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C2015 指南:室性心律失常和心脏
本指南5大亮点分别以下:
1.指南首次推荐将DNA分析作为年轻猝死患者尸检的基本组成部分。有助于辨认发现致使结构性心脏病的遗传性因素及死者家属中心包疾病患者的初期诊断、初期干预和医治。
2.指南引入了目前尚缺少循证医学证据、但以后很有可能成为Ⅰ类推荐的建议。
例如,在使用β受体阻滞剂时出现复发性昏厥或多态/双向室速、且具有ICD置入风险或禁忌症的患者,可联合使用氟卡尼进行医治。
3.指南还指出,对部份患者(常规医治无效或有禁忌症)可斟酌谨慎使用新技术,如:可穿着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可用于左室收缩功能不良、具有心律失常性猝死风险而又不适合置入ICD的成年患者;对静脉通路不畅通、因感染取出除颤器,或需长时间使用ICD医治的年轻患者,皮下ICD可替换静脉除颤器。
4.辨认具有高猝死风险并可能从ICD中获益的缺血性心脏病患者是该指南的重要建议之一。MADITⅡ研究中8年的随访结果显示,射血分数30%以下或轻度/中度心衰(NYHAⅡ或Ⅲ类)的患者可从ICD中获益。故指南推荐,心梗之后周后对左室功能进行重新评估以明确置入ICD的必要性。
5.指南还强调应尽早诊断可能致使心源性猝死的疾病,可在相干疾病患者或心源性猝死者亲属中进行相干筛查。
猝死患者尸检与份子解剖表现
1.研究患者猝死的缘由和心源性猝死是不是继发于心律失常或非心律失常(如主动脉瘤的破裂),应建议做尸检。(I,C)
2.尸检时,建议做标准的心脏组织学检查,包括左右心室横向切片的映照标记块。(I,C)
3.对所有缘由不明的猝死患者建议进行血液分析和充分搜集其他体液用于毒理学和分子病理学分析。(I,C)
4.对所有怀疑有特定遗传性离子通道病或原发性心肌病的猝死患者,应进行尸检后致病基因分析。(IIa,C)
对疑有或已知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进行无创性评估
1.静息状态下心电图:针对所有检查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建议在静息状态下做12导联心电图。(I,A)
2.心电监护:
(1)检查和诊断心律失常建议做动态心电图。评估QT间期和ST段的改变建议做12导联的动态心电图。(I,A)
(2)检查是不是由短暂性的心律失常引发的偶发症状时,建议佩戴心脏事件记录仪。(I,B)
(3)当患者偶发症状(如晕厥)或疑有心律失常或当用传统诊断技术没法肯定是不是为心律失常引发的症状时,建议佩戴植入式心电监测仪。(I,B)
(4)在心律失常患者中或有发展为致命性的心律失常高危因素的患者中,为了提高诊断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的效力,建议采取信号叠加心电图(SA-ECG)。(I,B)
3.运动负荷实验
(1)对得了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若随着年龄的增加有中度或高度可能发生冠心病,或存在引发缺血性症状或室性心律失常时,建议进行运动负荷实验。(I,B)
(2)对已知或疑有运动致使的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室性心动过速,为了明确诊断和预后,建议患者进行运动负荷实验。(I,B)
(3)对已知因运动致使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为了评估其对药物或消融医治的反应性,斟酌进行运动负荷实验。(IIa,C)
4.影象学
(1)对所有疑有或已知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建议采取超声心动图评估左室功能和结构性心脏病的检测。(I,B)
(2)对有高风险发展为严重室性心律失常或心源性猝死的患者,如扩大性肥厚性心肌病或右心室性心肌病的患者,和有过急性心梗病史的患者或有心源性猝死相干遗传病患者的家属,应建议做超声心电图评估左右心室功能及结构性心脏病的检测。(I,B)
(3)对得了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若随着年龄的增加有中度可能发生冠心病及其相干症状,且常规心电图没法检测以下情况时(如用地高辛,左室肌肥厚1mm,静息时ST段下移,预激综合症,或左束支传导阻滞),建议患者采取运动负荷实验和影象学(运动应力超声心动图测试或核灌注SPECT)检查是不是有没有症状性缺血。(I,B)
(4)对得了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若随着年龄的增加有中度可能发生冠心病及其相干症状,且患者没法进行症状受限运动实验时,建议采取药物应力实验和影象学检是不是为症状性缺血。(I,B)
(5)当超声心动图不能准确评估左右室功能和(或)心肌结构改变时,建议得了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采取CMR或CT。(IIa,B)
疑有或已知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有创性评估
