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博物馆成学生“必修课” 广州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旺了起来
从本月上旬开始,广州市内30余家博物馆、纪念馆异常地热烈了起来,每天都有大批中小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参观。连一些平常门可罗雀的冷门博物馆也门庭若市。据了解,博物馆、纪念馆的突然升温,起因于广州市委宣传部及市教育局、市文化局、市政园林局等单位上月联合发出的一份新文件――《关于进一步完善广州市中小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打卡制度的意见》(下简称《意见》)。根据规定,广州市所有在校中小学生在每3年的学段内,必须参观3家必看基地和3家选看基地,学生参观情况被记录在册,未完成参观任务的学生,不能被评为市、区、校三好学生和优秀团员。
三年必看六个基地
新颁布的《意见》规定,广州市内12个区、县级市的各中小学(含民办中小学)在校学生,和各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包括公办和民办中专、中技、职中)在校学生,分为4个学段:小学1-3年级为第一学段,小学4-6年级为第二学段,初中阶段为第三学段,高中阶段为第四学段。每一个学段的学生必须参观3个必看基地,并且还要由学校或学生自主选择参观3个选看基地或其他学段的必看基地。据介绍,必看基地共12个,选看基地共26个。
为保证中小学生的参观质量,新制度还要求重新设计、印刷《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证》,每人1证,每学段更换一次新证,凭证参观,并统一印发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登记簿,注明参观学校、班级、人数,每次参观时领队教师要签名,以备检查。登记簿上还有学校订基地的评价及基地对学校的评价,分别让学校与基地在每次参观后填写。
《意见》还特别规定:学生凭证参观情况要纳入个人德育考核内容,参观证存入个人档案。未完成参观任务的学生不能评为市、区、校三好学生和优秀团员。另外,学校必须对参观证建档,接受有关部门的年检,并把实行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打卡制度的效果,作为白癜风治疗评选广州市德育先进区(先进学校)的重要根据和学校申报区、市一级学校德育工作考核的标准之一。
学生观众数量剧增
由于《意见》规定的12家必看基地和26家选看基地绝大部分是文化系统管理的博物馆、纪念馆或园林系统管理的文物保护单位,大量学生观众的到来让各大博物馆、纪念馆顿时热烈了起来。
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陈家祠)不仅是第四学段即高中阶段的必看基地,也是其他3个学段学生的选看基地。作为省内热门旅游景点的陈家祠也成了中小学生的1大热门选择。据工作人员介绍,自本月中旬以来,该馆免费接待的学生观众急剧增加,从原来每天的数名数10名暴涨到数百人乃至近千人,现在学生观众已占该馆接待量的1/4至1/3。广州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在《意见》实行后也顿时热烈了起来。据了解,该馆目前购票观众与平常相近,每天售出门票几十张,但中小学生却高达5六百人次,让一向比较悠闲的工作人员顿时劳碌了起来。而一向门可罗雀的广州近代史博物馆、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等冷门博物馆、纪念馆,如今也是每天门庭若市。
社会各界有赞有弹
广州强迫实行中小学生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社白癜风有什么症状会上引发广泛的反响。赞成者有之,反对者也有之。
社会学专家认为,在爱国主义教育还没有成为社会自觉行动的条件下,通过硬性规定来落实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很有必要。同时,广州绝大部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内容都超越爱国主义的范畴,还包括历史、政治、文化、艺术、民俗等各方面的内容。如此加以推行,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博物馆界专家认为,博物馆、纪念馆都是公益性事业单位,以寻求社会效益为目的。以往很多博物馆共同面临这样一个为难问题:展览少人光顾,活动少人问津,游客不如工作人员多。社会效益从何而来?强迫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措施,让博物馆、纪念馆有了固定的观众群,让博物馆、纪念馆有了实现本身社会价值的机会。但也有博物馆管理者表示,如果学生观众数量太多,不但会影响博物馆的开放质量,也可能对场地狭窄的文博单位的文物安全构成威逼。因此,他们希望有关学校加强对学生的管理,遵照参观纪律。
一些教育界人士对强迫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方式表示反对。他们认为,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理想信念。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应当是学生的自觉行动。学校和教育机构可以通过正确的方式对其进行引导,而不应当采取强制措施。否则,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负面作用。如把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与三好学生评比挂钩,就可能致使爱国主义教育变成一种功利行动。为了争当三好,不得不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里走马观花,效果也将大打折扣。(方正)
来自:南方,2004/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