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发病原因
常见症状
治疗方法
治疗医院
预防知识
护理方法
饮食健康

长跑十年,却跑废了心脏马拉松容易导致房颤

网上流传着一种说法,有研究发现,正常人活一辈子心脏跳动25亿-30亿次,因此心跳越慢,寿命越长。许多经常运动的人,特别是长跑爱好者,心跳普遍比较慢。

但还有一种说法,经常高强度的运动,会让心脏变大,更容易得心脏病。

运动对心脏到底是好还是不好?

心跳越慢的人真的越长寿吗?

40岁开始跑马拉松

全马最好成绩3小时20分钟

去年才跑了8公里突然眼前一黑晕倒了

杭州的金先生(化名),50岁,他是从40岁开始跑马拉松的。那时,人到中年的他渐渐发福,几个月重了十几斤,于是他决定跑步瘦身。跑着跑着就上瘾了,金先生保持着隔天沿钱塘江跑10公里的习惯。

10年间,他还成为了马拉松爱好者,参加了不少马拉松,42公里跑过最好的成绩是3小时20分钟。慢慢地,跑平地已经不能满足他,他又选择挑战山地马拉松,一边跑一边欣赏美景。有一年在台州,从天还没亮开跑,整整跑了16小时。

去年四月的一天,他跑了8公里后,突然眼前一黑,晕倒了!还好很快就能起来。金先生吓得不轻,这是怎么回事?

过了几天,他进行了第二次尝试,这次他特意佩戴了专业的心率带,绑在胸口测心率。跑了快一半,金先生再次感觉眼前发黑,和上次晕倒相似的感觉袭来,头晕目眩。他连忙停了下来,这时一看心率,竟有多。

虽然两次晕倒都是坐下或躺着休息一会就好了,但金先生意识到,自己的身体应该出了问题。到医院检查,被诊断为房颤,医生分析这与金先生长期跑步,心脏超负荷有关,医生建议他做些柔和的运动。

现在,金先生已经不敢跑步了,日常就是走走路,连打球也不太敢打了。

论房颤与运动的相关性:答案是——长跑容易诱发房颤!

病例:我是一个业余长跑爱好者,虽然已经是个老人,但是自己感觉身体非常强壮,经常和跑友一起参加各种马拉松比赛,由于经常锻炼身体,也没有冠心病、高血压病、糖尿病等疾病,平时也不吃药。最近,我出现了心慌不适,到医院检查后发现是房颤,医生说这个毛病和我跑步有关,是真的吗?我以后还可以跑步吗?运动确实会引起房颤,而且主要是马拉松。研究发现,从事马拉松的运动员房颤的发病率高于普通人群。对于此类患者,不建议再继续从事马拉松活动。然而,其他强度较高的运动仍然是可以从事的,特别是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骑车和游泳。一般每次运动持续30分钟,每周进行3次及以上,这个运动量是比较适宜老年人。

心脏房颤相当于身体发生“地震”,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有研究数据表明,个人当中有4个人会出现房颤。

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也在不断的增加。

不少运动员退役后

出现心脏扩大甚至心脏功能减退

浙江大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朱建华说,运动可以使人机体供血能力增强,心脏跳一次泵出的血多了,心跳需要跳动的次数就少了,原先每分钟跳七八十次才能完全供血,运动锻炼后,或许跳60次就足够供血了。

但运动员的心跳慢,不一定是件好事。朱建华提醒,运动员的那种运动和一般我们提倡的运动是不一样的,竞技体育要求把身体功能发挥到极致去比赛,运动量超过了人体的负荷,对于重要脏器都会有影响。长期的剧烈运动,身体代偿到一定程度,就失去了代偿,出现无法修复的损伤。

“运动员的肌肉比一般人要粗大,心脏也是一样的道理,持续在高强度运动状态,心室壁会增厚,久而久之心脏就会扩大。”

