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久以来,“猝死”引发的悲剧屡见不鲜,使得“突发生命意外”与“及时有效地抢救”之间产生了难以逾越的鸿沟。近日,医院心血管内外科化解了这道难题:为一名因扩张性心肌病引发恶性心律失常,险些猝死的患者装上了“24小时随身急救团”——全皮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S-ICD),及时挽救生命的同时,为预防日后可能的“突发意外”装上了保险,也为心源性猝死的高危群体提供了不经心腔植入、避免感染并发症的安全器械治疗新路径。
一、心慌、晕厥险猝死,警惕救治得及时
57岁的陈先生(化姓)数日前在家中休息,突发一阵心慌后便晕厥栽倒在地,随着头皮摔破后的一声异响,家属赶忙其就近送医。医院急诊科医生迅速展开心肺复苏(CPR)、除颤等一系列施救,陈先生意识逐渐恢复。随后,心血管内外科黄克强医生详细看诊并询问病史,得知陈先生在晕厥前有明显心慌症状,考虑“心源性晕厥”可能性极大,当即开出心脏彩超、CT、磁共振等相关检查,后确诊为患者因罹患“扩张型心肌病”,引发出恶性心律失常(严重室颤室速),从而导致了晕厥、意识丧失并险些“猝死”。
“这是一种以原发心肌损害,导致心腔扩大、心力衰竭、各种心律失常等并发症为主的疾病,由此引发‘猝死’的患者不在少数。“心源性猝死”最有效的解决措施是及时电复律/除颤!猝死一旦发生,若无AED(心脏除颤仪)或能够实施急救的专业人员在现场,能够挽回生命的几率便微乎其微了。该名患者虽已稳定,但仍属猝死高危人群,所以我们决定采取全皮下心律转复除颤器植入术,预防未来猝死再发的可能。”黄克强医生解释道。
二、S-ICD除颤器:24小时贴心保镖
对于发生过心源性猝死的患者,常规ICD(除颤器)手术是经静脉血管植入一根除颤电极到心室内。由于导线与心室相连,随时间推移,会加大术后并发症出现的概率——最严重的莫过于电极感染后需尽快拔除,此时导线却与心脏长在了一起,拔除时便会带来心脏破裂的风险。为进一步降低和克服这些问题,考虑患者心脏无需起搏器,在与家属充分沟通后,便选用了无需血管穿刺、几乎无X线辐射、可兼容磁共振检查的全皮下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S-ICD)手术。
5月23日,手术如期开展:左腋前线切开约5cm切口,并通过隧道将全皮下ICD电极放置在胸骨旁皮肤下方。通过设备监测,电极感知和除颤参数正常。手术1小时内便顺利完成,患者术后恢复良好,目前已康复出院,且未发生任何并发症。
心源性猝死是我国心血管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而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是心源性猝死最常见的直接原因,及时识别并有效除颤是预防这类患者发生心源性猝死的关键。黄克强医生介绍,全皮下ICD(又称S-ICD)植入手术导线及脉冲发生器均位于皮下,除颤导线不直接接触心脏及相关静脉。这样不仅避免了传统经静脉ICD诸如导线移位、感染等问题,还大大降低了手术风险与并发症发生率,更大程度保障了患者安全。
对于心脏病患者,给心脏装上除颤器,相当于随身携带了一个24小时急救团队,一旦发生危险就能即刻急救。陈先生在出院时表示,“我知道它就在那里,像24小时贴身保镖一样随时随地保护着我,但我几乎感觉不到它的存在!”
近年来,全皮下ICD的临床应用逐渐增多,主要针对心脏扩大、心梗、心衰、(室颤室速)恶性心律失常等猝死高危人群。通过预先植入除颤器,对患者突发恶性心律失常进行及时除颤。S-ICD适用于不需心脏起搏,无CRT适应症以及基础疾病多,容易发生囊袋感染的猝死高危人群的患者植入。
记者:夏天通讯员:郭姗姗
审稿专家:心血管内外科黄克强医生
编辑:王建
责编:夏天
编审:王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