1.冠状动脉造影:对得了危及生命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或有心源性猝死病史同时因年龄的增加有中度或高度可能发生冠心病及其相干症状的患者,建议采取冠脉造影以肯定或排除阻塞性冠心病。(IIa,C)
2.电生理检查
(1)对有远程心肌梗死并且有症状提示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包括心悸,晕厥先兆和晕厥)的冠心病患者,建议做电生理检查。(I,B)
(2)根据患者症状(如心悸)或无创检查结果发现晕厥患者(尤其是得了结构性心脏病的患者)出现心动过缓或心动过速时,建议做电生理检查。(I,C)
(3)鉴别诊断右心室心肌病与良性右室流出道(RVOT)起源室速或RVOT室壁瘤,可以斟酌做电生理检查。(IIb,B)
心脏性猝死和室速ICD二级预防
1.对无可逆性病因致使,或心梗后接受最好药物医治且预期存活时间1年但48小时以内产生室颤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室速的患者,推荐植入ICD。(I,A)
2.对接受最好药物医治,左室射血分数水平正常且预期存活时间1年但反复发作持续性室速(非心梗48小时以内)的患者,应斟酌植入ICD。(IIa,C)
3.对室颤/室速且存在ICD植入指征的患者,当无条件植入ICD,存在禁忌症或患者谢绝时,可斟酌使用胺碘酮。(IIb,C)
皮下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
1.对存在ICD植入指征,但不需要针对心动过缓起搏医治、心脏再同步化或抗心动过速起搏的患者,应斟酌皮下ICD作为经静脉ICD的替换医治方案。(IIa,C)
2.对经静脉途径存在困难,因感染移除经静脉植入的ICD的患者或需要长时间ICD医治的年轻患者,皮下ICD可作为经静脉ICD的有效替换方案。(IIb,C)
可佩带式心脏复律除颤器
对左室收缩功能严重不全,有限期限内存在心律失常性猝死,但又不适合植入式除颤器(例如围产期心肌病、活动性心肌炎和心梗后初期心律失常等)的患者,可斟酌可佩带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Ib,C)
公众除颤计划
1.推荐在心脏骤停相对常见的场所(学校、体育馆、大型场所、娱乐场等)或在没法获得其它除颤途径的场所(列车、巡逻艇、飞机等)制定公众除颤计划。(I,B)
2.可斟酌对心脏性猝死高危患者的家属实行低级生命支持教育。(IIb,C)
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紧急处理
1.推荐对持续性室速及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行直流电复律。(I,C)
2.对持续性室速但血流动力学稳定且无结构性心脏病的患者,可斟酌静脉推注氟卡尼或β受体阻滞剂、维拉帕米或胺碘酮。(IIb,C)
持续性单形室速射频消融
1.对瘢痕相干心脏病出现延续室速或电风暴的患者,推荐紧急射频消融。(I,B)
2.对得了缺血性心脏病且因延续室速ICD反复放电的患者,推荐射频消融。(I,B)
3.对得了缺血性心脏病并植入ICD的患者,首次发作持续性室速后应斟酌射频消融。(IIa,B)
室速外科消融
1.对射频消融失败(由经验丰富的心脏科医生实行)后抗心律失常药物难治性室速患者,推荐在外科消融经验丰富的医疗中心,通过术前和术中电生理检查指导外科消融。(I,B)
2.对射频消融失败后临床记录有室速或室颤的患者,可斟酌心脏手术(冠脉搭桥或瓣膜手术)中行外科消融。(IIb,C)
ICD植入后社会心理管理
1.对反复不恰当放电的患者,推荐评估心理状态并减缓痛苦。(I,C)
2.推荐所有患者在ICD植入之前和疾病进展进程中讨论生活质量问题。(I,C)
ACS相干心脏性猝死预防:院前期
1.对胸痛患者,推荐同时缩短症状出现至首次接诊和首次接诊至再灌注医治的时间。(I,A)
2.推荐救护车团队接受专业训练并配置辨认ACS装置(心电图记录仪,必要时使用遥测技术),并通过低级生命支持和除颤医治心脏性骤停。(I,B)
3.推荐根据欧洲复苏委员会或国家或国际专业复苏团队制定的方案进行低级和高级生命支持。(I,C)
4.推荐在能够提供多学科重症监护医治(包括直接冠脉参与、心脏辅助装置、心脏和血管外科及低温医治等)的多专家医疗中心展开复苏后医治。(I,B)
5.应斟酌建立区域心脏骤停医治络以改良预后。(IIa,B)
ACS相干心脏性猝死预防:住院期
1.血运重建
(1)推荐STEMI患者行紧急再灌注医治。(I,A)
(2)根据ESC-NSTEMI指南,推荐NSTEMI或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行冠脉血运重建。(I,C)
(3)对高危NSTEMI患者(包括出现威逼生命的室性心律失常),推荐入院2小时内行冠脉造影,必要时行血管成形术。(I,C)
(4)推荐迅速、完全冠脉血运重建医治反复室速或室颤患者可能出现的心肌缺血。(I,C)
(5)推荐迅速开通梗死血管逆转新发房室传导障碍,特别适用于下壁心梗致使房室传导阻滞,即便病发超过12小时。(I,C)
(6)推荐院外心脏骤停复苏后呈昏迷状态,且复苏后心电图符合STEMI的患者直接进射频室医治。(I,B)