朱建华遇到过不少专业运动员,退役后出现心脏扩大,甚至心脏功能减退的。比如有一名颇有名气的武术教练员,当年找到朱建华时,心脏超声一做便发现,正常人左心室小于55mm,他的心腔有70mm多,是明显的心脏扩大。

杭州一家青少年足球俱乐部负责医疗保障的负责人赵先生说,运动员的心跳一般为每分钟四五十次,长时间超负荷训练会有心脏扩大的风险,这在退役后的运动员当中还是蛮常见的,不过,他自己从业以来还没有遇到过。

“心肌肥厚是运动员最常见的心脏问题。”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王利宏说,长久、剧烈运动,心肌细胞不停收缩,心肌细胞就会肥大,肥大到一定程度以后,心肌细胞会凋亡,而且肥大的过程中可能还有脂肪变性等不利影响;同时,心肌肥厚,意味着心脏收缩功能增强了,但舒张功能减退,继而导致心房压力加大,容易出现房性心律失常。

对运动员来说,高强度运动最直接的损伤是肌肉拉伤、骨折等,而心脏疾病则是日复一日慢慢埋下病根的。

19世纪时便有学者提出“运动员心脏”这一概念,发现越野滑雪运动员心脏增大。但关于运动员在长期运动后出现心肌肥厚、心脏增大到底是病理性的还是生理性的改变,至今仍有争论。

55-75次/分是较为健康的心跳

低于50、超过80,都不好

首先,心跳过快对健康肯定是有影响的。不过目前这一结论仅仅是建立在流行病学调查和动物实验的基础上,无法真正给真人分组进行对照实验,所以有局限性。

人的正常心跳在60-次/分,长期运动的健康人群每分钟心跳可能是50多次。但若心跳太慢,每分钟才三四十次,属于心律失常里的心动过缓,和心跳过快同样会引发致命疾病。所以在心跳问题上,过犹不及,太快、太慢都不是好事情。

长寿的人一般心跳确实不会太快,心脏收缩是消耗能量的,心跳快,代谢快,消耗的能量就多了。

“科学来讲,所谓心率越慢越健康,这个心率必须是在一定范围内的,仔细划分一下,55-75次/分是较为健康的心跳,50不到不行,超过80也不太好。”心跳慢到一定程度,器官供血不够,人就会出现头晕、乏力等症状。

运动是为了更健康地生活

不要挑战身体极限

不建议普通人从事马拉松等高强度运动

要想保持健康,运动是必需的,适度的运动可以降低心率,增强机体供血能力。那么,哪些运动适合我们普通人呢?

跑步也好,骑车也好,打球也好,这些都可以的。大家要明白,运动的本质不是为了挑战身体极限,也不是单纯地追求健美身材,是为了更健康地生活。

不提倡一般人去跑马拉松。“马拉松不适合所有人,它的强度对大多数人来说是过高的,很多人在参跑前没有好好体检,跑马拉松猝死的新闻也时有耳闻。”

中年人运动可以尝试快走、慢跑,练练室内器械;老年人的运动以舒缓的方式为主,比如走路、打太极;年轻人相对来说可尝试的运动项目限制不大。有疾病的,需在医师指导下做正确的康复训练。

总而言之,只有适度的运动,才能够保持器官的健康。

来源:都市快报

容易发生猝死的十大危险时刻

《生命时报》采访权威急诊专家——医院急诊科孟庆义教授,结合他近40年的临床经验,提醒大家猝死常发生的十大危险时刻。(全国首部急救科普动画系列之——心肺复苏!)

