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性早搏(ventricularprematurecontraction,VPC),又称为室性期前收缩,是指在心脏的搏动过程中,发生一个或数个提前出现的异位搏动,而这个搏动的起源部位位于心室。
中医药针对室性早搏的药理实验、机理探索和临床研究越来越多,尤其是临床研究的随机对照多中心试验,相关研究结果均表明中医药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和更高的安全性。但中医药的治疗作用和特点仍未能明确阐述和表达,且未获得循证医学诊疗和实践指南的认可与推荐。
随着医学的发展和进步,单纯性早搏次数的简单化定义已经不能作为判断疾病治疗效果和预后的绝对指标,影响室性早搏预后的复杂分层因素决定了疾病治疗决策制定的综合性和系统性。而中医药在其中所能发挥的作用以及对室性早搏目标人群的精准定位,是开展中医药临床研究的核心。
1
中医药辨证治疗VPC研究分析
在中医典籍中虽无室性早搏这一病名的明确记载,但历代医籍中对“惊悸”、“怔忡”多有阐述。本病辨证当首分虚实,实证多为痰火扰心、水气凌心、心血瘀阻,虚证多为心阴不足、心阳不振、气血亏虚。有研究对篇涉及室性早搏中医证候分型的文献进行归纳分析,结果表明中医证候的描述多达70余种,出现频率排名前三的是气阴两虚证、心血瘀阻证、阴虚火旺证,其他的还有气虚血瘀证、痰瘀阻络证、心虚胆怯证、心阳不足证、气滞血瘀证、心血不足证等[1]。
随着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应用范围受限和不良反应高发,中医药辨证论治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药治疗是在辨证的基础上拟定干预方案。已有中医诊疗指南建议,气阴两虚证可用稳心颗粒和生脉胶囊治疗,心阳不振证可用复心宁胶囊,心脉瘀阻证可用血府逐瘀口服液和稳心颗粒,肝气郁结证可用舒肝止痛丸,痰湿阻滞证可用温胆宁心颗粒[2]。其他如气虚血瘀证可选用复脉定胶囊,气滞血瘀证可选用黄杨宁片,心虚胆怯证可选用宁心宝胶囊等。
2
VPC西医治疗原则研究分析
室性早搏治疗方案的制定和治疗终点的选择主要取决于是否合并器质性心脏病,尤其是合并心肌缺血和心功能不全者,必须综合分析和评估风险效益比。
对于不伴有器质性心脏病的室性早搏,即使24小时动态心电图发现频发性或少数多型、成对、成串室性早搏,其预后一般良好,不建议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此类患者的治疗终点是缓解症状,而不是减少早搏次数。
对于伴有器质性心脏病的室性早搏,且其早搏较为复杂,则应根据危险分层情况和级别制定干预方案,选用不同类别抗心律失常药物。
对于高危患者人群,减少复杂室性早搏数目是可以接受的治疗终点指标[3]。
对室性早搏治疗用药的选择除了需考虑疾病预后风险外,还必须评估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促心律失常风险。目前还没有一种化药只有抗心律失常作用而无致心律失常作用,并且其促发的心律失常可以表现为很多临床类型,其不良反应发生率可高达10%-37%。
3
中医药治疗VPC临床研究设计思考与策略
随着循证医学理念的普及和方法学的实践与发展,其越来越多的运用于中医药的临床评价。循证医学与辨证论治都包含同一个“证”字,但两者具有不同的内涵。循证医学的“证”,是指经过科学严谨设计的研究所获得的真实结果,是经得起重复和验证的证据。辨证论治的“证”则是中医诊断疾病,判断疾病所处发展阶段的病理变化,并依此进行组方用药和评价治疗效果的源泉。
中药对室性早搏良好的治疗效果体现了其多靶点、多层次、多通道的作用优势,临床干预应着重体现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特点,其研究的设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对中医证候规范化、标准化的研究。
中医的核心理念之一即是辨证论治,“病证”的相合相参与准确辨别是临床治疗取效的关键。虽然目前中医药治疗室性早搏文献众多,但其中表述的证候分型和诊断标准纷繁复杂,分散凌乱,即使是同一类证型,其名称也因缺乏统一的标准而称谓不一。故应对证候诊断和评价的标准化进行研究,明确证候组成要素并赋予相应分值,为客观评价中医药疗效提供可靠的量表工具。
(2)对适用中药治疗目标人群的研究。
室性早搏临床发病率高,健康人和心脏病患者均可发病,同时其临床症状或有或无,24小时早搏次数也多少不一,差别很大。中药治疗应有自己的适用范围和人群,对于合并器质性心脏病者,应探索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中药的协同治疗价值;对于不合并器质性心脏病但临床不适症状明显,可以症状消失为评价终点,探索单用中药的作用特点。
(3)对近期效果和远期疗效综合评价的研究。
目前部分研究表明了中药治疗对主要症状改善(心悸、胸闷、乏力等)和早搏次数减少具有较好的效果,但缺乏对心血管终点事件的远期随访,以评估中药的远期疗效。而这可能是中药整体治疗效应的优势所在,应开展长时期研究进行评价。
(4)对多种临床研究方法的选用。
不同的研究方法有各自的适用范围和优劣点。理想世界研究(如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虽然通过严格的随机和盲法措施以及苛刻的纳入排除标准具有很高的内在效力,但其外推性受限。真实世界研究(如医院注册登记式研究)则与此相反,其强调的是遵循临床实际诊疗过程,真实的评价药物干预效应及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设计中药临床研究时,应注意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和不同研究方法的序贯使用,从多个角度评价有效性和安全性。
近年来针对室性早搏的中医药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也表明其治疗有很大的优势。
中医药发挥作用的机理可能包括多离子通道调节、改善心肌微循环和心功能、调节自主神经、促进窦房结恢复和改善心脏传导等多个方面。
中药因其配伍和药效物质的复杂性以及临床目标人群的不精准性,影响了作用特点的发挥和临床优势的定位。
通过中西医对室性早搏发病和诊疗原则的认识,将中医与西医、病与证相结合,进而分析中医药临床研究设计的基本思路与策略,为其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以期评价中医药治疗的综合效应,并为临床科学应用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支持。
更多中医药青年智慧,码上见
高尔夫长草区击球的5个小技巧nbsp高尔夫长草区击球的5个小技巧nb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