(7)对院外心脏骤停复苏后呈昏迷状态,复苏后心电图不符合STEMI的患者,应斟酌停止重症以排除非冠脉病因,不存在明显冠脉病因的情况下,应尽快(2小时内)行冠脉造影,尤其是对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IIa,B)
(8)对最好药物医治后仍反复室速或室颤的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患者,应斟酌植入左室辅助装置或体外生命支持装置。(IIa,B)
(9)对顽固性心脏骤停患者,可斟酌在专科医疗中心行心脏辅助支持和血运重建医治。(IIb,C)
2.除颤/复律/药物/射频消融
(1)推荐β受体阻滞剂医治反复多形性室速。(I,B)
(2)推荐静脉注射胺碘酮医治反复多形性室速。(I,C)
(3)对持续性室速或室颤患者,推荐立即电复律或除颤。(I,C)
(4)对反复室速或室颤,且不能排除心肌缺血的患者,推荐紧急冠脉造影,必要时血运重建。(I,C)
(5)推荐反复室速或室颤患者纠正电解质紊乱。(I,C)
(6)若无禁忌症,所有ACS患者院内及出院后应斟酌口服β受体阻滞剂医治。(IIa,B)
(7)对完全血运重建及最好药物医治后仍有反复室速、室颤或电风暴的患者,应斟酌行射频消融术并植入ICD。(IIa,C)
(8)对已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但室速仍频繁复发,又没法行射频消融术的患者,应斟酌行经静脉射频快速刺激。(IIa,C)
(9)对β受体阻滞剂或胺碘酮无效或存在胺碘酮使用忌讳的反复持续性室速或室颤患者,可斟酌静脉注射利多卡因。(IIb,C)
(10)不推荐预防性抗心律失常药物医治(除β受体阻滞剂)。(III,B)
3.起搏器/ICD
(1)对经正性变时药物医治后仍有症状性窦性心动过缓的患者,推荐经静脉临时起搏。(I,C)
(2)对无稳定性逸搏心律的症状性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推荐经静脉临时起搏。(I,C)
(3)对症状性高度房室传导组织且未再灌注医治的患者,推荐紧急行冠脉造影。(I,C)
(4)对ICD反复不恰当放电的患者,推荐重新设置之前植入的ICD参数。(I,C)
(5)为了避免不必要的ICD放电,应斟酌重新设置ICD参数。(IIa,C)
(6)对部份患者(不完全血运重建、既往有收缩功能不全、ACS48小时以后出现心律失常、多形室速或室颤),心梗后40天内可斟酌植入ICD或临时使用可携带式复律除颤器。(IIb,C)
(7)心梗40天内一般不推荐植入ICD作为心脏性猝死低级预防。(III,A)
心梗后初期(10天内)心脏性猝死危险分层
1.对LVEF下降(≤40%)的患者,心梗后初期可斟酌程序性心室刺激以评估猝死风险。(IIb,B)
2.心梗后初期不推荐非侵入性检查用于危险分层。(III,B)
心梗后植入ICD时间
1.推荐所有急性心梗患者初期(出院前)丈量左室射血分数。(I,C)
2.推荐心梗后周重新丈量左室射血分数以评价是不是需要植入ICD。(I,C)
心梗后射血分数保存的稳定性冠脉疾病患者危险分层
对心梗后幸存,左室射血分数保存和不明缘由晕厥的患者,应斟酌行程序性心室刺激。(IIa,C)
心梗后射血分数保存的稳定性冠脉疾病患者血运重建
对室颤出现之前产生急性心肌缺血的室颤患者,推荐冠脉血运重建减少心脏性猝死风险。(I,B)
抗心律失常药物使用
1.对心梗后存活患者,可斟酌使用胺碘酮减缓室性心律失常症状,但该药不影响死亡率。(IIb,B)
2.对得了冠脉疾病或心梗后存活患者,不推荐使用钠离子通道拮抗剂预防猝死。(III,B)
左心室功能不全患者药物使用
对收缩功能障碍(左室射血分数≤35%-40%)的心衰患者,推荐ACEI(或ARBs)、β受体阻滞剂和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医治减少总死亡率和心脏性猝死发生率。(I,A)
左心室功能不全患者ICD医治
对最好药物医治≥3个月后仍有症状性心衰(纽约心功能分级II-III级)且LVEF≤35%,且预期存活时间最少1年的患者,推荐ICD医治减少心脏性猝死,其中缺血性病由于IA类推荐(ICD植入最少在心梗6周以后),非缺血性病由于IB类推荐。
纽约心功能IV级,准备心脏移植手术患者ICD医治
1.对准备行心脏移植手术的患者,应斟酌植入ICD作为心脏性猝死低级和二级预防。(IIa,C)
2.心脏再同步化医治
射血分数减少的心力衰竭,纽约心功能分级III级
窦性心律
(1)对最少3个月最好药物医治以后,LVEF≤35%,存在左束支传导阻滞,QRS波ms,且预期存活时间最少1年的患者,推荐CRT医治减少全因死亡。(I,A)
(2)对最少3个月最好药物医治以后,LVEF≤35%,存在左束支传导阻滞,QRS波-ms,且预期存活时间最少1年的患者,推荐CRT医治减少全因死亡。(I,B)
(3)对最少3个月最好药物医治以后,LVEF≤35%,无左束支传导阻滞,QRS波ms,且预期存活时间最少1年的患者,应斟酌CRT医治减少全因死亡。(IIa,B)
(4)对最少3个月最好药物医治以后,LVEF≤35%,无左束支传导阻滞,QRS波-ms,且预期存活时间最少1年的患者,可斟酌CRT医治减少全因死亡。(IIb,B)
2.永久性房颤
(1)对最少3个月最好药物医治以后,仍有慢性心衰(纽约心功能分级III级),LVEF≤35%,QRS波≥ms,且预期存活时间最少1年的患者,应斟酌CRT医治减少全因死亡。(IIa,B)
(2)不完全双心室起搏患者应斟酌行房室结消融。(IIa,B)
射血分数减少的心力衰竭,症状轻微(纽约心功能分级II级)
