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同库(医院)
氟卡尼(Flecanide)别名为氟卡胺,氟卡律,哌氟酰胺,氟醚卡酰胺等,其他英文名有Almarytm、Apocard、Ecrinal、Elecainide、Flecaine、FlecainideAcetate、Tamboar、Tambocor、TambocorEcrinal。
氟卡尼是新型的广谱的抗心律失常药物,适用于室上性心动过速,房室结或房室折返心动过速,心房颤动,室性早搏和室性心动过速等,对儿童顽固性交界性心动过速及伴有应激综合征者有效。对其他抗心律失常药无效的病例,应用氟卡尼常有效。氟卡尼的分子结构式为N-(2-哌啶基甲基)-2,5-双(2,2,2-三氟乙氧基)苯甲酰胺氟卡胺(见图1)。目前在美国、欧洲、澳洲和新西兰等地区和国家已经广泛地应用。氟卡尼的分子式为C17H20F6N2O3,分子量为.34。
图1.氟卡尼的分子结构
一、氟卡尼的药理作用与药代动力学
氟卡尼属Vaughan-Williams分类中的ⅠC类抗心律失常药,具有膜稳定作用,其电生理效应与恩卡尼相似,主要电生理作用为阻滞心脏钠电流(ⅠNa),即抑制动作电位的0位相快速除极期的钠离子内流,降低0相最大上升速率和幅度,轻度降低希氏束和心肌传导系统的4相除极速度,抑制心脏的传导系统和心室肌的传导,延长折返激动的前向和逆向传导的有效不应期,使折返激动终止。能降低心房和心室肌的自律性,对房室结双通道或房室旁道的患者能延长前向或逆向传导的不应期。对窦性心律和窦性频率影响不明显。有较弱的负性肌力作用,对心功能不全失代偿的患者,可使心肌收缩压降低,使左室每搏指数和射血分数、心输出量均降低,肺毛楔嵌压明显升高,外周阻力变化不大。ⅠC类抗心律失常药氟卡尼对动作电位时程及不应期的影响见心肌动作电位图(图2),图中绿色虚线为氟卡尼对动作电位的影响。
图2,Ⅰ类抗心律失常药对动作电位的影响
氟卡尼抑制心脏各部位传导系统,对希氏束和浦肯野氏系统的作用比较强大。对钠通道的阻滞作用有节律依赖特点,当心动过速时其电生理作用增强,在正常窦性心律时其电生理作用减弱,这种突出的特点,使其很实用于控制快速心律失常。氟卡尼抑制心房肌的除极速度,延长心房肌的有效不应期,故可应用于终止心房纤颤和预防心房纤颤发作,可应用于房颤终止后的窦性节律维持。该药物对正常窦房结功能几乎无影响,应用正常推荐的药物剂量通常不发生窦性频率的改变。但对于存在窦房结功能低下或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患者,应用本品可致病情加重。该药物的电生理作用可以通过心电图反映出来。应用该药物后可以见到心电图的P波和QRS波有轻度的增宽,Q-T间期也会有轻度的延长。因其抑制房室传导,故可致P-R间期延长。应用该药后的患者心电图QRS增宽超过20%,视为药物过量,应及时停药观察。
氟卡尼口服后吸收良好,吸收率达90%,食物不影响氟卡尼的吸收。口服药物后3小时血药浓度达峰值。生物利用度为90%~95%,血浆蛋白结合率为40%,表观分布容积为7~9L/kg。主要经肝脏代谢,代谢为无明显药理活性的产物,但首过效应较小。半减期为12~22h,有效血药浓度为~μg/ml。服用该药需要3-5天血浆浓度到达稳态,此时会发挥较好的心律失常作用。静脉注射氟卡尼,血浆浓度迅速达高峰,作用强度在1小时达到高峰。该药通过细胞色素PCYP2D6同工酶在肝脏代谢,细胞色素PCYP2D6同工酶的多态性可以影响氟卡尼的代谢。主要由肾排泄,约30%以原形由尿中排出。心肾功能衰竭者排泄速度减慢。组织胺H2受体拮抗剂Cimetidine有增加氟卡尼血药浓度的作用和延长半衰期的作用,而其他H2受体拮抗剂没有药代动力学的影响。
二、氟卡尼临床应用
静脉注射氟卡尼用于终止或抑制快速性室上性心律失常,如房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或房室折返心动过速、心房颤动等。对儿童顽固性交界性心动过速及伴有预激综合征的小儿患者及儿童多种心律失常均有较好的效果和耐受性。氟卡尼对心房颤动伴快速室反应者,可有效地抑制房室传导,控制心室率,改善心房颤动的快速心室反应所致的血液动力学障碍。用于治疗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也有较好的效果,可用于终止陈发性室性心动过速(VT)和频发室性早搏的治疗。氟卡尼对其他抗心律失常药无效的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和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的病人常有较好的效果。氟卡尼具有高效、强效、广谱的特点,临床观察表明其疗效优于奎尼丁、美西律和普罗帕酮。临床实验表明静脉注射或口服氟卡尼可有效地转复近期心房纤颤(≤7天),且较安全。静脉注射氟卡尼可在1-2小时内使60-95%的近期心房纤颤(≤7天)转复为窦性心律。口服单次剂量mg与静脉注射(1-2mg/Kg.10-20min)氟卡尼转复近期心房纤颤(≤7天)的效果相当,口服给药转复时间平均为分钟,静脉给药约为50分钟。特发房颤或预激综合症合并房颤的转复效果较好。氟卡尼应用于房颤电转复后维持窦性心律的效果较好,且安全。故常作为房颤电转复后维持窦性心律的首选药物。应用氟卡尼长期治疗房颤,每日最大剂量不应超过mg,需要临时增加剂量时,也应限制mg之内。氟卡尼也应用于某些隐匿性病态的辅助诊断,如应用于隐匿性Brugada综合征的辅助诊断,静脉注射氟卡尼可使Brugada综合征患者出现典型的心电图表现。但对Brugada综合征患者,氟卡尼可激发恶性心律失常或诱发心室纤颤,医院内监护下和有急救条件下进行。对于明确诊断为Brugada综合征的患者禁用该药。
