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大人还是保孩子?
国产电视剧中最常用的段子,“保大人还是保孩子?”请记住,这种场景在现实生活中基本不会发生。
保大人是人之常情,医院助产的基本准则。因为如果不这样做,不仅在生命伦理上是说不通的,对勉强保全出世的婴儿也不好。
除非在产妇送院时已严重昏迷或因车祸等导致没有抢救价值,否则院方都会选择保大人。母体本身的系统也是首先保全自身供给的。
《问保大人还是保孩子是无知》健康时报特约记者禤影妍:其实,保大人还是保孩子这个问题不管是法律上还是伦理上都站不住脚。首先,并未出生的胎儿在法律上不是“自然人”,作为自然人的母亲的安全当然要优先于胎儿;其次,生命健康权不能由他人代为行使,只有在抢救产妇时需要手术等可能对产妇产生损害的操作,才需要家属签署同意书——家属的这种权利也只有在产妇意识不清醒、无法作出选择时才能行使。让家属对至亲作出两难选择是糟糕的“人性考验”,不但让家属煎熬,而且将为其日后的家庭矛盾埋下隐患,并且采取弃大人措施勉强保全出世的婴儿本身也会面临重重的健康风险。因此,产妇的生命一般不由他人来决定,医院也从来没有把这样艰难的选择抛给过产妇家属,除非产妇在医学上已没有抢救价值,或者产妇本人此前向医生表示过优先抢救孩子。(节选自《健康时报》总第期)
产妇分娩难产,在母子难以双保时至今还延续让家属来选择“保大人还是保孩子”的想法,是对女性权益的践踏。
媒体特约评论员彭晓芸对湘潭产妇死亡事件的评论引发网友热捧
直系亲属之间可以相互输血?“直系亲属不能相互输血”是一个很简单的基本常识。但是几乎所有的影视剧中输血都是第一时间找亲属。
直系亲属之间输血,容易引发移植物抗宿主疾病,而这种病的死亡率高达90%以上。
一般来说供血者体内的淋巴细胞会在受血者体内迁移,进而攻击受血者的免疫系统,受血者的免疫系统会将这种淋巴细胞识别成“异体”加以排斥,但是直系亲属间有部分相似的遗传基因,所以在受血者免疫系统低下的情况下极难识别供血者的淋巴细胞,便会导致供血者的淋巴细胞在受血者体内增殖。
这种极其严重的输血并发症,被称为TA-GVHD(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主要发生在输血后4-30天,通常发病率为1%,但在直系亲属间会提高到10-20倍,这也是为什么建议尽量避免在直系亲属间相互输血。目前该病并没有有效的解决方法,致死率很高。
吞服安眠药自杀
影视剧中吞服大量安眠药自杀,看起来貌似操作简单无痛苦,死状大方又安详。真实生活中,很多人也以此模仿自杀!
而真相是,吞服安眠药是最痛苦且最没有尊严的自杀形式,因为在吞食安眠药之后的48小时内,人不仅不可能睡着,还会出现胃痉挛、腹痛、口吐白沫等症状,总结起来就是五脏六腑犹如翻江倒海。
而且目前常用的安眠药也太不容易使人致死,也许一口气吞下几百片安眠药,非但死不了,还要遭受一番痛苦。
心脏病发作立即倒地?
影视剧中,心脏病突发常常是突然手捂胸部倒地,表情异常痛苦。其实,现实生活中心脏病发作的症状通常比较缓和,并不像电影中表现得那么剧烈。
心脏病发作后1小时内进行救治最有效,但是,人们通常在心脏病发作后1个半小时才叫救护车,因为之前他们一直在等待疼痛自然消失。电影情节可能会误导观众,以致观众忽略心脏病发作症状,影响救治。
心脏骤停却做电除颤
心电图呈一条直线,医生立即开始“电击抢救”,这样的镜头在影视剧中常常可见,更夸张的情节是患者被电一下后身体还蹦得老高。
事实上心脏骤停应该施以按压而不是给予电除颤。除颤一般在病人出现室颤(心电图出现室颤图形)的情况下进行。无心室颤动而给予电除颤,对病变心脏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进一步加重了心肌的损害。观众潜移默化地被错误引导,以为心脏“凡不舒服,就要做除颤”,反而错过了按压抢救的机会。
类似的错误有时会给医生“增加麻烦”。北京急救中心医生刘扬举例说,比如影视剧常常喜欢展现心脏骤停患者在医生长达数小时的抢救之后心脏复跳的奇迹,观众看多了,往往信以为真、习以为常,一旦亲友出现同样场景,就会对医生放弃抢救难以理解甚至做出过激行为。
编后无论非专业影视剧中的涉医疗情景,还是医疗专业影视剧,荧屏上充斥的错误镜头可谓数不胜数。建议大家,观剧千万别认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