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发病原因
常见症状
治疗方法
治疗医院
预防知识
护理方法
饮食健康

会ldquo隐身rdquo的心律

大家都知道心脏早搏、心悸、心慌是心律失常的表现,也是心脏发出的危险信号,应当引起重视。那么,出现心律失常的症状时,我们应该怎么处理?日常生活中,又该注意哪些方面来保护心脏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

1

正常人有心悸、早搏等症状吗?

心律失常是心脏生病的信号吗?

心律失常发病是非常常见的,临床上来看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是非常高的。心律失常有生理性的,也有病理性的。

有心律失常不一定就是心脏病,健康的人也可能会出现心律失常。器质性心脏病中,以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风心病合并心律失常最为多见,尤其在发生心力衰竭或急性心肌梗塞时。

2

心律失常有哪些症状?

哪些症状是不需要治疗的,哪些是需要重视和处理的,为什么?

(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

少部分心律失常患者无症状,在查体时才发现心电图改变。大多数患者主观上有心悸、心慌、“心跳沉重”、“心脏要跳出喉咙口”、“心脏停跳”、“心脏乱跳”等感觉。

严重的患者有胸闷、胸痛、憋气、头晕、眼睛发黑、疲乏无力、气急、手足发凉等缺血缺氧症状,甚至还会出现晕厥、神志不清等。

觉得自己有以上症状的患者,医院诊治。

3

心律失常的危险信号,哪些症状是危险信号(有可能猝死)?

心前区剧烈疼痛,胸闷、憋气、伴出汗;

血压下降,出现头晕、晕厥(血液动力学改变)、脑短暂缺血缺氧。

一般来讲,心脏停止排血3秒钟即可发生头晕;停止排血5-10秒钟即可发生晕厥,停止排血超过10秒钟即可出现晕厥伴四肢抽搐,即阿-斯综合征,可见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或完全性房室阻滞。

如最近有一位40岁的患者,劳动时突感心悸胸闷,伴大汗,随即晕倒,送至我院急诊,心电图检查心率30次/分钟,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右冠状动脉完全闭塞,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手术后才转危为安。

4

心律失常的诱因有哪些?

(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

不良的生活习惯是引起心律失常的主要原因。疲劳、喝浓茶或冷饮、烟酒剌激、情绪激动、工作压力大、劳累、熬夜等都可引发心律失常。感冒、扁桃体炎等感染性疾病也会引起心律失常。

例如王某,36岁,从20岁开始嗜酒,觉得自己年轻,身体没问题,有一天突然感到胸闷气急,到医院一查才发现心脏扩大,有严重的心律失常。

5

哪些人群易出现心律失常?

工作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下的人群;

缺乏活动的人群;

经常处于精神紧张状态的人群;

具有心血管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肥胖症、糖尿病的人群;

所有心脏疾病的人群,如冠心病、心肌梗塞、高血压、心肌炎,家族性猝死史。

因此,以上几类人群应特别重视心律失常的发生。

6

出现心律失常症状后,该如何应对?

(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

怎样治疗心律失常?是很多心律失常患者都很关心的问题。要知道,并不是所有的心律失常都必须治疗,许多没有明显症状,不会危及生命的良性心律失常(如偶发房早、室早、右束支传导阻滞等),可以只观察,而不必着急治疗。

但有明显症状,会危及生命的恶性心律失常,理所当然地不能掉以轻心。治疗方法主要分为三种,分别是药物治疗、消融治疗、人工心脏起搏治疗及体内除颤器治疗。

7

心血管病人应如何预防心律失常?

现心律失常后,要按医嘱进行治疗,且不可随意选药,或者病情稍有好转就自行停药,应向医生咨询后再做决定。

运动要适量。绝不是运动量越大对身体越好,要本着“量力而动”原则,不可勉强运动或活动过量。一般以太极拳、慢跑、步行等为主,每周3-4次,每次30分钟。

避免情绪激动、太过兴奋或悲伤;应劳逸结合、生活规律,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保持乐观、稳定的情绪等。

避免情绪激动、太过兴奋或悲伤;应劳逸结合、生活规律,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保持乐观、稳定的情绪等。

饮食宜低盐、低脂、清淡、易消化、高纤维素饮食,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保持大便通畅;忌饱餐,宜少食多餐,每顿七八分饱,每日可增至五餐;忌刺激性饮料,如浓茶、咖啡等;嗜烟酒等也可诱发心律失常。

8

普通人应如何预防心律失常及心血管疾病?

(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

以前大多数人认为心脏疾病是老年病,年轻人身体好心脏不会出大问题。但是,随着年轻心脏病患者人群的愈发壮大,现在的年轻人必须改变认知,从现在开始关心自己的心脏健康。

不要忽视定期体检

很多心律失常患者没有心慌、胸闷等典型症状,体检时才发现心律失常的而暂时没有症状的心律失常对身体一样有害,会伤害心脏或引发脑卒中,严重疲劳状态下可能突然发生严重的心律失常,甚至猝死。

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必须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全方位呵护自己的心脏,保持心脏的年轻和健康,从日常生活出发。

多吃水果和蔬菜,减少脂肪摄入量,增加低脂饮食;

适时减压,控制情绪;

戒烟戒酒;

每天坚持适量运动,可以进行快走、慢跑、骑车等有氧运动。

温馨提示

感谢您阅读本篇内容,如有其它相关问题,可以在

转载请注明:http://www.dvrsw.com/cjzz/127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