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人群患病率高,常与多种心脑血管疾患共病,严重影响健康。目前对房颤的认识主要集中于对心房肌的电?机械异常和结构重构的机制研究。此外,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房颤不仅是心房疾病,还与系统性炎症、内皮功能障碍以及左心室心肌结构和功能不良有关,而左心室心肌结构和功能障碍等影响患者预后。
作为相对成熟的定量评价心肌组织学特征的无创影像方法,心脏MRT1mapping序列的主要结果指标之一-心肌初始T1值,有研究显示在房颤患者中显著增高,且推论与左心室心肌纤维化相关。然而,初始T1值是否与其他和房颤密切相关的病理改变,例如反映炎症、胶原代谢的血液生物标志物相关尚不清楚。
首都医科医院介入诊疗科马晓海教授和影像科赵蕾教授的原创性研究回答了这个问题,相关研究以论著的形式发表在《中华放射学杂志》上。该研究主要发现:孤立性房颤患者左心室心肌初始T1值升高,提示房颤早期即存在心室肌改变。此外,孤立性房颤患者外周血hs?CRP、CTXI、PIIINP均升高,且hs?CRP、PIIINP与左心室心肌初始T1值升高相关。
原文出处:赵蕾,张臣,田洁,等.孤立性心房颤动患者血生物标志物与心脏MR左心室心肌固有T1值关系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55(3):-.DOI:10./cma.j.cn--..
中华放射学杂志介绍
《中华放射学杂志》(简称本刊)为中国科协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的放射学专业学术期刊,创刊于年,现为月刊。本刊以广大放射学工作者为主要读者对象,报道放射学领域领先的科研成果和临床诊疗经验,以及对放射学临床有指导作用且与放射学临床密切结合的基础理论研究。本刊的办刊宗旨是: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政策,贯彻理论与实践、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反映我国放射学临床科研工作的重大进展,促进国内外放射学学术交流。本刊实行同行审稿制,所收稿件均经相关专业专家评审。
本刊每期80页。每年来稿量近篇,稿件刊用率为15%左右。平均发表时间为天,基金论文刊出比约为30%。本刊发表的所有论文严格按照中华医学会三审五定的录取原则。每篇论文都经过3位同行专家审阅,经定稿会讨论通过的稿件还要进行统计学审稿,修改后予以发表;论文发表前经过供稿编辑、责任编辑、编辑部主任、总编辑和社长五级定稿制度的把关,从而保证了刊出论文的学术和编辑质量。《中华放射学杂志》成立至今,已有十届编委会,历届编委会队伍都代表着我国放射学的最高水平。第十一届编委会成立于年12月,包括顾问、资深编委、编委和通讯编委共余人。聘请戴建平、高宏、高培毅、郭启勇、李坤成、刘玉清、石明国、徐克、滕皋军教授为顾问,冯晓源教授为名誉总编辑,金征宇教授为总编辑,陈敏、程敬亮、梁长虹、刘士远、卢光明、田捷、王振常、余建明教授为副总编。第十一届编委会涵盖放射学各个专业,是一个年龄结构合理、覆盖地区广、专业分布适当、代表性强、富有经验和创新性的编委会团队。编委会各位专家非常关心和支持杂志,能够保质保量的完成审稿工作,将学术水平很高的论文投给本刊,并积极撰写评论性文章,保证了杂志较高的学术质量。
杂志历来非常重视期刊的数字化建设。从年开始,本刊采用中华医学会杂志社远程稿件处理系统,从作者投稿、专家审稿、编辑修稿、排版到作者校对的全过程均在网络上完成,同时建立了多名审稿专家和多名作者的数据库,实现了稿件管理的信息化和自动化,大大提高了编辑和审稿专家的工作效率,明显缩短了稿件的刊出周期,增强了时效性。
另外,编辑部非常重视门户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