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大暑
时间:年7月22日17:30:10,农历年六月(大)十九星期五
养生:保健要点:
1、避免暴晒,应注意休息,适当午睡;
2、宜在早晚做低强度运动;
3、饮食调理注意化气生津,化湿除烦。宜温软、忌生冷;
4、预防情绪中暑。
大暑节气的艾灸
:
大暑小暑,上蒸下煮”,天时以热行,民间有三伏天冬病夏治的习俗,祛除沉寒痼疾艾灸正当时,天地合气,与人相应,“三伏天”艾灸可冬病夏治,强身健体,益寿延年。
中医认为在春夏季的时候,人体的阳气在体表较强盛,而在体内较薄弱,秋冬季的时候则相反,所以应该在春季顾护阳气,在秋冬季滋养阴液。根据这个理论,临床上就有了“冬病夏治”疗法(例如三伏灸疗法),利用在夏天补益阳气,使冬季发作频繁的疾病得以控制。
年三伏灸时间安排:
初伏加强:7月07-16日
初伏:7月17-26日
中伏:7月27-8月15日
末伏:8月16-25日
末伏加强:8月26-9月4日
:7月22-24日,每穴位艾灸10-20分钟左右,或按疗程来。已经进入初伏,三伏灸正当时,湿气重,脾胃虚弱的,冬病夏治的建议是加强艾灸频率。
:大椎、肾俞、心俞、神阙、关元、膻中、涌泉、合谷等。
建议在施灸前请喝淡盐温开水。防止在施灸过程中汗流过多,而引起虚脱。灸完后闭上眼睛静休15分钟。不要立刻起床。不要在空调屋艾灸(夏天,继续保留这个提示)。
上期也提示过:“小暑大暑,艾灸补脾”,艾灸温阳,最适于养脾。
凡脾虚之人皆可艾灸脾经原穴太白。若能在脾经主时(上午9至11点)内艾灸,效果更好。所谓原穴,就是这条经络上具有统摄作用的穴位,它对相对应的脏腑十分重要。太白对于我们脾系统的保健来说非常关键,按揉、艾灸或者外敷此穴,可以补脾,对脾虚引起的食欲不振、浑身乏力、犯困、水肿、腹胀、腹泻等疾病都有很好的防治作用。
脾性升清而胃性降浊,二者为气机升降之枢机,故养脾之升要同时养胃之降,可配合针灸胃经合穴足三里。脾应于季夏,小暑大暑时节最需艾灸,以健脾化湿。
节气灸主要灸八大保健穴:神阙、气海、关元、命门、足三里、三阴交、涌泉、百会。对于那些每逢冬季发作的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腹泻、风湿痹证等阳虚证,大暑时节是最佳的灸疗时机。治疗以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膀胱经、足少阴肾经的腧穴为主。夏季是防治哮喘、慢支的黄金季节。三伏灸治哮喘、慢支,连续三个三伏,能有效的避免其反复发作,甚至达到长期缓解的目的。
大椎(第七颈椎棘突下)、
肺俞(第三胸椎刺突下旁开1.5寸)、
膏肓俞(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家庭保健艾灸方法:
姜片敷穴,将圆锥艾炷置姜片上点燃,热度以患者耐受为度,每穴灸完1壮,换姜片,连灸5壮。灸治完三伏期,每周2次。
采用艾条温和灸。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约距皮肤2-3厘米左右,使局部有温热而无灼痛感为宜,每穴灸5~10分钟,至皮肤出现红晕为度,避免烫伤皮肤。以灸完三伏期,隔日一灸。
中医认为疾病的形成外因只是一个方面,重要的是人的体质状态,哮喘、慢支其体质大多以阳气不足为内因,在寒冷的季节,患者阳气处于低潮,接受外界治疗能力也处于“反应不佳时期”。而夏季由于气温升高,人体内阳气上升,经络通达,故此时采取防治措施,更易促使体质调整,故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大暑节气艾灸我们可以还可以取穴阴陵泉穴、关元穴、膻中穴、肾俞穴。家庭艾灸建议:
★灸阴陵泉穴
阴陵泉穴: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左右各一。
功效:清利温热,健脾理气,益肾调经,通经活络。
灸此穴位可以用一根高品微烟艾条点燃直接对着穴位施灸。