1.对最少3个月最好药物医治以后,QRS波≥ms,LVEF≤30%,存在左束支传导阻滞,且预期存活时间最少1年的患者,推荐CRT-D医治减少全因死亡。(I,A)
2.对最少3个月最好药物医治以后,QRS波≥ms(不管QRS波形态),LVEF≤35%,且预期存活时间最少1年的患者,可斟酌CRT-D医治预防心衰入院。(IIb,A)
3.左室功能障碍合并室性期前收缩患者医治
(1)对频发症状性室性期前收缩或非持续性室速患者,应斟酌使用胺碘酮或射频消融(IIA,B)
(2)对室性期前收缩相干左室功能不全患者,应斟酌射频消融。(IIa,B)
4.持续性室速
(1)药物医治
对左室功能不全伴持续性室速患者,推荐根据现行心衰指南最好化使用心衰药物。(I,C)
对植入或未植入ICD的患者,应斟酌使用胺碘酮预防室速。(IIa,C)
(2)射频消融
对因持续性室速或电风暴致使ICD放电的患者,推荐紧急射频消融。(I,B)
推荐胺碘酮或射频消融用于持续性室速致使ICD反复放电的患者。(I,B)
对正行射频消融的患者,推荐植入ICD。(I,C)
植入ICD患者产生首次持续性室速后应斟酌使用胺碘酮或射频消融。(IIa,B)
5.束支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室速复发预防
推荐射频消融作为束支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一线医治。(I,C)
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风险分级及管理
1.建议扩张型心肌病患者进行最优的药物医治(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β阻断剂、盐皮质激素拮抗剂)以减少突发死亡及渐进性心衰风险。(Ⅰ,A)
2.增加致使心室性心律失常及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率失常的因素及并发症的辨认与医治。(Ⅰ,C)
3.对病情稳定且具有冠状动脉疾病及心室性心律失常出现的患者,建议进行冠状动脉造影。(Ⅰ,B)
4.对扩张型心肌病且不能耐受心室性心博过速、有望以好的存活状态存活一年的患者,建议用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进行医治。(Ⅰ,A)
5.对经过最优的药物疗法医治3个月以上的、扩张型心肌病、有症状的心衰(NYHA分级处于Ⅱ到Ⅲ级)、射血分数≤35%且期望以好的功能状态存活一年以上的患者,建议用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进行医治。(Ⅰ,B)
6.对束支再次致使心室性心博过速且不能耐受药物医治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进行导管消融术。(Ⅰ,B)
7.对扩张型心肌病及肯定致使LMNA蛋白突变及相干危险因素的患者,建议用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进行医治。(Ⅱa,B)
8.携带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但仍承受复发性休克的患者,建议斟酌使用胺碘酮医治。(Ⅱa,C)
9.对得了扩张型心肌病且心室性心博过速(不是由难以耐受药物医治致使)的患者,建议斟酌使用导管消融术。(Ⅱb,C)
10.心脏猝死分级中应当斟酌电生理检查及程序化心室刺激。(Ⅱb,B)
11.不建议对纽约心脏病协会定义的无症状扩张型心肌病患者进行胺碘酮医治。(Ⅲ,A)
12.不建议使用钠离子通道阻断剂及决奈达隆等药物医治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心室性心律失常。(Ⅲ,A)
预防肥大型心肌病心脏性猝死的建议
1.不建议肥大型心肌病患者进行竞技体育运动。(Ⅰ,C)
2.建议承受过由于心室性心博过速、心室纤维性颤动致使的心脏骤停以后存活的、且平均预期寿命≥1年的患者,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Ⅰ,B)
3.肥大型心肌病的风险分级:建议用突发性心脏死亡风险评估因子评估年龄大于16岁、无心室性心博过速或心室纤维性颤动史的心脏性猝死风险。(Ⅰ,B)
4.建议对5年心脏性猝死风险首次评估后,每隔年进行一次评估,临床表现产生改变的时候也要进行评估。(Ⅰ,B)
5.将毕生并发症风险及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对生活方式、社会经济状况、心理健康的影响等因素斟酌在内后,对预估的5年突发死亡风险≥6%,预估寿命>1年的患者,建议斟酌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的植入。(Ⅱa,B)
3.将毕生并发症风险及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对生活方式、社会经济状况、心理健康的影响等因素斟酌在内后,对预估的5年心脏性猝死风险≥4%,≤6%,预期寿命>1年的患者,建议斟酌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的植入。(Ⅱb,B)
