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左束支起搏:
左束支起搏(leftbundlebranchpacing):是由希氏束起搏演变而来的一项新的左束支区域起搏技术,该技术是将心室起搏电极头端通过右室间隔侧旋转到左室间隔侧,并且起搏可以夺获左室间隔侧左束支区域进而快速激动心室肌,起搏QRS波窄并且可以呈现右束支传导延迟形态,该方法可以纠正左束支传导阻滞,和希氏束起搏相比起搏电极头端固定更稳定、起搏阈值更低、感知振幅更高。左束支起搏优点:
传统右室起搏(RVP)可以导致心室电-机械失同步,这与心力衰竭(心衰)和心房颤动(房颤)的风险增高密切相关。而左束支起搏这项技术会降低上述风险,并对患者有以下好处:1.起搏跨越了阻滞部位,使起搏阈值电压低且稳定,减少高阈值引起的并发症发生,并延长电池寿命;2.起搏导线深拧至左室间隔内膜下,固定可靠且参数良好;3.当原发疾病进展时,对起搏影响较少;4.对于行房室结消融的患者,左束支起搏可以保证消融有效及消融后起搏阈值稳定;5.对于心衰伴真性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的患者而言,可以替代传统双室起搏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经过充分的术前准备工作,赵永辉教授和吴晓倩主治医师共同为病人进行了这项手术。手术时间历时仅1小时20分钟,起搏图形及各项参数都很理想,李大爷的心脏终于可以“正常”跳动了。术后第2天,李大爷便可以下床活动了,头晕和乏力的感觉基本消失,食欲也明显改善。7天后,医生为其拆除了手术缝线,切口愈合良好,这下李大爷可以安安心心的回家了。手术医师在为患者植入起搏器
术中X线左前斜影像
术后左束支起搏图形,QRS波仅ms
在医院赵永辉教授帮扶下,我院开展心脏起搏器治疗已有两年,但左束支起搏这种新颖的起搏方式还是首次实施,赵永辉主任医师介绍:传统心室起搏位置如右心室心尖部及低位间隔部可造成心室收缩不同步,加重心衰病人的症状,左束支起搏夺获了左侧传导系统,能保持左室内的正常激动顺序,且与希氏束起搏比较,操作相对简单,电学参数更优,并发症较少,对于心功能不全的患者优势较大。本例左束支起搏技术的成功开展,以及房颤、室早/速、室上速等射频消融手术的常规开展,是我院起搏电生理治疗在省内领先地位的见证。我院心内科长期邀请医院赵永辉教授、臧小彪教授进行教学查房、讲课及手术带教工作,旨在努力提升心内科心律失常相关疾病的诊治水平,随着更多先进技术的开展,必将惠及更多的百姓!专家介绍医院
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赵永辉
赵永辉,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年赴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心脏研究所研修心脏电生理,师从国际著名电生理学家NataleAndrea教授。中国房颤联盟左心耳封堵工作委员会全国委员,首批Watchman左心耳封堵全球带教专家,河南省医师协会心血管分会常务委员,河南省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学会委员,河南省心电生理和起搏学会起搏组副组长,自然科学基金评审。累计独立完成心脏起搏、心律失常射频和冷冻消融和左心耳封堵近例,省内率先开展希浦系统起搏和“一站式房颤治疗”。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厅级科技攻关项目三项,出版专著二部。医院
心血管内科主治医师臧小彪
心血管内科主治医师,在读博士,河南省房颤联盟中心成员。年从事心血管内科工作以来,率先在省内开展室上速零射线消融,是省内为数不多独立开展复杂心律失常射频消融、起搏器植入(单腔、双腔、ICD、CRTD、希浦系统起搏)术者,可熟练应用二维及三维多种系统消融。同时擅长诊治各种心血管内科常见病及疑难复杂疾病。
每年完成各类心律失常手术五百余例,受邀至省内多个县市手术带教。曾作为主要参与者完成多项国家自然基金及省市科研课题撰写、实验、论文写作。目前发表文章20余篇,其中SCI三篇。主持河南省医学科技公关计划1项,开展新业务新技术2项。
科室介绍心血管内科二病区是我院的河南省县级临床重点专科之一。现有医护人员19名,其中主任医师1人,副主任医师1人,主治医师3人,住院医师2人,副主任护师1人,主管护师1人,护师6人,护士4人。医疗服务项目:心血管常见病及多发病(冠心病、高血压、心律失常、心肌炎、心肌病、心力衰竭、结构性心脏病等)的诊治,心血管急危重症的急诊救治,开展急性心肌梗死的静脉溶栓、急诊冠脉介入治疗(冠脉造影、血栓抽吸、球囊扩张、支架植入等);各种类型快速型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治疗(阵发性室上速、房颤、房扑、房早/速、室早、特发性室速等);临时及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