1.喝多了

很多人信奉“无酒不成席”,觉得喝点酒能拉近关系、活跃气氛,殊不知几杯酒下肚,危险已在逼近。

酒精会使交感神经兴奋,让血压升高、心跳加快,心肌耗氧量随之增加,加重心肌缺血,继而诱发心绞痛、心梗。病人会有胸前压榨性的疼痛,有濒死感,严重的可致猝死。

对于本身有脑动脉硬化的人,血压升高可能造成脑出血;本身有脑动脉瘤的人,可致动脉瘤破裂,瞬间夺去生命。

喝醉后意识不清的情况下出现呕吐,若呈仰卧姿势,可能造成误吸,即胃内容物进入气道,导致窒息。

另外,糖尿病患者如果饮酒,酒精会加重人体脱水,诱发酮症酸中毒,严重的可致心脏骤停乃至死亡;糖尿病患者饮酒的另一个威胁是低血糖,也有死亡风险。(全国首部急救科普动画系列之——心肺复苏!)

2.吃撑了

逢年过节,一医院急诊科的不在少数。

孟庆义教授说,暴饮暴食,特别是富含脂肪的食物大量摄入后,会造成胰腺导管收缩,继而诱发急性胰腺炎。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会产生心肌抑制因子,造成心脏骤停,极为凶险。

如果是冠心病患者,饱餐之后,大量的血液会跑到胃肠去“支援”消化,造成心肌缺血,容易诱发心梗。

因此,冠心病病人最好吃七八分饱,不要为了满足一时口腹之欲而追悔莫及。

老年人吞咽机能退化,吃饭需要细嚼慢咽,如果吃得太急有生命危险。临床上,因为吃年糕等黏性大的食物,或者吃不易嚼烂的大块牛排,导致气道被糊住引发窒息的病例并不鲜见。

老人一定要选择小块、软烂、易咀嚼吞咽的食物。另外,嘴里嚼东西的时候不要说话,吃饭时微微低头,可避免食物走岔道进入气管。

有肝硬化等基础病的人,食道、胃往往有静脉曲张,鸡骨头、鱼刺、馒头干等尖锐物会划伤血管,造成大出血,需要极力避免。

(全国首部急救科普动画系列之——心肺复苏!)

3.憋大便

便秘是常见病症,由此引发的“马桶上的悲剧”不在少数。

因为大便干,解大便时屏气用力,会导致血压骤然升高,心脏耗氧量增加,会诱发心梗。

房颤患者心房往往有血栓,血压升高的情况下,血栓极易跑进脑血管,引起脑梗;原来有高血压或者脑动脉瘤的,则易导致脑出血。

屏气的时候,主动脉内外膜受力不均匀,容易造成拉伸撕裂,引发主动脉夹层,病人会感到撕心裂肺的胸痛;主动脉夹层一旦破裂,病人将迅速因大出血死亡。

(全国首部急救科普动画系列之——心肺复苏!)

4.发脾气

好脾气的人好福气,这话一点不假。在临床上,因为吵架、斗气、愤怒引发的急症,急诊科医生见得特别多。

情绪激动时,心脏承受的风险最大,用“急火攻心”形容一点不为过。

这是因为,激动会使血压升高、交感神经兴奋,容易导致心梗;还会引发严重的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都可导致猝死。

脑血管同样会受到威胁,大吵一架后气到脑梗、脑出血的人也不少。

孟庆义教授说,临床上有一种名为“章鱼壶心肌病”的急症,这是一种应激性心肌病,多在大怒后发生。

该类患者的心肌不能正常收缩,左心室变成一个球形,心脏失去泵血功能,会引发急性心衰乃至猝死。

专家提醒,心平气和才是健康之道,除了少生气,生活中还应该避免过喜、过悲、惊吓等所有剧烈的情绪波动。

有的病人,在大吵一架之后浑身颤抖不能自控,说不出话来,甚至意识丧失,医院后却什么化验检查都查不出异常,这种情况往往是癔症。

这种情况急诊不少见,是因为患者在愤怒的时候过度换气,导致呼吸性碱中毒(因呼吸过度,导致体内二氧化碳过多排出而使血液偏碱),一般没有生命危险,通过心理疏导,症状能慢慢缓解。

(全国首部急救科普动画系列之——心肺复苏!)