4.5年心脏性猝死风险<4%、有着良好的预后临床征象,并且将毕生并发症风险,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植入后社会经济状况、心理健康的影响等因素斟酌在内以后,建议斟酌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的植入。(Ⅱb,B)
5.不建议使用侵入性电生理检查及程序性心室刺激对心脏性猝死进行风险分级。(Ⅲ,C)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患者的风险分级及管理
1.建议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患者不要进行剧烈的竞技体育运动。(Ⅰ,C)
2.推荐使用β阻断剂的最大耐受剂量作为改良非持续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患者症状的一线医治方法。(Ⅰ,C)
3.推荐心源性猝死后幸存的患者及血流动力学耐受差的心室性心博过速患者,进行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植入。(Ⅰ,C)
4.对频发室性早搏、非持续性心动过速且对β阻断剂不耐受或有禁忌症的患者建议进行胺碘酮医治。(Ⅱa,C)
5.对有症状的室性早搏及室性心动过速且对药物医治反应较差,企图改良症状预防ICD休克的患者,建议斟酌导管消融术。
6.心室性心博过速
7.对得了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且血液动力学上能很好的耐受心室性心博过速、平衡ICD医治风险的患者,应当斟酌ICD植入。(Ⅱa,B)。
8.在仔细的临床分析诊断,将毕生并发症、ICD对患者的社会经济状况、心理健康、生活方式等斟酌在内后,有一个或多个室性心律不齐风险且预期寿命超过1年的患者,建议斟酌ICD植入。(Ⅱb,C)
9.建议使用侵入性电生理检查及程序性心室刺激对心脏性猝死进行风险分级。(Ⅱb,C)
有关淀粉样变性心肌病的建议
有轻链淀粉样变或遗传性甲状腺素运载蛋白相干的淀粉样变性、心室性心律失常(血液动力学不稳定引发)的心肌病患者,如果患者期待以好的生活状态生活超过1年,推荐使用ICD植入医治。(Ⅱa,C)
有关限制性心肌病的建议
由于血液动力学不稳定引发的心室性心律失常、限制性心肌病患者,如果想要以好的生活状态生活1年以上,减少心脏性猝死风险,那末推荐使用ICD植入医治。(Ⅰ,C)
有关chagas心肌病的建议
对左心室射血分数<40%,并期待以好的功能状态生活一年以上的chagas心肌病患者,推荐进行ICD植入医治。(Ⅱa,C)
QT间期延长综合症的分级风险及管理
1.对诊断为QT间期延长综合症的患者,建议生活方式进行以下改变:
(1)避免服用QT间期延长药物。
(2)纠正腹泻、呕吐或代谢疾病引发的电解质异常。
(3)避免基因型特异触发心率失常。(Ⅰ,B)
2.推荐QT间期延长综合症的患者使用β阻断剂。(Ⅰ,B)
3.建议之前出现过心脏骤停的QT间期延长综合症患者在使用β阻断剂的同时,进行ICD植入医治。(Ⅰ,B)
4.推荐虽然接受适当剂量β阻断剂,但仍会出现昏厥或心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除接受β阻断剂的医治,还应接受ICD植入医治。(Ⅱa,B)
5.当有症状的QT间期延长综合症患者在出现以下情况时,斟酌左边心交感神经切除术。(Ⅱa,C)
(1)β阻断剂对患者没有效果、不耐受、有使用忌讳。
(2)对ICD植入医治有忌讳或患者谢绝使用ICD植入医治。
(3)使用β阻断剂加ICD植入医治的患者出现多发性休克症状。
6.推荐钠通道阻滞剂可作为辅助医治方法,如果患者QTc>ms,那末上述疗法可下降患者QT间歇时间。(Ⅱb,C)
7.当QTc>ms时,无症状携带KCNH2或SCN5A突变的患者,除使用β阻断剂进行医治,推荐植入ICD进行医治。(Ⅱb,C)
8.不建议使用侵入性电生理检查及程序性心室刺激对心脏性猝死进行风险分级。(Ⅲ,C)
短QT综合征的诊断建议
c≤ms时,被诊断为短QT综合征。(Ⅰ,C)
2.当QTc≤ms时且有以下几条出现时,应当斟酌短QT综合征。(Ⅱa,C)
(1)有肯定的病理性病变。
(2)短QT综合征家族史。
(3)有40岁之前出现突发性死亡的家族史。
(4)得了心脏病的情况下,心室纤维性颤动或心室性心博过速后存活下来的患者。
短QT综合征的风险分级及管理
1.诊断为短QT综合征的患者有以下情况时,建议进行ICD植入:患者是心脏骤停幸存者和/或有自发性延续心动过速记录。(Ⅰ,C)
2.对有ICD植入禁忌症或谢绝ICD植入的患者,推荐使用奎尼丁或甲磺胺心定。(Ⅱb,C)
3.短QT综合征无症状患者及有心脏性猝死家族史的患者,推荐使用奎尼丁或甲磺胺心定医治。(Ⅱb,C)
4.不建议使用侵入性电生理检查及程序性心室刺激对心脏性猝死进行风险分级。(Ⅲ,C)
Brugada综合征的风险分级及管理
1.推荐所有Brugada综合征患者进行以下生活方式的改变。(Ⅰ,C)
(1)避免使用致使ST段抬高的药物。
(2)避免酗酒及暴饮暴食。
(3)用退烧药物及时的退烧。
2.当Brugada综合征患者出现以下情况时,建议ICD植入医治:患者是心脏骤停幸存者和/或有自发性延续心动过速记录。(Ⅰ,C)
3.推荐诊断为Ⅰ型心电图模式或昏厥史的Brugada综合征患者进行ICD植入。(Ⅱa,C)
