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发病原因
常见症状
治疗方法
治疗医院
预防知识
护理方法
饮食健康

遭遇心跳骤停时,什么急救方式最有效

6月29日晚间,北京的一名男子在北京地铁站台上突然晕倒,尽管有旁观者立刻进行了心肺复苏的急救,但最终抢救无效死亡。人们在感慨生命的脆弱的同时,对掌握行之有效的急救知识加倍重视起来。

很多人从电视剧中看到过这样的场景:急诊室医生面对心跳骤停的危重患者喊道:“J,Charging,Clear,Charge(充电,退后,再充电)……”并将两个电极贴在患者胸前,危重患者受电击后全身一抽,然后机器显示心跳马上恢复正常。这种场景常常令人产生错觉:电击是最有效的急救方式。我在急诊科工作的时候,每每遇到心肺复苏抢救时,就会有家属提出疑问:“医生,你为什么不电Ta一下?”事实上,却并非电击所能解决。那么,电击究竟是什么?是不是每个心跳骤停患者都适合?让我一一讲来。为什么要电击?首先,临床上导致心跳骤停最常见的原因之一是心室颤动(简称“室颤”)。

它是指:平时在心脏窦房结(类似于心脏的总指挥部)控制下进行规律跳动的心室(心脏泵出血液的主要结构),由于各种病因(如电解质紊乱、休克、缺血缺氧、电击伤、心肌梗死、存在异常放电病灶等),导致心脏进入一种“颤动”状态,不再规律跳动,监测心电图的机器上会出现下图这样的情况:

在这个时刻,心脏会完全停止向外泵血,人在这种情况下3秒左右就会出现头晕,10-20秒就会出现不自主肢体抽搐及意识丧失,若超过4-6分钟,大脑会进入不可逆的缺血缺氧性损害,甚至脑死亡。这时就需要电击介入了。

人们通常所说的“电击”,学名叫电除颤。其原理是通过一个额定能量的直流电流,沿着心电传导方向(如下图所示)进行能量传递,导致所有心肌细胞同时兴奋及收缩,从而终止“颤动”状态,这时心脏的总指挥部——窦房结才能够重新占据心电发动的主导权,从而恢复正常节律。因此,电除颤是一个“拨乱反正”的过程。

除颤操作过程中的能量传递过程,对心脏本身也是一个刺激,会导致一定的心肌损害,表现为除颤后心肌酶学指标升高。

目前新型双向波除颤仪(能量传递呈正弦波放出)的应用能够在更低的能量下起到更好的作用,因此已经取代了传统的单向波除颤。

但是,有研究显示,即使是室颤,临床上可见并且能够有效除颤的病例不到25%。

除了室颤以外,导致心跳骤停的原因也包括心室静止和电机械分离,多见于部分老年慢性衰竭患者。前者表现为心电图示直线或近似直线,后者则只有一些不规则的心电活动,但无法产生有效的心肌收缩。在这些情况下,电除颤并无意义,反而可能因为除颤本身带来新的心肌损伤,此时高质量的心肺复苏才是抢救这些患者的最重要手段。

因此,电除颤虽然十分重要,但不是所有危重患者抢救的必需手段。在年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指南中强调,如果确认心律为心室静止或电机械分离,立即需要进行心肺复苏5个循环(大约2分钟),复苏过程中如果新出现有电除颤指征的心电紊乱,才需要电除颤,否则应继续进行心肺复苏操作。

适合现场操作的AED传统的除颤仪笨重、不方便携带,需要经过专业培训才能使用,而考虑到心跳骤停抢救争分夺秒的特点,AED应运而生。

图为卓正学员参加美国心脏协会授权的卓正医疗急救培训

以前我们在科普文章中介绍过,AED(AutomatedExternalDefibrillator)名为自动体外除颤仪,它适合现场施救者紧急使用。

AED的电极片标注了放置位置,操作中只需要如下按照语音提示操作很简单的几步:

按标识位置在裸露的患者胸部贴好电极。

开机、机器自动识别室颤:识别期间施救者离开患者避免干扰,识别后会发出语音提示。

自动充电:机器提示建议电击,正在充电。

人工执行放电:机器提示离开患者,由施救者按下闪光的放电键。

这样就完成AED操作过程,它适用于非专业医务工作者用于现场急救及室颤或有室颤风险的患者。

目前国内外公众场所多备有相应的设备,例如下图中是大阪国际机场在其







































白癜风权威联合诊疗中心
白癜风去哪里治疗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dvrsw.com/fbyy/103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