β阻滞剂是惟一能降低心脏性猝死而降低总死亡率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其应用指征作为Ⅰ类推荐的有:部分窦性心动过速、围手术期心律失常、心房颤动伴快速心室反应、室性心动过速风暴、交感神经兴奋引发的快速性心律失常,以及某些类型长QT综合征等。
一、窦性心动过速
窦性心动过速的处理首先应针对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因窦性心动过速产生临床症状的,尤其伴焦虑者,可以适当给予β阻滞剂,而MI后、HF、甲状腺功能亢进和β受体功能亢进状态更是β阻滞剂的适应症(Ⅰ类推荐,证据水平C)。对于嗜铬细胞瘤造成的心动过速,β阻滞剂需要与α受体阻滞剂联合应用,否则可能由于α受体过度激活造成高血压急症。
二、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
β阻滞剂能有效抑制房性早搏、控制心率和终止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并防止其复发,后者大多见于交感张力增加的情况如外科手术后(Ⅰ类推荐,证据水平C)。多源性房性心动过速多由于严重的COPD,此种状况β阻滞剂不但无效而且属禁忌。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对静脉使用普萘洛尔、美托洛尔、阿替洛尔等反应良好,可以使心率下降,使心律转复为窦性,或者使迷走神经刺激终止室上性心动过速变得容易(Ⅰ类推荐,证据水平C)。β阻滞剂也可用于预防室上性心动过速复发,预防由情绪或运动触发的阵发性心动过速。口服普萘洛尔、阿替洛尔或索他洛尔长期预防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有效(Ⅰ类推荐,证据水平C)。β阻滞剂也可用于局灶性交界性心动过速和非阵发性交界性心动过速的治疗(Ⅱa类推荐,证据水平C)。
三、预激综合征心动过速
β阻滞剂可能引起旁路具有前传功能患者(即显性预激综合征)的快速心室反应,导致血压下降,甚至发生心室颤动,因此这类患者禁用β阻滞剂。β阻滞剂也不能用于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或慢快综合征和窦性停搏可能发生晕厥的患者。
四、心房扑动和心房颤动
虽然β阻滞剂不能转复心房扑动,但是它能有效减慢心房扑动患者的心室率,因此对血液动力学相对稳定的患者有明确使用指征(Ⅰ类推荐,证据水平C)。对于β阻滞剂单一应用心室率控制不良的情况尤其伴HF时应该加用洋地黄类药物如地高辛。
β阻滞剂对预防心房颤动发作、控制发作时的心室率、促使心房颤动转复窦律和维持窦性心律都可能有效。随机研究显示,β阻滞剂用于HF治疗、冠心病二级预防、高血压治疗和择期非心脏手术都具有预防心房颤动发作的作用(Ⅰ类推荐,证据水平C)。
β阻滞剂用于心房颤动急性期心室率控制也很有效(Ⅰ类推荐,证据水平A)。普萘洛尔、美托洛尔、阿替洛尔和艾司洛尔都可以静脉给药快速控制心室率,尤其适合那些交感神经兴奋(如手术后)的患者。艾司洛尔和美托洛尔因起效快、半衰期短是主要推荐的静脉使用药物。但对于伴HF的患者不推荐静脉给药。β阻滞剂对于基础病变为甲状腺机能亢进、AMI、稳定性冠心病和妊娠患者也很有效。
β阻滞剂能安全用于长期控制心房颤动心室率和拮抗交感神经兴奋(Ⅰ类推荐,证据水平B)。对心率的控制作用阿替洛尔和索他洛尔效果可能更佳。β阻滞剂控制运动引起的心动过速比地高辛有效,两者联合使用效果优于单一使用;地高辛与β阻滞剂合用(Ⅱa类推荐,证据水平A)的效果优于地高辛与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的联合。
β阻滞剂用于心房颤动转复窦性心律的随机临床试验很少。术后心房颤动可以使用静脉艾司洛尔或美托洛尔快速控制心室率。比索洛尔、索他洛尔和卡维地洛对心房颤动转复后窦律维持效果相当。
五、室性心律失常
β阻滞剂能有效控制交感神经兴奋相关的室性心律失常包括运动诱发的心律失常,AMI、围手术期心律失常和HF相关的心律失常,并能有效预防心原性死亡(Ⅰ类推荐,证据水平A)。多数β阻滞剂能有效减少室性早搏。虽然包括普萘洛尔、索他洛尔、美托洛尔和阿替洛尔在内的β阻滞剂能有效抑制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但经验有限且缺乏对照研究。β阻滞剂治疗心室颤动的价值仍存在争议,但它却能有效预防各种原因造成的严重心律失常和心脏性死亡,这些原因包括急性和慢性心肌缺血、HF和心肌病等。