4.推荐Brugada综合征患者使用奎尼丁或异丙肾上腺素医治电风暴。(Ⅱa,C)
5.如何ICD植入医治的条件,但有相干禁忌症或谢绝使用ICD植入医治且需要对室上性心律失常进行医治的患者,推荐使用奎尼丁医治。(Ⅱa,C)
6.对程序性心室刺激期间,在两个点出现处额外刺激,出现心室纤维性颤动的Brugada综合征患者,推荐使用ICD植入医治。(Ⅱb,C)
7.有电风暴史或反复出现ICD休克史的患者,应斟酌使用导管消融术。(Ⅱb,C)
儿茶酚胺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CPVT)的风险分级及管理
VT患者需进行以下生活方式的改变:避免进行竞技性体育活动、剧烈运动及处于应激的环境。(Ⅰ,C)
2.根据是不是有有记录的自发性或应激致使的室性心律失常,推荐CPTV患者使用β阻断剂。(Ⅰ,C)
3.推荐虽然进行了最优的医治,但是仍出现心搏骤停、复发性昏厥、多形性/双向心室性心博过速的CPTV患者除使用β阻断剂外,进行ICD植入医治。(Ⅰ,C)
4.即便在进行了阴性运动测试以后,也推荐基因表现阳性的家族成员进行β阻断剂医治。(Ⅰ,C)
5.对虽然进行了β阻断剂医治,但仍承受复发性昏厥、多形性/双向心室性心博过速的CPTV患者,如果患者谢绝使用ICD植入医治或没有条件进行ICD植入医治,推荐使用氟卡尼医治。(Ⅱa,C)
6.携带ICD的CPTV患者,为了减少ICD休克风险,除使用β阻断剂外,建议使用氟卡尼医治。(Ⅱa,C)
7.推荐心交感神经切除术
8.不耐受β阻断剂或对β阻断剂有禁忌症的患者,进行了β阻断剂医治或β阻断剂加氟卡尼医治医治后,仍出现心搏骤停、复发性昏厥、多形性/双向心室性心博过速的CPTV患者,建议进行心交感神经切除术。(Ⅱb,C)
9.不建议使用侵入性电生理检查及程序性心室刺激对心脏性猝死进行风险分级。(Ⅲ,C)
儿童(心脏结构正常)室性心律失常的管理
1.对频繁孤立的室性期前收缩或加速性室性心律及正常心室功能的无症状儿童,建议进行随访不进行医治。(Ⅰ,B)
2.对常常出现室性期前收缩及室性心动过速(心室功能异常的诱因)的儿童,推荐进行药物医治或导管消融术。(Ⅰ,C)
3.对有症状的、先天右室流出道心室性心博过速/室性期前收缩或维拉帕米敏感的左束支室性心律失常的儿童,当药物医治无效或患者不喜药物医治时,建议使用导管消融术。(Ⅱa,B)
4.对有症状的先天右室流出道、主动脉瓣尖点、心外膜部心室性心博过速/室性期前收缩的儿童,如果药物医治失败,或要选择一种替换慢性药物医治的方法时,选择导管消融术。(Ⅱa,B)
5.对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的儿童,钠通道阻滞剂和维拉帕米可作为β阻断剂的替换药物。(Ⅱa,C)
6.不建议对小于5岁的儿童进行导管消融术,除非前期药物医治失败或血液动力学不能耐受室性心动过速。(Ⅲ,B)
7.不建议小于1周岁的儿童使用维拉帕米。(Ⅲ,C)
心脏病患者室性心律失常致使的心脏性猝死的预防及管理
1.在分析了致使心脏病的缘由,排除心源性可逆的病因以后,推荐心脏骤停幸存的患者进行ICD植入医治。(Ⅰ,B)
2.对进行过血液动力学及电生理学分析的、有症状持续性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推荐进行ICD植入医治。(Ⅰ,B)
3.对复发性、单行性室性心律失常或进行过适当的ICD医治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推荐导管消融术作为额外的医治或ICD植入的替换疗法。(Ⅰ,C)
4.对虽然进行了最优药物医治,系统性左心室射血分数<35%,及NYHA功能评级为Ⅱ级或Ⅲ级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推荐使用ICD植入医治。(Ⅰ,C)
5.对存在晚期心室功能障碍或室性心动过速、心室纤维性颤动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出现不明昏厥时,建议斟酌使用ICD植入。(Ⅱa,B)
6.对有心脏性猝死多重危险的患者,建议进行ICD植入医治。(Ⅱa,B)
7.对有症状的、单型性室性心动过速的ICD植入医治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推荐使用导管消融术。(Ⅱa,B)
8.有其他危险因素出现时,推荐系统性右心室功能失调的患者进行ICD植入医治。(Ⅱb,B)
9.有以下三个症状:右心室功能失调、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QRS持续时间擅长ms之一的洛四联症患者,进行心脏性猝死风险评级时,应斟酌程序性心室刺激。(Ⅱb,B)
10.建议肯定先天性心脏病、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室性心动过速风险时,建议将程序性心室刺激斟酌在内。(Ⅱb,C)
11.对进行心脏手术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如果临床上出现室性心动过速、引诱可持续、单型性室性心动过速,推荐使用电生理消融指点全部手术的消融进程。(Ⅱb,C)