三、氟卡尼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与不良反应
氟卡尼与地高辛合用,可提高地高辛的血浆浓度;与胺碘酮合用,可使氟卡尼的血浆浓度升高;与普萘洛尔合用,可增强心肌的抑制作用;与西咪替丁合用,可减慢氟卡尼的排泄。而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抗凝血药物(如华法林)、β-受体阻滞剂、茶碱等合用,无药代动力学的相互影响,不影响血药浓度和半衰期。氟卡尼的不良反应较少见及较轻微,偶尔可见口服该药后出现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有症状,包括头痛、头胀、眩晕、耳鸣、视觉障碍、感觉异常等,个别有精神错乱、言语不清、震颤等。服用该药后出现嗜睡,头昏,视力障碍,恶心,血压下降,心动过缓,甚至出现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脏不良反应偶尔发生窦房结恢复时间延长、房室传导阻滞和左右束支传导阻滞,并可产生或加重心力衰竭。其它不良反应包括,长期服用可有血清碱性磷酸酶升高现象,可能与氟卡尼在代谢中释放出氟离子改变骨骼代谢有关。快速静脉推注可引起胸痛、全身灼热、四肢麻木、血压下降等。也有报告该药有致心律失常的作用,见于大量应用导致中毒的患者。由于本品具有独特的电生理效应和血流动力学改变,故与其它心脏活性药物(如抗心律失常药、β受体阻滞药、钙拮抗剂)合用时要特别谨慎。当本品血浆浓度超过μg/ml时,可出现致死性心律失常,应加注意。
氟卡尼长期(持续3年以上)应用的安全目前尚不清楚,已经有报告表明应用氟卡尼预防房颤3年,未发生不良反应。
氟卡尼可以与β-受体阻滞合用,临床研究表明与β-受体阻滞合用有减少氟卡尼的致心律失常的危险,并可提高氟卡尼的血药浓度,增加其抗心律失常作用,但应严密观察药物的毒性反应。与普萘洛尔合用可提高该药血药浓度20-30%。与索他洛尔或胺碘酮合用会增加该药的毒副作用。对于其他药物无效的恶性心律失常患者,才考虑与这些药物合用,并且应减少剂量,因其可以提高氟卡尼血药浓度的%。
长期应用氟卡尼有使心脏起搏阈值提高的副作用,对植入人工心脏起搏器的患者,使用氟卡尼前,应调整起搏器的输出功率(起搏电压),确保起搏器依赖的患者用药物后的安全。
四、氟卡尼的禁忌症
该药有抑制窦房结和房室结作用,减慢窦房传导和房室传导速度,故禁用于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者和有房室传导功能障碍者(如显著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窦房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等)。氟卡尼有抑制心脏传导系统的作用,对于伴有束支阻滞或室内传导阻滞的患者应当慎用,对于双束支阻滞、Ⅱ度和Ⅲ度房室传到阻滞者禁用。氟卡尼对心脏特殊传导组织有抑制作用,减低自律性,抑制异位起搏点。氟卡尼有抑制心肌收缩力的作用,失代偿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慎用。对于有结构性心脏病合并血液动力学障碍者也应视为禁忌。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心源性休克患者、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禁用。充血性心力衰竭伴其他药物治疗无效的心律失常患者,在明确是由心律失常致心衰加重的原因时,可以静脉应用氟卡尼终止心律失常,但应从小剂量开始使用,可以间隔30分钟再重复给药。肾脏功能障碍和肾小球滤过率减低(肌酐清除率≤0.ml./秒.1.73平方米)者,该药的血中清除率明显降低,引起半减期延长,应适当减量。妊妇及哺乳期的妇女禁用。
五、氟卡尼临床用法与用量
成人口服开始剂量为每次mg,每日2次,以后每隔4日,每次增加50mg,最大剂量每次mg,每日2次。儿童每次50~mg,每日2次。
静注:成人每次1~2mg/kg,缓慢静脉推注,至少在3min以上,必要时可隔15~20min后再注射0.5mg/kg。儿童每次2mg/kg,于9-10min内推注完。氟卡尼应用于房颤的预防剂量为mg/日。可从小剂量(mg/日)开始,5-7天后增加至mg/日。老年患者对该药的耐受性较差,故应减少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