β阻滞剂能有效用于各种不同临床情况下猝死的一级和二级预防。尤其对伴有严重左心功能障碍患者猝死的二级预防更有价值。当然,在使用β阻滞剂同时并不排斥采用适当和有效的抗心肌缺血治疗和置入埋藏式自动复律除颤器。
冠心病:β阻滞剂能使用于冠心病几乎各个阶段(Ⅰ类推荐、证据水平A)。AMI容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β阻滞剂可用于预防心室颤动(Ⅰ类推荐,证据水平A)。β阻滞剂可以提高急性缺血时的心室颤动阈值从而减少心室颤动发生,再灌注治疗问世以前的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证实美托洛尔、阿替洛尔和普萘洛尔用于AMI很早期有效。但是β阻滞剂对AMI接受有效再灌注治疗的患者是否能降低心室颤动发生则存在疑问。MI后β阻滞剂使用能降低全因死亡率和心脏性死亡,因此推荐用于所有MI后猝死的Ⅰ级预防(Ⅰ类推荐,证据水平A)。β阻滞剂使心脏性死亡下降51%~43%。
慢性HF或左室功能障碍:此类患者使用β阻滞剂治疗的最大获益是死亡率降低,包括心脏性猝死。因此,为了预防心脏性猝死,所有HF患者都应使用β阻滞剂(Ⅰ类推荐,证据水平A)。β阻滞剂可以使心脏性猝死的下降达到40%~55%。新近采用的溶栓治疗、ACEI、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和阿司匹林等并不影响β阻滞剂的临床效益。
长QT综合征:尤其Ⅰ型和Ⅱ型患者发生威胁生命的室性心律失常往往与运动或情绪紧张相关。虽然临床上常规使用β阻滞剂,但缺乏前瞻性和安慰剂对照的研究。抗交感治疗如β阻滞剂和(或)心脏去交感神经可使晕厥患者猝死发生明显下降,但是有心脏骤停病史的患者发生心脏性猝死的危险仍然相当高。目前β阻滞剂主要推荐用于有症状的患者(Ⅰ类推荐,证据水平B),亦可用于无症状的患者(Ⅱa类推荐,证据水平C)。通常使用普萘洛尔,强调需滴定至最大可耐受剂量。
儿茶酚胺相关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其特征是交感神经兴奋诱导多形室性心动过速,患者心脏结构正常,约1/3有晕厥和心脏猝死家族史。运动或异丙肾上腺素输注可以复制该心律失常。β阻滞剂是至今惟一有效的药物。(Ⅱa类推荐,证据水平C)。
心脏正常形态的心脏性猝死:特发性心室颤动见于8%心脏性猝死患者。根据UCARE欧洲注册研究,抗心律失常药和β阻滞剂预防复发无效。Brugada综合征是一种致心律失常性疾病,患者心脏形态正常,可以因休息或睡眠时发生快速多形室性心律失常而导致心脏性猝死,3年随访心脏骤停发生率高达30%。患者表现为一过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和V1-3导联ST段抬高。β阻滞剂应用的价值尚不明确,因此目前不做推荐。
起搏器或ICD置入后:ICD置入后因基础心脏病(MI、HF)的需要,或为了预防电风暴和减少放电,宜常规应用β阻滞剂(Ⅰ类推荐,证据水平C)。起搏器置入后无论VVI型或DDD型,为减少房性或室性早搏也常应用β阻滞剂(Ⅱa类推荐,证据水平C)。
β阻滞剂在心律失常应用要点
1.窦性心动过速:因此种心律失常而有临床症状,尤其伴焦虑、MI后、HF、甲状腺功能亢进和β受体功能亢进状态。
2.室上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如房性早搏、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局灶性交界性心动过速或非阵发性交界性心动过速。
3.心房扑动:不能转复心房扑动,但能有效减慢心室率。
4.心房颤动:(1)控制心房颤动急性期心室率很有效,艾司洛尔和美托洛尔可静脉应用,起效快。(2)口服可长期控制心房颤动心室率。(3)可促使心房颤动转复为窦性心律和维持窦性心律。
5.室性心律失常:与交感神经兴奋相关的室性心律失常,与AMI、围手术期及HF相关的心律失常,室性早搏,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预防各种原因所致严重的心律失常和心脏性死亡,长QT综合征(尤其Ⅰ型和Ⅱ型),以及儿茶酚胺相关多形性室性心动夺速。
6.起搏器或ICD置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