12.不建议无症状且少有室性期前收缩、心室功能稳定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进行导管消融术或抗心律失常预防药物。(Ⅲ,C)
13.当缺少其他症状或危险因素时,不建议用程序性心室刺激对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进行风险评级。(Ⅲ,B)
有关儿科植入性心脏起搏器的使用建议
1.建议在没有其他可逆诱因存在的情况下,对心脏骤停存活的患者进行ICD植入医治。(Ⅰ,B)
2.对得了可遗传离子通道疾病、心肌疾病和先天性心脏病的高风险患者,建议ICD植入医治和药物医治同时进行。(Ⅰ,B)
3.在儿童成长的进程中,需要斟酌非经静脉ICD系统的定期除颤阈值测试情况。(Ⅱa,C)
流出道室型心律失常医治推荐
1.伴随临床症状或抗心律失常药物医治无效的患者或由于右室流出道(RVOT)室性早搏(PVC)致使的左室功能不全的患者应行射频消融。(Ⅰ,B)
2.左室流出道(LVOT)、主动脉瓣尖、心外膜处的室性心律失常(VT)或初期PVC推荐使用钠离子通道阻滞剂(ⅠC类药物)。(Ⅰ,C)
3.钠离子阻滞剂药物医治无效或不愿长时间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的有症状的LVOT、主动脉瓣尖、心外膜的VT患者或初期PVC患者推荐行射频消融医治。(Ⅱa,B)
预防特发性心肌炎再发医治推荐
1.有症状的特发性左室VT患者建议导管消融作为一线医治方案。(Ⅰ,B)
2.未能行导管消融的有症状的特发左室VT患者推荐使用beta受体阻滞剂、维拉帕米或钠离子通道阻滞剂。(Ⅰ,C)
3.有症状的乳头肌快速型心律失常的患者推荐使用beta受体阻滞剂、维拉帕米或钠离子通道阻滞剂。(Ⅰ,C)
4.有症状的二尖瓣环或三尖瓣环快速型心律失常的患者推荐beta受体阻滞剂、维拉帕米或钠离子通道阻滞剂。(Ⅰ,C)
5.一种或多种钠离子通道阻滞剂药物医治无效或谢绝长时间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有症状的乳头肌快速型心律失常的患者推荐有经验的医师进行超声引导下的射频消融。(Ⅱa,B)
6.一种或多种钠离子通道阻滞剂药物医治无效或谢绝长时间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有症状的二尖瓣环或三尖瓣环快速型心律失常的患者推荐有经验的医师进行超声引导下的射频消融。(Ⅱa,B)
特发性室性颤动医治推荐
1.特发性心室颤动(VF)的患者推荐植入ICD。(Ⅰ,B)
2.室性早搏(PVC)射频消融引发的再发VF推荐有经验的操作者进行ICD植入。(Ⅰ,B)
3.推荐有经验的操作对引发心电风暴的PVC患者进行射频消融。(Ⅰ,B)
尖端改变性心动过速(TdP)推荐医治方案
P患者推荐使用ICD植入。(Ⅰ,B)
2.推荐静脉使用维拉帕米抑制或预防电风暴产生和ICD工作失常。(Ⅱa,B)
3.推荐导管射频消融抑制或预防心电风暴和ICD工作失常。(Ⅱa,B)
炎症性心脏疾病伴室性心律失常的管理推荐
1.危及生命的室性快速型心律失常并可疑心肌炎的患者应转诊至有专业的医疗中心,具有血流动力学监测、心脏导管、心内膜活检和使用心肺辅助装置及特殊抗心失常医治方案的中心。(Ⅰ,C)
2.心肌炎或心包炎急性期并发缓慢型心律失常或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可行临时起搏器植入术。(Ⅰ,C)
3.心肌炎急性期伴随症状性的阵发性心律失常或持续性心律失常的患者应斟酌行抗心律失常医治。(Ⅱa,C)
4.炎症性心肌病的患者行起搏器植入或ICD植入应在急性期减缓后。(Ⅱa,C)
5.急性期后延续室型快速心律失常并出现血流动力学紊乱的患者应行ICD植入,可使患者在心功能正常的状态下生存年数〉1年。(Ⅱa,C)
6.心肌炎患者并重度左室功能不全或心室心电不稳定的患者应斟酌可随身携带的电除颤直至患者恢复或至ICD植入。(Ⅱa,C)
7.巨细胞性心肌炎或心脏赘瘤状病并有血流动力学紊乱、持续性房室传导阻滞、心脏停搏的患者由于预后不良,应在初期行ICD植入,可使患者在心功能正常状态下生存年数〉1年。(Ⅱb,C)
8.急性心肌炎后免疫组化提示延续心肌炎症浸润或心脏核磁共振提示局部组织异常纤维化的患者,其心脏猝死的风险相对较高。(Ⅱb,C)
瓣膜性心脏病而至室性心律失常管理推荐
1.心脏瓣膜病手术医治后的患者,推荐ICD植入,可作为一级或二级预防心脏猝死产生。(Ⅰ,C)
2.感染性心内膜炎联合持续性VT伴发主动脉瓣返流的患者推荐手术医治。(Ⅱa,C)
3.瓣膜手术后的老年患者出现VT应进行心电检查时应备用射频消融来辨认并且医治束支再发VT。(Ⅱa,C)
精神疾病患者的心律失常产生风险
1.抗精神病药医治后出现QT间期>ms或较之前延迟>60ms的患者应斟酌调剂药物剂量乃至中断该类药物的使用。(Ⅰ,C)
2.推荐服用抗精神病药进程中应检测血钾水平避免低血钾的产生。(Ⅰ,C)
3.推荐避免使用1种以上的延长QT间期的抗精神病药。(Ⅰ,C)
4.抗精神病药使用前和使用进程中应监测QT间期改变。(Ⅱa,C)
神经肌肉紊乱疾病的心律失常风险
1.推荐肌营养不良的患者应每一年进行随访,即便患者无症状、心电图正常。(Ⅰ,B)
2.推荐神经肌肉紊乱疾病合并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医治方案可与无患神经肌肉疾病的患者相同。(Ⅰ,C)
