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心律起源于窦房结,频率60~次/分。窦房结冲动经房室传导系统顺序激动心房和心室。心律起源或冲动传导任一项异常即称为心律失常(Arrhythmia)。心律失常分为快速性心律失常和缓慢性心律失常。根据其发病机制,缓慢性心律失常可分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室阻滞及室内传导阻滞。
1临床表现
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心动过缓的程度和进展速度。如心率不低于50bpm,或病情进展缓慢,患者可无明显的临床症状,缓慢性心律失常只是在记录心电图时偶然被发现。随着心率进一步减慢,如心率低于50bpm或者出现大于3秒的长间歇,患者可以出现相关的症状即“症状性心动过缓”。
所谓“症状性心动过缓”是指直接由于心率过于缓慢或严重的传导阻滞,导致心排出量下降,重要脏器及组织尤其大脑供血不足而产生的一系列症状,可表现为头晕、黒朦、近似晕厥、晕厥等脑供血不足症状;长期的心动过缓也可引起全身性症状,如乏力、心悸、胸闷、气短、双下肢发沉或活动耐力下降等。
2辅助检查
2.1常规检查
包括血常规、电解质、肝肾功能、心肌损伤标志物、内分泌系统(如甲状腺功能)检查、自身免疫系统检查。
2.2心电图检查和动态心电图检查(最重要)。
2.2.1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简称病窦综合征,包括一系列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窦房阻滞、慢快综合征。
心电图主要表现为:
①严重的窦性心动过缓,心率<50次/分。
②窦性停搏和(或)窦房阻滞。
③慢—快综合征,表现为阵发性心动过速和心动过缓交替出现,心动过速为室上性心动过速,房速、房扑或房颤。
窦性心动过缓(SinusBradycardia),当窦性心律的心率<60次/分称为窦性心动过缓。常见于健康成人(尤其是运动员、老年人)和睡眠时以及一些药物的影响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硫氮卓酮、异搏定)、洋地黄等。
图1.窦性心动过缓
窦性停搏(SinusArrest),窦性停搏是指窦房结不能发放冲动导致一段时间内不产生冲动,心房无除极和心室无搏动。心电图示在一段较平常P-P间期显著延长的时间内不见P波,或P波与QRS波均不出现,而长的P-P间期与基本的窦性P-P间期之间无公倍数关系(图2)。
图2窦性停搏及交界区逸搏
窦房阻滞(SinoatrialBlock),窦房阻滞是指窦房结冲动的短暂阻滞,即窦房结产生的冲动,部份或全部不能到达心房,引起心房和心室停搏。只有二度窦房阻滞才能从心电图上表现出来。心电图表现为P波之间出现长间歇。是基本P-P间期的倍数。
图3二度窦房阻滞文氏现象
慢快综合征心动过缓与心动过速交替出现。心动过缓为窦性心动过缓,窦房阻滞、窦性停搏。心动过速为室上性心动过速,主要为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和心房颤动(图4)。
图4.慢快综合征
2.2.2房室阻滞(AVB)
房室阻滞是指冲动在房室传导过程中受到阻滞。根据阻滞的程度的轻重分为:一度房室阻滞(心房激动完全下传心室,但传导有延迟)、二度房室阻滞(心房激动部分下传心室)和三度房室阻滞(心房激动完全不下传心室,又称完全性房室阻滞)。
一度房室阻滞:每个P波后都有相应的QRS波出现,但是P-R间期延长。心电图表现为P-R间期>0.20秒,每个P波后均有QRS波群。(图4)。
图5一度房室阻滞
二度房室阻滞部分心房激动不能传至心室,心电图显示一部分P波后无相应的QRS波,房室传导比例可能是2:1;3:2;4:3……。二度房室传导阻滞可分为两型。Ⅰ型又称文氏(Wenckebach)现象,或称莫氏(Mobitz)Ⅰ型,心电图表现P-R间期逐渐延长,直至P波受阻与心室脱漏;R-R间期逐渐缩短,直至P波受阻(见图6);Ⅱ型又称莫氏Ⅱ型,与I型相同的是,部分P波未传到心室而不能产生QRS波,所不同的是,II型阻滞的发生无P-R间期逐渐延长。
