)等人发现LVEF≤40%且室早次数>次/24小时的患者,服用药物室早减少后左室功能也明显改善,因而提出室早性心肌病概念。目前本病仍是一个排他性诊断,即室早患者LVEF<50%,根治性治疗室早后,室早次数减少>80%,LVEF恢复正常或较基线升高>15%,且排除其他致心血管疾病因素,即可诊断。什么样的室早会引起室早性心肌病,目前没有一个很好的答案,但研究显示与下列因素有关。①室早负荷,即室早总数/24小时总心搏数。目前尚无明确的负荷界值与心肌病的关系,但一般室早负荷<10%引起心肌病可能性较小,负荷>25%发生心肌病可能明显增大。一项研究将室早次数分为三组:<次/24小时、~次/24小时和>次/24小时,心肌病发病率分别为4%、12%和34%,提示频发室早,尤其是室早次数>次/24小时者更易出现左室功能障碍。②室早联律间期。联律间期较短者发病率明显高于联律间期较长者,尤其对联律间期<ms者。③室早持续时间。较长的时间易发生室早性心肌病,有研究发现频发室早后4~5年才有可能出现继发心室功能损害。因此,临床对于室早次数>次/24小时患者需要治疗,首选β受体阻滞剂。对于给予足量β受体阻滞剂仍有症状的非持续性室早患者,可考虑给予一种抗心律失常药物(例如胺碘酮、氟卡尼、美西律、普罗帕酮、索他洛尔)以改善心律失常发作症状,但一定要注意药物不良反应,例如对心功能的影响、致心律失常作用以及脏器损害等。一旦出现室早性心肌病,导管消融术优于药物治疗。总结一下,不要谈室早色变,全科医生重要的是要学会综合分析、识别危险的室早。可以说,大部分室早预后较好、不需要特殊治疗,但也要提高对室早性心肌病的认识,该出手时就出手,将其扼杀在萌芽之中。来自《全科医学周刊》年12月1日02版
转自:全科医学周刊干燥性鼻炎这样治你是不是正宗西安人一句话就能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