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上方绿标即可收听主播田野朗读音频
音乐:AlexandreDesplat-AtHomewithMum+FolsomLake宝罗-在路上(上路版)
那天下午6点多,我正在收拾文件资料准备下班,忽然接到了久未见面的闺蜜小岚的电话,手机里传来略带沙哑的声音:“亲爱的,下班有空吗?陪我吃饭聊天去呗!”
在忙碌的工作日约我,而且搞“突袭”,我立马意识到情况不同寻常,没空也得有空啊!于是,同样身为一名中年老母亲的我,赶紧向一家老小请好假,匆忙去赴她的约。
甫一落座,小岚的开场白就惊得我一个寒颤:“我不想当妈了!我想离婚,把孩子给她爸带算了!”
这可不像小岚的画风啊。一直以来,她都是一个把娃看得比自己的性命还重要的圣母般的存在,大龄得女的她,为了有更多时间和精力照顾女儿,甚至辞去了高薪的银行工作。娃出生的头两年,她还因为聊天三句不离娃而差点被踢出老同学群呢。如今这是怎么了?
“当妈五年了,我每天都好像一个犯错的小学生被老师教训,这种日子我真是过够了!”静听小岚的控诉,我逐渐厘清了她一肚子怨愤委屈的来源。
原来,在小岚家有个奇特的画风,不管孩子出了什么状况,错都是大人的,都会引发一场唇枪舌剑的酣战。小时候,孩子呛奶了是大人的错,睡觉踢被子了是大人的错,摔跤磕破皮了是大人的错;稍大一点,偏食是大人的错,和小朋友闹不愉快了是大人的错,学舞蹈回家没练习又是大人的错……作为全职太太的她,由于和孩子相处最多,也成为“犯错”最多的人。
就在她约我的前一天晚上,因为女儿刷牙时不小心把睡衣弄湿了,小岚又挨了老公一顿痛批:“你怎么看的孩子,刷个牙都能弄一身水!”她本来懒得吵架,但老公没完没了,还“发散性思维”爆棚,牵出一堆她如何不会看孩子的陈芝麻烂谷子事,终于把她惹毛了,两人大吵一架后陷入了冷战。巧的是,住在邻近小区的小岚妈妈晚饭后散步路过女儿家,上去坐坐,就撞上了这出好戏。小岚本以为亲妈会帮自己说几句,可没想到,老妈听说事情原委后,也跟着煽风点火。委屈万分的小岚又和老妈吵了一架,然后不顾天色已晚,关了手机,独自冲出家门,一路抹着眼泪瞎逛到凌晨才回家。
听了小岚的控诉,我情不自禁地举起橙汁杯和她猛地一碰:“亲,我太理解你了!”
并非刻意为之的“同理心”,真的是因为她说的种种,我和身边一群中年老母都曾经经历过,只不过程度深浅、表现形式不一。
也许在很多家庭里,这样的场景太司空见惯,都不会发现其中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我自己在构思这篇文章前也纠结了很久,这个话题会不会有点小题大做。但反复琢磨,真的发现这是件细思极恐的事。
后果有多严重?我听一位老领导讲过他发小的女儿小秋的事。
小秋去年大学毕业,因为求职屡屡碰壁,曾实习的几家单位都没有音讯,急得老爸不得不亲自出马求助。老领导把小秋推荐到一家很有发展前景的民营企业做文秘工作,结果和她之前的实习经历没什么两样,还没到三个月试用期就被请走了。老领导为自己的推荐失败深感惊讶和惭愧,询问企业老总缘由,老总的一番话让他哑口无言:“这姑娘,人挺聪明的,就是有个问题特别棘手,工作上出了纰漏,她从来不检讨自己,都把责任推到同事身上。文件误删除了没恢复,怪技术部水平太差,每日例行接收电子文件流转批阅忘了做,怪别人没提醒这是急件,帮同事出差订机票弄错了航班,怪人家没说清楚。总之什么都赖别人,就没有一件事是她自己的责任。和这样的人共事,搞砸事情还搞坏心情,换了你是我,你觉得会录用她吗?”就这样,毕业一年多了,其他同学都已经在各自的岗位上获得稳定、良好的发展,小秋却仍然在面试→实习→被刷掉的死循环里兜转,还不知道自己的问题出在哪。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古训简短朴实却是含义深刻。小秋今天的困境,正是她从小到大生活在一个“孩子有问题,家长挨板子”的家庭里造成的,正如今天的小岚一家。
心理学上把这种出了问题习惯性归咎环境和他人的思维方式称为“外归因”。显然,习惯于“外归因”的人,内心缺少自我反省、自我纠错的意识和能力,个性上往往显得既骄傲自负又软弱幼稚,在困难面前不会积极主动想对策、找方法,不但没有成就大事的气质,甚至连胜任一般的工作和人际交往都力不从心。这是“孩子有问题,家长挨板子”最明显直接的后果——毁孩子。
第二个后果,就是毁关系。在整天争吵的家庭里,再深厚的夫妻之爱、血缘之情,都会慢慢吵没了。孩子的到来不但没有成为增进一家人感情的纽带,反而成为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根源。为养育孩子付出最多的人(通常是母亲这个角色),自然也成为“犯错”最多的人,长期处在被否定指责的压抑心境中,她怎么可能以平和、温暖的心态去面对孩子和家人?负面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要寻找突破口,于是,她“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变成了一个动不动找茬吵架的“泼妇”,直至想要卸下母亲和妻子的角色。这样的恶性循环,毁的是全家人的幸福和安宁。
所以,“孩子有问题,家长挨板子”,说它是生长在家庭中的“育儿毒瘤”毫不夸张。
这个“毒瘤”生长出来的原因是什么呢?让我从自己的体验和观察出发,尝试作一番背后的心理机制分析吧。
1、把亲子关系摆在了至高无上的位置。
很多家庭,自从有了孩子,就把亲子关系变成了凌驾于其他一切关系之上的核心关系,把孩子供奉在了超过任何家庭成员的特殊地位。在这样一种畸形的关系里,任何人的需要、欲望甚至健康在孩子的需要面前都必须让步,任何人的存在仿佛都只是为了给孩子提供供养和服务,任何人之间的情感链接都不如孩子一个喜怒无常的小表情来得重要。这种情况不仅出现在夫妻之间,在代际之间也不少见。
有位年轻同事Sally就这样吐槽过她妈妈:“自从有了儿子,老妈就从曾经把她宠成小公主的亲妈,变身成了眼里只有外孙的‘亲姥姥后妈’。”无数次当她心急火燎往嘴里塞着饭菜的时候,被老妈教训,“小杰大便好了,怎么不快去给他擦屁屁”、“小杰玩具车坏了,怎么不快去帮他修”。本来就金贵的用餐时间还一再被打断,胃病就这样找上门来。偶尔,她下了班想和老妈聊聊公司里的趣事,老妈也是一脸不耐烦:“去去去,没空听,小杰今天在幼儿园摔了一跤,膝盖青了好大一块呢,你都不关心!”她只能悻悻地一边儿凉快去。Sally说,有了儿子,感觉母女关系就变味了,作为一个当妈的人,我不奢求像单身时一样被关心宠爱,但是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