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来源:医学网
我国临床心电生理学发展回顾
一、继承发展
任何一个学科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与时代共进步。
一个世纪之前,人们已把心脏视为电动器官,心脏跳动产生的电流能引起蛙腿肌的收缩,这是心电产生的最好证据,后来才有英国WallerAD(—年)和荷兰EinthovenW(—年)分别应用毛细管电流计和弦线电流计记录体表心电图。
在同一时期英国KeithAB(—年)和FlackM(—年)发现窦房结,但sinusnode一词还是KochW于年命名的,AschoffL(—年)发现房室结,相继日本TawaraS(—年)发现心室内传导系统,从希氏束到浦氏纤维,包括左右束支,完成了他的名著《哺乳动物心脏的传导系统》。
有了心电记录和对传导系统的解剖认识,奠定了心电生理发展的基础。
二、心电生理的初级阶段
首先实现的是心腔内心电记录,最早是AlanisJ于年在离体灌流动物心脏上记录到希氏束电位,后来HoffmanBF于年在人体心脏手术中也记录到希氏束电图(HBE),随后年GiraudG应用导管技术记录HBE,年ScherlagBJ应用经皮穿刺技术,送入导管记录了犬和人的HBE,为临床实用铺平了道路。
年,我国学者孙瑞龙也成功地应用导管电极记录到HBE,并研究了房室传导阻滞定位。
心电图是心律失常诊断的主要工具,但心律失常发作骤起骤消,常规心电图检查难以捕捉,因此年Holter创用了24h动态记录,提高了心律失常的检出率,但这只能被动检出,不能主动激发。
年,DurrerD(—年)发表了他的开拓性论著,应用程序电刺激引发早搏,用于研究预激综合征的心律失常,程序早搏刺激诱发和中止了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给了当时折返理论有力的支持,也开启了临床心电生理检查的雏形。
进入20世纪70年代,方法学进一步发展。年,荷兰学者WellensHJJ倡导了程序刺激联合心腔多导记录,阐明了多种心动过速的电生理机制(室上性和室性),也检测了一些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电药理作用,使临床心电生理逐步向完善的学科发展。
三、艰难起步
20世纪70年代,我国刚结束10年文革,如梦初醒不知如何去弥补失去的时光,一缺设备,二缺临床电生理人才,当时境况只能走自己的路。
至年,上海复旦大学和苏州医学院开始着手研制心脏程序刺激仪[2],先改装体外便携式心脏起搏器,后研制成正式的程序刺激器,可发放S1S1脉冲,S1S2S3S4脉冲,也能与心电R波同步构成RS2、RS2S3S4刺激。
但要心内刺激,又要心腔多起插管记录心电不是能轻易做到的,当时的患者也不一定能接受。于是想起左心房紧贴食管壁,经食管插入电极导管,是否可起搏心房,再把程序刺激仪输出电压提升为0~45V,经自身测试可夺获心搏。
于是应用这一无创性电生理技术基本满足了窦房结功能、房室结双径、旁道电生理检测,也能测定心房肌、房室结不应期、房室间裂隙传导,还能诱发和终止各种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随后在全国举办了几次电生理推广学习班,很快普及了电生理知识和电生理检查,为后来规范的电生理检查准备了条件。
四、并肩前进
到20世纪80年代末,医院(县级)已掌握了无创电生理技术,医院大多能开展腔内电生理检查,对心律失常机制认识有了很大提高,临床能正确诊断各种折返性心动过速,如房室结双径折返(AVNRT)、旁道折返(AVRT)、心室内折返等,能正确作慢径、旁道和心室内慢传导的峡部(舒张期心室碎裂电位)定位,已具备开展经导管消融治疗的条件。
初起预激综合征的开胸手术治疗,很快过渡到直流电电灼消融,电灼消融房室交界区和旁道,但不久又被导管射频消融术(RFCA)替代。
我国RFCA仅比国外迟后2~3年,但发展极为迅速,到年前后RFCA医院开展,过去难以治愈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AVNRT、AVRT、心房扑动等)95%以上都获得了根治。
此类心动过速都有明确的折返途径,容易被程序刺激拖带,也容易被程序刺激诱发和终止,它们应用常规的导管电极标测就能满足消融定位的需要。
不能拖带的心动过速,不易被程序刺激诱发和终止的心动过速多为异常自律性或早后/晚后除极电位(EAD/DAD)触发,它们多为复杂的心律失常,如房性心动过速、不典型心房扑动、心房颤动(房颤)、各种不同类型的室性心动过速(室速),靠单纯的导管电极标测不能满足RFCA的要求,只有再改进标测系统才能提高复杂心律失常消融的成功率,于是有CARTO系统和EnSite系统的三维电解剖标测的引进,医院都已应用此类先进设备,把我国心律失常介入治疗带入一个崭新的辉煌年代。
五、辉煌岁月
近10年来是房颤、室性心律失常的消融年代。房颤消融理念初期来自COX的Maze迷宫手术,把心房分隔成若干小区,阻隔心房子波折返,终止房颤。于是开始了右心房和左心房的线性消融,但成功率很低。
要提高房颤消融成功率,不仅要改进标测技术,还要提高对房颤发生机制的认识。到20世纪90年代末应用三维电解剖标测,认识到90%的房颤来自肺静脉高频电活性触发,于衍生了多种消融方法,在诸多方法中肺静脉电隔离是房颤消融的基石,是阵发性房颤消融的基本手段。
为改善慢性持续性房颤消融疗效,除肺静脉电隔离外尚需附加心房复杂碎裂电位消融和左心房顶部、二尖瓣峡部线性消融。非肺静脉起源的房颤,有来自Marshall韧带、冠状窦、腔静脉口的触发灶,也需采用相应的电隔离技术。
我国目前房颤消融技术成功率和安全性与国外先进水平同步。如今消融治疗维持窦性心律已被广大医生和患者接受。
电生理技术的发展也为治疗难治性室速提供了最后手段,ICD用于预防室速/心室颤动猝死,消融用于预防室速/心室颤动复发。
但室速消融的成功率远低于房室结和旁道折返的消融,因为室速多发于严重结构性心脏病,标测难度大,且室速需在发作中才容易找到消融靶点,因此需血液动力学稳定的室速,才能为消融提供足够时间。如室性早搏、非持续性室速或血液动力学不稳定的室速靶点定位,则需采用新的标测技术,如EnSite非接触标测系统在我国也已有应用,为难治性室速、电风暴治疗提供了新的手段。
室速如起源于心外膜下心肌,则需采用心外膜标测,才能找到消融靶点,心肌梗死后室速10%左右需心外膜消融,非缺血性室速心外膜消融远比缺血性者多(30%左右)。此类室速消融需建立心外膜标测系统。
可见要提高消融治疗成功率,除改进消融技术外,也需改进标测技术,只有在标测上有创新,消融靶目标才能更精确,成功率更高,因此心电标测指明了消融靶点将是电生理检查的核心部分。
30余年来我们已组建了一支技术精良的心脏介入治疗的专业队伍,也具备了国际一流的先进设备,在室性心律失常消融治疗上取得了国际先进水平。
六、遗传性心律失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