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发病原因
常见症状
治疗方法
治疗医院
预防知识
护理方法
饮食健康

猝死劫能逃离么

这个话题很严重,因为我国每年有55万人发生心脏性猝死,幸存者不到1%,相当于每周有22架满员的波音飞机机毁人亡。并且心脏性猝死的平均年龄越来越年轻化。

著名心脏病专家葛均波教授指出,有过心肌梗死或患有心衰者,都是心脏性猝死的高危人群。对于猝死的最好防治办法是:高危人群及早到心内科进行检查,由专家来判断是否需要植入自动心脏复律除颤器(ICD)。

病因篇——心梗和心衰患者最常见

葛均波教授介绍说,大多数猝死发生在心脏病患者中,其中80%为冠心病,特别是心梗和心衰的患者。对中老年人而言,发生猝死一般都有基础疾病在先,在此基础上的诱发因素,包括精神紧张、情绪激动、过度疲劳、吸烟酗酒熬夜、暴饮暴食等,就像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让生命顷刻散架。

诸多青壮年被心脏性猝死“击垮”,主要原因在于其工作压力过大、生活方式不健康,如喝酒、抽烟、熬夜、高盐高脂饮食、缺乏锻炼等。在这种生活方式下,很多人年纪轻轻就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富贵病”而不自知,这些疾病和不良的生活方式恰恰是孕育冠心病的温床。由于早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并无明显的心绞痛等症状,再加上年轻人大多不重视身体健康,因此这一“定时炸弹”不容易被发现。

救治篇——抢救黄金时间为7分钟

医院心内科宿燕岗教授曾指出,在猝死发生前,其实会有一些先兆症状,典型症状包括以下一些,如有发生大家务必引起重视。

喘不上气

心悸(脉搏反常、心跳加快)

胸前区压榨性疼痛

脖子好像被什么东西勒着

虽然无牙病却感到牙痛

肋骨下疼痛

左胸部疼痛

眼花

出冷汗和失神

发生猝死后,有效营救时间非常短暂,仅为7—10分钟;然而,八成心脏骤停发生时无旁人在场,即便被发现,也很难在7—10分钟内给予有效治疗。

“由于绝大多数心脏性猝死是由心室颤动导致的心跳骤停引起的,因此一旦发生心脏性猝死,电除颤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葛均波教授介绍,在国外,车站、机场等公共场所均备有自动体外除颤仪(AED),并对民众进行除颤方法的培训。但体外除颤仪体积大而笨重,无法携带,因此对于高危患者,最好的预防和治疗办法就是植入自动心脏复律除颤器(ICD)。

预防篇——做好八件事防猝死

宿燕岗表示,心脏性猝死发病突然、进展迅速,多数人在症状出现后1小时内死亡,很少有人能幸获生机,做好预防工作就显得格外重要。除此,他还对市民提出了八个方面的预防措施:

1.远离“三高”。“三高”、吸烟、酗酒、患有糖尿病、有冠心病家族史、肥胖、缺乏运动者,上述人群都是心脏性猝死的高危人群,平时要改正不良的生活习惯,控制病情。

2.戒烟。吸烟者患冠心病的可能性比不吸烟者至少高两倍。

3.限酒。最新研究表明,当女性饮酒量每天超过2杯时,心脏性猝死的风险会增加15%。

4.规律运动。但不能过度,因为剧烈运动也是诱发猝死的因素之一。

5.清淡饮食,充足睡眠。要做到作息规律、心态平和。

6.控制体重。超过标准体重20%,其心脏病发病的危险性增加1倍。

7.预防便秘。平时多吃富含粗纤维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8.学习急救。已经确诊为心脏病者,除按时服药复查外,最好随身备药。

温馨提示:心脏性猝死随时要人性命,青壮年和中老年都会发生,把握好黄金抢救7分钟十分重要。做好防护工作,重注健康养生,逃离猝死劫!

著名医生介绍:

葛均波:中国科学院院士,心血管病专家,医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长期致力于推动我国心血管疾病临床技术革新和科研成果转化,创造了多个心脏病诊治上的“全国首例”和“上海第一”。

宿燕岗:医院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曾荣获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CRT十周年杰出贡献奖”,中国心律学会“中青年起搏电生理突出贡献奖”。

本文系作者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北京中科白殿风医院怎样
中科白癜风医院用疗效说话


转载请注明:http://www.dvrsw.com/fbyy/103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