★灸关元穴
关元穴:任脉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
功效:培元固本。
灸此穴位可以绑一个随身灸施灸。
★灸膻中穴
膻中穴:在前正中线上,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功效:宽胸理气,活血通络,清肺止喘,舒畅心胸。
灸此穴位可以用一个单联随身灸绑缚施灸。
★灸肾俞穴
肾俞穴:在第二腰椎棘突旁开1.5寸处,左右各一。
功效:益肾助阳,强腰利水。
灸此穴位可以用一个双联随身灸绑缚施灸。
节气知识
大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此时太阳到达黄经度。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大暑,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其气候特征是:“斗指丙为大暑,斯时天气甚烈于小暑,故名曰大暑。”大暑节气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气温最高,农作物生长最快,同时,很多地区的旱、涝、风灾等各种气象灾害也最为频繁。
◆
《通纬·孝经援神契》:“小暑后十五日斗指未为大暑,六月中。小大者,就极热之中,分为大小,初后为小,望后为大也。”
这时正值中伏前后,中国大部分地区为一年最热时期,也是喜热作物生长速度最快的时期。汉族劳动人民将大暑分为三候:“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世上萤火虫约有二千多种,分水生与陆生两种,陆生的萤火虫产卵于枯草上,大暑时,萤火虫卵化而出,所以古人认为萤火虫是腐草变成的;第二候是说天气开始变得闷热,土地也很潮湿;第三候是说时常有大的雷雨会出现,这大雨使暑湿减弱,天气开始向立秋过渡。
中文名:大暑
外文名:GreatHeat
代表寓意:一年中最热的时期;
气候特点:高温酷热;
所属季节:夏季;
时间点:每年7月22日或23日;
太阳位置:太阳到达黄经°;
风俗活动及食物:晒伏姜,烧伏香饮伏茶;
农事活动:抢收抢种,抗旱排涝;
养生:补脾健胃;
三候:腐草为萤;土润溽暑;大雨时行。
◆
大暑期间,中国民间有饮伏茶,晒伏姜,烧伏香等习俗。
大暑节气的民俗主要体现在吃的方面,这一时期民间饮食习俗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吃凉性食物消暑。湘东南地区则流行一句广东谚语:六月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会老。仙草即“凉粉草”,有神奇的消暑功效,用它做成的“烧仙草”在外观、口味、疗效上均与龟苓膏类似。台湾则有大暑吃凤梨之俗,乃是因为这个时节的凤梨最好吃。
与此相反的是,有些地方的人们大暑时节偏要吃热性食物。如福建莆田人要吃荔枝、羊肉和米糟来“过大暑”。湘中、湘北素有一传统的进补方法,就是大暑吃童子鸡。湘东南还有大暑吃姜的风俗,“冬吃萝卜夏吃姜,不需医生开药方”。
中医认为:大暑时节,梅雨刚过,人体容易为暑、湿、邪所侵,故而需吃热性食物以驱除暑湿,恰合“冬病夏治”、“寒病夏治”之医理。例如三伏天去拔火罐、做艾灸最容易去除体内的寒,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
大暑是一个反映气温变化的节令。“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此时节,正值中伏前后,在我国很多地区,经常会出现极端的高温天气。晴朗时,经常骄阳似火,酷热难耐;阴雨时,则闷得让人难受。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大暑前后,热死泥鳅”“小暑接大暑,热得无处躲”等谚语。大暑是一年里最热的节气,极端的气温易对人体的生理和心理带来种种不利,公众要注意预防中暑,小心防晒。
