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率减慢时发生的束支阻滞,称为4相束支阻滞(4phenomenonbundiebranchblock)或慢心率依赖型束支阻滞。是由心率减慢时,束支产生4相自动除极化,激动受阻于动作电位4相。心电图特征心率减慢以后出现的束支阻滞,部分原因与4相束支阻滞有关(图1、图2、图3)。4相束支阻滞见于:(1)明显的窦性心动过缓及不齐时,在长心室周期的搏动出现畸形,或心率减慢时,心室波群连续畸形。(2)窦房阻滞或窦性停搏造成的长心室间歇后出现4相束支阻滞。(3)高度房室阻滞引起长间歇后的室上性心搏呈束支阻滞。(4)被阻滞的房性早搏造成的长间歇后的窦性搏动出现束支阻滞。(5)窦性心律时,出现束支阻滞,而提前的室上性早搏形态正常。心房颤动动时,室律绝对不规整,长间期未的那次搏动畸形,可能系4相心室内传导阻滞,但必须除外室性逸搏。图14相右束支传导阻滞女性,63岁。图A窦性心动过缓,心率51bpm,右束支传导阻滞;图B窦性心率65bpm,右束支传导阻滞消失图2二度I型房室传导阻滞合并4相左束支传导阻滞男性,46岁。窦性心律,二度I型房室传导阻滞,房室传导比例3:2,心动周期长时,出现4相左束支传导阻滞图3心动周期长时出现4相左束支传导阻滞男性,78岁。冠心病,三度病变,左心功能不全。窦性心动过缓,心率56bpm,P-R间期0.26s,一度房室传导阻滞,QRS时限0.11s,不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V5、V6导联ST下降0.2-0.4mV,长间歇后第1个QRS时限0.16s,转变为完全性左束支阻滞产生机制心率减慢以后,束支于舒张期产生缓慢除极化,膜电位负值减少,下一次激动到来时,受阻于动作电位4相,形成4相束支阻滞(图—14)。束支阈电位水平上移(负值减少)也是形成4相束支阻滞的重要因素之一,并可解释舒张期自动除极化应该达到阈电位而无逸搏或心律出现。图44相右束支传导阻滞示意图图中(B)为一次伴有右束支传导阻滞的心室除极,C′为该次激动动作电位的起始膜电位,其负值明显比正常时(A)的C点低,因而使(B)激动的除极速度及幅度降低,传导速度下降,继而使联律间期较长的QRS波,发生4相右束支阻滞。4相传导阻滞并不多见,据报告的病例多伴器质性心脏病。4相传导阻滞的产生需要下列一个或多个条件:(1)存在缓慢的舒张期自动除极化;(2)兴奋性减弱,即阈电位移向0电位,因而在明显心动过缓时,有足够的时间使束支纤维的膜电位降低,此时到达的激动传导受阻;(3)膜反应性降低,致使明显的传导障碍产生在-75mV左右时,而不是在-65mV时,这样在到达阈电位之前,便产生4相束支阻滞。鉴别诊断4相束支阻滞与室性逸搏及其形成的室性融合波的鉴别(表1)。表14相束支阻滞与室性逸搏形成的室性融合波的鉴别临床意义4相传导s束支阻滞可能是病理现象,传导组织出现病损时,可产生4相束支阻滞。4相束支阻滞也可见于无明显器质性心肌病的受检者。
来源:心血管网
河南白癜风医院治疗白癜风权威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