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1月25日,由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青年委员会主办的与“室”俱进——室性心律失常基本技术巡讲郑州站圆满结束。这是今年10月15日启动仪式后,与“室”俱进——室性心律失常基本技术巡讲的第一站。
会议现场
第一场主持人
龙德勇教授开场致辞,室性心律失常在心律失常中发病率仅次于房颤,位于第二位,与“室”俱进——室性心律失常基本技术巡讲,由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青年委员会主办,旨在宣传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策略,从指南、药物、心脏解剖以及射频消融导管操作等,由来自国内大中心的青年委员担任主讲嘉宾,这个活动是公益性质的,首站选在我们人口第一大省——河南郑州举行,后续还会在全国铺展开来,希望能够更好地普及和提高室性心律失常治疗策略。
医院的陈良华教授讲解了“重温流出道解剖”,陈教授联合龙德勇教授一起翻译了《梅奥心脏电生理学》,他指出解剖是古老的学科,是实现电生理精准损伤的基础,而右室流出道和左室流出道更多是前后关系而非左右关系,随后他详细讲解了与流出道相毗邻的各个解剖结构。
首都医科医院的桑才华教授讲解室性心律失常导管操作:舞“枪”弄“棒”之我见,桑教授指出2/3的特发室早来自流出道,随后他分享了自己接近千例室性手术的导管操作技巧,压力导管可以帮助更好地贴靠和导管操作,提高消融效率。
首都医科医院的龙德勇教授介绍了一项新技术,心腔三维超声:EP的眼睛,使用三维超声导管可以实时构建心腔,不需要使用X射线穿房间隔,做到“无牵无挂”,对孕妇和儿童等特殊人群有着重要意义,对于特殊部位的解剖,比如乳头肌等可以提高手术成功率。
医院的佘飞教授介绍了室性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合理与安全,不仅要 医院的李康教授分享了10月30日刚刚发布的HRS室性心律失常指南解读,50岁以上人群室早发生率为2.7%,频发室早可能导致相关心肌病,导管消融对于特发性室早(包括流出道、瓣环、乳头肌和分支折返性)为一线治疗方案。
医院的赵育洁教授、医院的余海佳教授和首都医科医院的蒋晨曦分别分享了各自精彩的流出道室早病例。
专家合影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医声直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