3.推荐神经肌肉紊乱疾病合并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或进展性二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植入永久起搏器。(Ⅰ,B)
4.推荐(Steinert疾病)的患者、Kearns–Sayre综合征或limb-girdle肌营养不良合并任何的房室传导阻滞(包括一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植入永久起搏器,预防疾病快速进展。(Ⅱb,B)
5.肌强直营养不良型(Steinert疾病)、Emery–Dreifuss和limb-girdle1B型肌营养不良的患者如若并发VT,推荐植入ICD。(Ⅱb,B)
怀孕期间心律失常风险管理
1.推荐怀孕期间出现ICD植入指征可行ICD植入。(Ⅰ,C)
2.怀孕期间出现长QT综合征或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推荐使用Beta受体阻滞剂。(Ⅰ,C)
3.口服美托洛尔、心得安或维拉帕米可用于长时间特发性VT患者的长时间管理医治。(Ⅰ,C)
4.血流动率学不稳定的持续性VT患者应立即行心电复律。(Ⅰ,C)
5.急性逆转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单型性持续性VT可斟酌静脉使用甲磺胺心定或普鲁卡因胺。(Ⅱa,C)
6.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单型性持续性VT且难以复律或其他药物无效时可静脉使用胺碘酮。(Ⅱa,C)
7.药物医治无效和难以忍受的心动过速可斟酌射频消融。(Ⅱb,C)
怀孕而至心肌疾病相干心律失常管理推荐
1.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VT或VF怀孕女性推荐心电复律或电除颤。(Ⅰ,B)
2.标准心衰医治方案避免怀孕忌讳药物使用(ACEI、ARB、肾素抑制剂),一样在得了该类疾病的患者也是禁用的。(Ⅰ,C)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合并缓慢型心律失常和室性心律失常的管理推荐
1.诊断缓慢型心律失常时应与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相鉴别。(Ⅱa,B)
2.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减少血氧饱和度是心脏病猝死的危险因素。(Ⅱb,C)
药物相干心律失常管理推荐
1.推荐撤除致心律失常药物使用并且排除致心律失常性药物的使用。(Ⅰ,B)
2.如若可能出现危及生命的房室传导阻滞,可预防性植入ICD。(Ⅱa,C)
运动员猝死预防管理
1.运动员应详细询问病史,排除有没有心脏疾病、心律失常、晕厥史或心脏病猝死家族史。(Ⅰ,C)
2.心电图异常提示心脏结构疾病建议行心脏超声检查或心脏核磁共振。(Ⅰ,C)
3.年轻运动员推荐静息和运动12导连心电图检查。(Ⅱa,C)
4.高强度运动的中年运动员应详细询问既往病史,进行系统性冠脉疾病风险评估,静息和运动心电图检查。(Ⅱa,C)
5.运动设施处的管理员应进行心肺复苏和体外除颤器的使用。(Ⅱa,C)
预激综合征患者管理推荐
1.由于房颤或旁路而至的房颤引发的心脏停搏后复苏的预激综合征患者推荐进行射频消融。(Ⅰ,B)
2.有症状的预激综合征患者或旁路间期≤ms的患者推荐射频消融医治。(Ⅱa,B)
生命终末期管理
1.生命终末期的患者应综合斟酌ICD植入的必要性。(Ⅱa,C)
2.临床症状恶化的患者应斟酌是不是ICD作用钝化。(Ⅱa,C)
指南建议要点总结
:罗妍张秦溪
点击左下角浏览原文,获得更多精彩内容。
本日互动ESC2015 指南:室性心律失常和心脏
本指南5大亮点1
指南首次推荐将DNA分析作为年轻猝死患者尸检的基本组成部分。有助于辨认发现致使结构性心脏病的遗传性因素及死者家属中心包疾病患者的初期诊断、初期干预和医治。2
指南引入了目前尚缺少循证医学证据、但以后很有可能成为Ⅰ类推荐的建议。例如,在使用β受体阻滞剂时出现复发性昏厥或多态/双向室速、且具有ICD置入风险或禁忌症的患者,可联合使用氟卡尼进行医治。3
指南还指出,对部份患者(常规医治无效或有禁忌症)可斟酌谨慎使用新技术,如:可穿着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可用于左室收缩功能不良、具有心律失常性猝死风险而又不适合置入ICD的成年患者;对静脉通路不畅通、因感染取出除颤器,或需长时间使用ICD医治的年轻患者,皮下ICD可替换静脉除颤器。4
辨认具有高猝死风险并可能从ICD中获益的缺血性心脏病患者是该指南的重要建议之一。MADITⅡ研究中8年的随访结果显示,射血分数30%以下或轻度/中度心衰(NYHAⅡ或Ⅲ类)的患者可从ICD中获益。故指南推荐,心梗以后6~12周后对左室功能进行重新评估以明确置入ICD的必要性。5
指南还强调应尽早诊断可能致使心源性猝死的疾病,可在相干疾病患者或心源性猝死者亲属中进行相干筛查。查看全文,点击下方“浏览原文”查看。9月15日中国麻醉百家讲坛
徐军美教授
《吸入麻醉药是保护脑还是伤害脑?》
YY频道:,敬请期待!
治疗白癜风专科医院白癜风的治疗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