图6.P-R间期逐渐延长直到心室搏动脱落,心室频率不规律。
II°II型房室阻滞。而且阻滞后的第一个心动周期也无变化。心电图表现P-R间期固定,可正常或延长。QRS波群有间期性脱漏,阻滞程度可经常变化,可为1:1;2:1;3:1;3:2;4:3等。下传的QRS波群多呈束支传导阻滞图型。II型阻滞的水平在房室结下,即希氏束内及希氏束以下。逸搏心律的起搏位点较低,因此心律不稳定,发生猝死的危险性大。逸搏心律的频率越慢,QRS越宽大畸形,说明逸搏位点越低,危险性也越大。需要永久起搏治疗。
2:1房室阻滞,在这一特殊类型中,每隔一个P波才有QRS波,所以就无法判断未下传的P波后是否有P-R间期的延长(图8)。因此,2:1阻滞不能诊断为II度I型或II度II型阻滞。除依据QRS波的宽度以外,可以通过Holter检查,观察Holter记录上有无II度I型或II度II型的心电图表现,据此判断此2:1阻滞为哪一型。
图7.2:1阻滞不能诊断为II度I型或II度II型阻滞
三度房室阻滞又称完全性房室阻滞心房冲动完全被阻不能传到心室,心电图表现为完全的房室分离,P波与QRS波群相互无关;心房速率比心室速率快;心室心律由交界区或心室自主起搏点维持(图8)。阻滞水平既可以在房室结也可以在房室结下。依据异位QRS波的宽度和频率有助于判断阻滞的部位,如阻滞位于希氏束分支以上,则逸搏起搏点多源于房室交界区紧靠分支处出现高位心室自主心律,QRS波群不增宽。
图8.三度房室阻滞,心房冲动不能传导到心室,心室频率=37bpm,心房频率=bpm,P波与QRS波的关系不固定。
2.2.3室内阻滞(IntraventricularBlock)
室内阻滞指的是希氏束分支以下部位的传导阻滞,一般分为左、右束支阻滞及左前分支、左后分支阻滞。束支阻滞、分支阻滞及非特异性室内阻滞通常无症状,不需直接治疗,但常有不良的预后意义。尤其对于心力衰竭合并室内阻滞者,其死亡率增加,是心脏再同步治疗的指征。
右束支阻滞 可见于健康者,但在前壁心肌梗死时RBBB的出现提示实质性损害。在结节病,新出现的RBBB可能提示进行性心脏受损。暂时性RBBB可发生于肺梗死后。心电图表现为表现在QRS波群异常:①V1导联呈rsR/型,r波狭小,R'波高宽;②V5、V6导联呈qRs或Rs型,S波宽;③Ⅰ导联有明显增宽的S波、avR导联有宽R波。④T波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完全性与非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表现在QRS时限上,前者QRS时限≥0.12秒,后者则<0.12秒。
左束支阻滞QRS波群异常,心电图表现为①V5、V6导联出现增宽的R波,其顶端平坦,模糊或带切迹(M形R波),其前无q波;②V1导联多呈rS或QS型,S波宽大;③Ⅰ导联R波宽大或有切迹;④T波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QRS时限≥0.12秒为完全性阻滞,QRS<0.12秒为非完全性阻滞。左束支阻滞使ECG其他诊断受干扰,如急性前壁心肌梗死。
双束支阻滞双束支阻滞是指左、右束支主干部位传导发生障碍引起的室内传导阻滞。
2.3影像学检查
(1)超声心动图:可以了解心脏结构、功能和赘生物有无等,应该作为常规的检查手段。
(2)冠状动脉造影和CT造影
考虑心动过缓与缺血相关的患者,应做冠状动脉造影或CT造影,了解冠状动脉情况,同时有助于决定是否进行介入或搭桥治疗。
2.4阿托品试验
判断心动过缓或心脏阻滞是否为迷走神经张力增高引起,可行阿托品试验。静脉注射阿托品1.5~2.0毫克(0.03毫克/千克),记录注射前、注射后即刻、1、2、3、5、10、15、20分钟时的心电图。
如果注射后心率能够≥90次/分提示存在迷走神经功能亢进所致的心动过缓。青光眼和前列腺肥大患者慎用。
2.5食管调搏和有创心电生理检查
可以评判窦房结和房室结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