5.抽不停

人们往往觉得,烟草对身体的危害来得比较慢,其实不尽然。孟庆义教授就接诊过多名“烟毒出来的”心梗患者。

一名60岁的大叔和几个朋友打了一宿麻将,几个人不停地抽烟,也不开窗户,房间里烟雾缭绕,结果第二天早晨他倒在了牌桌边。

究其原因,尼古丁会导致冠脉痉挛,如果原本心脏不太好,大量吸烟可能导致心绞痛、心梗、心律失常,可引发猝死。

(全国首部急救科普动画系列之——心肺复苏!)

6.坐太久

案头工作多,长时间看剧、玩牌,坐长途飞机……现代人久坐越来越多,由此引发的急症也明显增加。

下肢静脉是靠腿部肌肉收缩把血挤回心脏的,久坐者下肢长时间不动,静脉血回流就不畅,容易形成血栓。

久坐后开始活动,血栓脱落,顺着血流进入肺部,就会造成肺栓塞,这种情况医学上又叫做“经济舱综合征”。

该病患者会突然感到胸痛、胸闷、呼吸困难,如不及时救治,死亡率极高。(全国首部急救科普动画系列之——心肺复苏!)

7.熬太晚

熬着最深的夜,敷着最贵的面膜,形象地描绘出现代人扭曲的养生观。

有的是因为工作压力大,工作时间过长,有的则是贪玩,长时间追剧、打游戏,耗费脑力,且睡眠严重不足,由此产生的急症很常见。

过劳会导致血压升高、心肌缺血,可引发心绞痛、心律失常、心梗、脑梗、脑出血等。

有的人连续加班几天后,突然一侧耳朵听不见了,叫做“突发性耳聋”。其原因是过度劳累导致耳蜗血管收缩,使得内耳缺血、听神经受损,引起听力丧失。如果治疗不及时,耳聋可能无法逆转。

(全国首部急救科普动画系列之——心肺复苏!)

8.练过头

生命在于运动,可是如果运动不得当,特别是老年人或有基础病的人,很容易出现险情。

如今马拉松如火如荼,很多人加入长跑健身的队伍,可是经常在赛事中传出有人猝死的消息。好好的运动健将,怎么一下子猝死了呢?

孟庆义教授说,在比赛中猝死的,往往是原先心脏有隐患的人,例如先天性心肌病,平时看不出来,一剧烈运动就出事了。可见,剧烈运动绝对不适合所有人。有些运动量对大部分人来说不是个事儿,例如拎个重物爬三层楼,对有冠心病的人来说可能就是致命的心梗。因此,运动及体力劳动一定要量力而行,绝不能蛮干。

(全国首部急救科普动画系列之——心肺复苏!)

9.天太冷

数九寒天,医院急诊室最忙的时候。寒冷会使血压升高,由此可引发心肌缺血,继而出现心绞痛、心梗;脑梗、脑出血的几率也陡然上升。

老年人及动脉硬化患者冬天应减少外出,如果出门最好选在中午前后气温比较高的时候,并且一定要穿厚点,戴上帽子、围巾、手套。

如果下雪了,最好不要出门,以免滑倒摔伤。雪后摔骨折继而卧床不起的老人,出现肺栓塞、肺部感染等严重并发症的几率极高。

(全国首部急救科普动画系列之——心肺复苏!)

10.天太热

烈日炎炎的夏日,对体弱的人来说也是危机四伏。气温高,湿度大,人体代谢率明显增加,心肌耗氧量上升,心脏负担加重,心绞痛、心梗等就会找上门来。

孟庆义教授提醒,糖尿病患者则要警惕大量脱水导致的酮症酸中毒,以免引发猝死。

在户外的人一定要防中暑,中暑会导致全身横纹肌溶解,引起肾脏损害;最严重的热射病,会直接导致死亡。

所有的猝死,其实都是蓄谋已久,身体会反馈一些信号,提示主人引起高度重视。

(全国首部急救科普动画系列之——心肺复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vrsw.com/zlff/1531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