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
11月11日
第2章循环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
第四节心律失常病人的护理
1.下列不是窦性心动过速诱因的是
A.剧烈运动或情绪激动
B.缺氧
C.失血性贫血
D.高血钾
E.甲状腺功能亢进
2.属于临床上最常见心律失常的是
A.期前收缩
B.窦性停搏
C.二度房室传导阻滞
D.室上性心动过速
E.室性心动过速
3.某心力衰竭病人使用洋地黄类药物,频发室性期前收缩,每隔1个正常搏动后出现1次过早搏动,应采取的措施是
A.不宜使用β受体阻滞药
B.减少洋地黄的用量
C.停用洋地黄
D.洋地黄维持原量
E.停用洋地黄并处理洋地黄中毒反应
4.随时有猝死危险的心律失常足
A.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B.心房颤动
C.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D.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
E.频发室性期前收缩
5.室性心动过速首选的治疗药物是
A.洋地黄
B.硝酸甘油
C.普萘洛尔
D.酚妥拉明
E.利多卡因
6.护士对心房颤动病人要注意主要观察的是
A.P波的形态
B.代偿间歇的变化
C.脉搏的改变
D.病人的主诉
E.心室率的改变
7.电复律治疗后的患者,护士给予的护理措施中应除外
A.绝对卧床休息24小时
B.测量心率、血压2次/天
C.注意面色、神志的变化
D.注意肢体活动情况
E.按医嘱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并观察药物的副作用
8.下列心律失常中属于最危急的心律失常的是
A.室性心动过速
B.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C.心房颤动
D.心室颤动
E.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9.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心电图的表现不包括
A.P波与QRS波无关
B.R频率P频率
C.P-P间期相等
D.QRS波群形态取决于阻滞部位
E.心室率可在40次/分以下
10.某患者心电图检查结果:常规心电图平均P-P间隔为l5小格,护士为其计算心率为
A.60次/分
B.75次1分
C.85次/分
D.90次/分
E.次/分
11.患者,男性,54岁,劳累后感心悸。查脉搏,每隔两个正常搏动后出现1次过早的搏动。判断此脉律为
A.二联律
B.三联律
C.频发期前收缩
D.成对期前收缩
E.脉搏短绌
12.患者,女性,63岁,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发病第2天突然出现短暂意识丧失、抽搐。考虑患者最可能出现的心律失常是
A.心房颤动
B.房性期前收缩
C.房室传导阻滞
D.室性期前收缩
E.窦性心动过缓
13.患者,男性,32岁,体检发现心律失常,心电图为偶发室性期前收缩,X线胸透及超声心动图均正常。宜给予该患者的处理是
A.口服抗心律失常药物
B.不宜劳累
C.服糖皮质激素
D.卧床休息,用血管扩张药
E.不需常规抗心律失常治疗
14.患者,女性,67岁,诊断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入院5天后患者于卧床时突然出现晕厥、四肢抽搐、心率次/分,约十几秒后心率恢复到80次/分,抽搐停止,逐渐转醒。此种情况属于
A.梅尼埃病
B.癫痫小发作
C.阿-斯综合征
D.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E.癫痫大发作
15.患者,女性,43岁,突发心悸。查体:心律规则,心率次/分,未闻及杂音,压迫颈动脉窦后心率突然降到72次/分。由此判断此患者可能发生了
A.神经官能症
B.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C.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D.频发房性期前收缩
E.频发室性期前收缩
16.患者,女性,62岁。心前区剧烈疼痛2小时入院。患者恶心、呕吐、烦躁,大汗淋漓,经休息和含服硝酸甘油后疼痛未见缓解。患者病情尚不稳定,提示可能发生室颤的心律失常是
A.窦性心动过速
B.窦性心动过缓
C.室上性心动过速
D.偶发房性期前收缩
E.室性心动过速
17.患者,男性,68岁。心电图:P波消失,QRS波形态正常,R-R间期完全不规则,心室率极不规则,次/分。其心律失常的类型为
A.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B.心房扑动
C.窦性心动过速
D.心房颤动
E.心室颤动
18.患者,女性,54岁,心悸2小时来院急诊。查体:心率次/分,脉率次/分,心脏听诊心音强弱及快慢不等。考虑是
A.窦性心动过速
B.频发房性期前收缩
C.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D.阵发性快速房颤
E.频发室性期前收缩