一、饮食
夏季的饮食调养是以暑天的气候特点为基础,由于夏令气候炎热,易伤津耗气,因此常可选用药粥滋补身体。《黄帝内经》有“药以去之,食以随之”,“谷肉果菜,食养尽之”的论点。
大暑养生
1、药粥
著名医家李时珍推崇药粥养生,他说:“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虚,谷气便作,所补不细,又极柔腻,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妙也。”药粥对老年人、儿童、脾胃功能虚弱者都是适宜的。所以,古人称“世间第一补人之物乃粥也”,“日食二合米,胜似参芪一大包”。
《医药六书》赞:“粳米粥为资生化育坤丹,糯米粥为温养胃气妙品”。可见粥养对人之重要。药粥虽说对人体有益,也不可通用,要根据每人的不同体质、疾病,选用适当的药物,配制成粥方可达到满意的效果。
2、饮水
夏季养生,水也是人体内不可缺少的物质。由于天气炎热,人体的水分蒸发消耗过快,需要及时补充水分,平时喝开水最好,也可以饮用绿豆水、菊花茶等清暑药茶,出汗的较多的饮用糖盐水、茶水等,适当补充盐分和矿物质,以维持身体的电解质平衡,避免脱水。
3、盛夏阳热下降,絪蕴熏蒸,水气上腾,湿气充斥,故在此季节,感受湿邪者较多。在中医学中,湿为阴邪,其性趋下,重浊粘滞,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食疗药膳以清热解暑为宜。
针对大暑酷热与湿重的特点,此时节养生的重点在于化气生津以消暑热、化湿除烦缓解憋闷感。
化气生津。
大暑节气在“中伏”前后,正是酷热盛行之时。炎热天气容易消耗人体的气津,因此有“暑天无病三分虚”的说法。老人、儿童和体虚气弱者更难以抵御酷暑,容易出现头晕、心悸、胸闷、大量出汗等症状。
此时十分需要适时地化气生津,补充身体气津的亏耗,以改善症状。明代医家李时珍提出“粥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妙。”意思是说喝粥能健脾益气、生发胃津以补虚损。
大暑适宜喝荷叶绿豆粥、薏米百合粥、菊花粥,不仅益气生津还可清热消暑。老人、儿童、脾胃功能虚弱的人,熬粥时还可以放些淮山药、茯苓等,健脾胃的效果会更好。日常饮食应注意多食用清淡滋阴的食物,如莲藕、蜂蜜、大枣、鸡蛋、木耳、豆浆等。
化湿除烦。
大暑时节气温高、湿气大,多出现闷热桑拿天。中医认为湿为阴邪,其性趋下,重浊黏滞,阻遏气机。胸中气机不展,人就容易心生烦满,此时可以用新鲜的藿香叶、薄荷叶、佩兰、艾叶等微微水煎,并用它来泡澡。这些都是气味芳香的植物,不仅可以醒神除烦,还可祛湿解表(过敏体质的人慎用)。同时,大暑时节,适当吃点苦瓜、苦菜等苦味食物,不仅可以开胃,还可醒脑,使人产生轻松的感觉,从而起到祛湿除烦的作用。
大暑期间应该多吃丝瓜、西兰花和茄子等当季蔬菜。大暑天气酷热,出汗多,脾胃活动相对较差。这时人会感觉比较累和食欲不振。而淮山有补脾健胃,益气补肾作用。多吃淮山一类益气养阴的食品,可以促进消化,改善腰膝酸软,使人感到精力旺。
如果你是高血压或糖尿病患者,那么吃南瓜就最好不过。南瓜富含维生素、蛋白质和多种氨基酸,而且以碳水化合物为主,脂肪含量很低,多吃有助于降低血糖和血脂。另外,南瓜还能排毒养颜,爱美的女士当然不能错过。俗语说“冬吃萝卜夏吃姜”。吃姜有助于驱除体内寒气,大家可以尝试一下子姜炒牛肉、子姜炒木耳等菜式。但吃姜的时间也有讲究,最好不要在晚上吃。冬补三九,夏补三伏。
大暑素味:紫薯苦瓜圈
原料:
苦瓜、紫薯、蜂蜜。
做法:
1.紫薯去皮切小块,苦瓜洗净。
2.紫薯块放保鲜袋里,洒入一点儿水,高火微波炉转3分钟;微波炉转熟的紫薯块用勺子按碎;然后淋入蜂蜜,搅拌均匀成泥。
3.苦瓜洗净去两头,中间切两段,去瓤。
4.水烧开,焯一下苦瓜。焯好的苦瓜用凉水冲凉。
5.往苦瓜里填满紫薯泥,压紧实。
6.切片装盘即可。
二、起居
要注意开窗通风防暑气,保护好心神,让心静下来,确保精神饱满。
