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来到梧桐山中医学堂。患者55岁,心律失常之心动过缓5年。心悸不安、胸闷气短、怯寒肢冷、头晕、面色苍白,舌胖淡紫,脉沉细而数。
中医辩证:心阳不振。
治法:温壮心阳。
方药:桂枝甘草龙骨牡蛎合参附汤加减。
用了十剂药,胸闷大有减轻,胃口好转,怕冷减轻。复诊时,加石菖蒲、磁石,用药二十剂。心律正常,心悸胸闷消失。以桂附地黄丸合八珍丸善后。患者大半年后,面色红润,精神饱满,胃口佳。后来多年也有过发病。
中医治病,大道至简,标本兼治。
对心律失常,中医临床一般分心虚神怯证、心气阴两虚证、心阳(亏)虚证、心脉瘀阻证、痰热扰心证、心脾两虚证、心热阴虚证,只要辩证论治,对证下药,就疗效显著,标本兼治。
西医治疗
1、药物治疗:是心律失常的主要治疗方法。由于心律失常的复杂性,药物作用的方式和途径也不一样。一般药物的应用以口服为主,急性发作则采用静脉或气雾用药。外用药物应用较少。由于心律失常机制复杂而多样,许多因素还不很清楚,所以临床用药有一定难度。一般原则应根据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选择作用针对性强,疗效明显而不良反应小的药物。
2、电学治疗:心律失常的电学治疗近年来发展很快,既有紧急情况下的电复律,也有根治心律失常的导管消融。主要有:
①电复律(同步或非同步):包括最常用的体外电复律、外科应用的经胸心外膜电复律、经食管电复律、电生理检查时的心腔内电复律和ICD等。
②电刺激法:是一种经食管或心腔内快速刺激而终止心律失常的方法。
③起搏治疗:已经从单纯治疗心动过缓,向治疗心动过速领域发展。
④导管消融:该法发展较快,治疗的范畴和适应证不断扩展,治疗效果也越来越好。
3、机械治疗:比如刺激迷走神经、压迫眼球、刺激咽部等。
4、手术治疗:包括旁路或慢通道切断、长QT时的交感神经节切断、室性心动过速的手术治疗等。
这些治病看似先进,往往治标不治本,还对身体伤害十分大,许多伤害还是不可逆转的。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