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发病原因
常见症状
治疗方法
治疗医院
预防知识
护理方法
饮食健康

房室传导阻滞

??

一、概念

由于房室传导系统的不应期异常延长,激动自心房向心室传导的过程中出现传导延缓或中断的现象称为房室传导阻滞(AVB)。

二、发病原因

1.各种原因导致的心肌炎,如风湿性心肌炎、病毒性心肌炎等;

2.药物不良反应,如地高辛、胺碘酮等;

3.迷走神经兴奋,多为暂时性的房室传导阻滞;

4.各种器质性心脏病,最常见的为冠心病;

5.电解质紊乱、尿毒症、外伤或心脏外科手术及射频消融等误伤房室传导组织等。

三、临床分型

1.Ⅰ度房室传导阻滞

又称为房室传导延缓,主要表现为P-R间期延长≥0.21s(正常值0.12-0.20s)

具体又可分为三种类型:

(1)Ⅰ型(P-R间期递增型):P-R间期逐渐延长,但不脱落,后又缩短,周而复始。

(2)Ⅱ型(P-R间期延长固定型)。

(3)Ⅲ型(P-R间期延长不定型)。

2.Ⅱ度房室传导阻滞

室上性激动间断的不下传,导致部分P波后无相应的QRS波群,呈现一定的房室传导比率,通常以P波数与其下传心室数的比率来表示房室阻滞的程度,如3:2、7:6等传导。

具体又可分为两种类型:

(1)Ⅱ度Ⅰ型房室阻滞:又称文氏现象,也叫莫氏Ⅰ型阻滞,其特点是传导速度进行性减慢(或P-R间期进行性延长)直至脱落一个QRS波;

(2)Ⅱ度Ⅱ型房室阻滞:又称莫氏Ⅱ型阻滞,其特点是P-R间期固定,QRS波群间断脱落。

3.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又称完全性房室阻滞,室上性激动全部不能下传到心室,其特点是P波与QRS波群无关,按照各自固有的频率发放激动,房率大于室率,出现交界性或室性逸搏心律。

四、发病机制

1.Ⅰ度房室传导阻滞:相对不应期异常延长,应激期相对缩短;

2.Ⅱ度Ⅰ型房室阻滞:有效不应期轻度延长,相对不应期明显延长,有应激期;

3.Ⅱ度Ⅱ型房室阻滞:有效不应期显著延长,无或有很短的相应不应期,有应激期;

4.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有效不应期明显延长,占据了整个心动周期,无相对不应期及应激期。

如下图所示:

五、治疗

1.对于Ⅰ度和Ⅱ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心室率不太慢或没有晕厥、头晕、乏力、心绞痛等症状时,无需特殊治疗。

2.严重的Ⅱ度Ⅱ型和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如心室率太慢,伴有明显症状或血液动力学障碍者,应予以起搏治疗。

3.对于症状明显,心室率缓慢者,不论哪一类型,都应及早给予临时性或永久性心脏起搏治疗,阿托品适应于阻滞位于房室结的患者,异丙肾上腺素适应于任何部位的房室阻滞,但药物使用时间较长容易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因此主张还是早期予以起搏治疗。

本文由李方方为医道独家供稿,版权归医道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



转载请注明:http://www.dvrsw.com/zlyy/1198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