专家提示,公众应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外出,及时补水,规律睡眠,合理膳食。“如果发现全身明显乏力、头晕、心悸、胸闷、注意力不集中、大量出汗、四肢麻木、口渴、恶心等症状,多为中暑先兆。一旦发现有上述症状,应立即选择通风处休息,在额头部涂抹清凉油、风油精等,或服用人丹、藿香正气水等,也可以适当地喝些淡盐开水、绿豆汤、西瓜汁或酸梅汤,也会起到良好的效果。”
以下继续上期的提示:不要贪凉冲凉水澡、少进冷食
三、运动锻炼
夏天气温升高,湿度增加,人体新陈代谢旺盛,易出汗,耗气伤津,使人四肢困倦,萎靡不振。夏季运动最好选择在清晨或傍晚天气较凉爽时进行,场地宜选择在河湖水边,公园庭院等空气新鲜的地方,有条件的人可以到森林、海滨地区去疗养、度假。短距离的游泳、瑜伽、太极等是最适合酷暑时节的运动,可以起到平心静气、缓解压力的作用。不宜做过分剧烈的活动,若运动过激,可导致大汗淋漓,汗泄太多,不但伤阴气,也宜损阳气。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根据节气调整养生方法的传统,所以天热以后通过运动进行健康保健要特别注意顺应气候要求。夏季进行运动时一定要注意:
1.穿着棉质服装
浅颜色的衣服可以减少热量的吸收,穿起来比较凉快;深颜色的衣服会吸收更多的热能,穿起来比较闷热。棉织品透热、吸汗优于化纤制品。所以,夏季运动着装以浅颜色棉织品为最好,款式越宽松,散热性能就越好,颜色越浅越不容易吸热。
2.晨练不宜过早
夏天天亮比较早,很多有晨练习惯的人都是天一亮就出门运动。但晨练不宜太早,以免影响正常睡眠。
3.避免阳光直射
夏季每天上午11时到下午4时是紫外线、红外线最强的时候。过强的紫外线可造成皮肤和眼睛的损伤,并可致皮肤癌。而长时间照射红外线,可使颅内温度上升,脑膜出现炎症,发生日射病。因此应尽量避免在阳光最强的时候在室外运动,更不可光着上身运动。
4.控制运动强度
夏季人体能量消耗很大,运动时更要控制好强度。一旦出现中暑症状,应立即到阴凉通风处坐下,喝些凉盐开水,呼吸新鲜空气,在头额部或腋下等处进行冷敷。有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时,可服用人丹、十滴水等祛暑药物。如经过处理仍不见好转,医院就诊。
5.及时适量补水
夏季运动出汗多,盐分丧失量大,容易使细胞渗透压降低,导致钠代谢失调,发生抽筋等现象。所以,夏季运动及时补充水分非常重要。补水方法最好是少量多次,运动中每10到15分钟饮水到毫升。但不要喝过甜的饮料,以避免增加胃的负担。运动后也应及时补充水分,但不要一次喝得太多,狂饮会增加心脏的负担。
6.别用冷饮降温
有的人运动后习惯吃冷饮。事实上,在身体温度很高的情况下吃冷饮会伤害肠胃。这是因为运动时大量血液涌向肌肉和体表,而消化系统则处于相对贫血状态,这时进食大量冷饮不仅会降低胃的温度,还会冲淡胃液,使胃的生理机能受损,轻者会引起消化不良、呕吐、腹泻、腹痛等急性胃肠炎,重者还可能为以后患慢性胃炎、胃溃疡等埋下祸根。运动后温稀盐水是最好的饮料。
7.不要立即冲凉
人体充分运动后会大汗淋漓,全身的毛孔都打开了。如果这时突然用冷水浇身,会引起感冒、发烧。且冲凉并不能帮助肌肉放松,反而会使肌肉更加紧张。正确的方法是等身上的汗都干了,再用温水冲澡,水温应高于体温1~2℃。
四、情志养生
预防情绪中暑
大暑时节高温酷热,人们易动“肝火”,经常会出现莫名的心烦意乱、无精打采、食欲不振等问题,也被称为“情绪中暑”。“情绪中暑”对夏日养生和身心健康危害很大,特别是老年体弱者,由于情绪障碍时会造成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和血压升高,甚至还会引发猝死。提醒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一定要避免生气、着急等极端情绪,尽量做到“心静自然凉”。
高密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