19.患者,女性,42岁,突感心悸、胸闷、气促,听诊心率次/分,律齐,血压正常,若心电示波荧光屏上出现完全不规则的大波浪状曲线,且QRS波与T波消失。护士根据患者的情况采取的处理应除外
A.密切观察心电监护的变化
B.备好抢救物品和药品
C.立即做胸外按压和口对口人工呼吸
D.可施行非同步电除颤复律
E.立即通知医生进行抢救
20.患者,男性,56岁,4小时前出现持续心前区疼痛,不能缓解,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收入监护室。监护中患者出现心室颤动,护士应采取的首要措施是
A.静脉注射利多卡因
B.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
C.高流量吸氧
D.非同步电除颤
E.同步电除颤
21.患者,女性,65岁,突发头痛、心慌、胸闷,脉搏47次/分,可能的情况是
A.心功能不全
B.肺源性心脏病
C.洋地黄中毒
D.房室传导阻滞
E.周围循环衰竭
22.患者,男性,68岁,急性心肌梗死。心电监护仪显示患者心电呈完全不规则的波浪形曲线,无QRS波与T波。护士采取的护理措施应除外
A.立即报告医师
B.立即静脉推注利多卡因
C.给予非同步电复律
D.立即备好抢救设备和药品
E.患者发生猝死,无抢救意义
23.患者,女性,50岁。因胸闷、胸痛持续发作6小时急诊入院,入院诊断: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医嘱行心电图检查。护士协助进行心电图检查时,单极胸导联Vl电极应放在
A.胸骨右缘第4肋间
B.胸骨左缘第4肋间
C.左腋中线第5肋间
D.左腋前线第5肋间
E.左锁骨中线与第4肋间相交处
(24~28题共用题干)
患者,男性,72岁,心前区压榨性疼痛2小时急诊入院。入院后出现呼吸困难、心悸。护士查体血压下降,心率次/分,心电图示QRS波群宽大畸形,QRS时限0.12秒,R-R间期不绝对相等,刺激迷走神经时心率无变化。
24.该护士首先考虑患者出现的心律失常是
A.室上性心动过速
B.室性心动过速
C.心房颤动
D.窦性心动过速
E.心室颤动
25.护士应首先备好的急救设备是
A.呼吸机
B.准备安装心脏起搏器
C.体外反搏器
D.除颤器
E.心电图机
26.护士如果为患者行心脏电复律,则电极板的位置是
A.胸骨左缘2、3肋间和心尖部
B.胸骨右缘2、3肋间和心尖部
C.胸骨右缘4、5肋间和心尖部
D.胸骨两侧2、3肋间
E.剑突下和心尖部
27.应首选的药物治疗是
A.苯妥英钠
B.毛花苷C
C.利多卡因
D.多巴胺
E.胺碘酮
28.护士在用药过程中,应注意观察患者
A.房室传导阻滞、眩晕、色视
B.头晕、黄视、胸闷
C.心动过缓、低血压、房室传导阻滞
D.兴奋、嗜睡、眩晕、抽搐
E.心脏毒性、耳鸣失听、血小板减少、皮疹
答案与解析1.D。高血钾可引起致命性心律失常致心搏骤停。
2.A。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是期前收缩,期前收缩中又以室性期前收缩多见。
3.E。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呈二联律,是洋地黄中毒的表现,应停用洋地黄并处理洋地黄中毒反应。
4.A。5.E。
6.E。心房颤动病人主要应观察心室率的改变,只有心室率过快时才会影响血流动力学。
7.B。电复律后要严密观察心律、心率、呼吸、血压,每半小时测量并记录1次直至平稳,并注意面色、神志、肢体活动情况。
8.D。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时,心室内心肌纤维发生快而微弱的、不协调的乱颤,心室完全丧失射血能力,是最严重的心律失常,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相当于心室停搏。
9.B。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心电图表现为:心房和心室独立活动,P波与QRS波群完全脱离关系,P-P距离和R-R距离各自相等,心室率慢于心房率。
10.E。测量5个或5个以上P-P或R-R间期,计算其平均值,60除以该周期即为每分钟的心率,即60÷(15×0.04)=次/分(心电图横坐标每个小格的时长为0.04秒)。
11.B。
12.D。心肌梗死最常见的室性心律失常有: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心室扑动、心室颤动等。
13.E。14.C。
15.B。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特点:突发、突止,持续数秒至数小时或数天不等。发作时有心悸、胸闷、乏力、头痛等;连续3次或以上快而规则的房性或交界区性期前收缩(QRS波群形态正常),频率~次/分,P波不易分辨。
16.E。该患者为典型的急性心肌梗死,出现室性心动过速时,应高度警惕心室颤动的发生。心室颤动常是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尤其是24小时以内)最主要的致死原因。
17.D。心房颤动窦性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形态及规律不一的基线波动(f波),频率~次/分,QRS波群形态正常,R-R间期完全不规则,心室率极不规则,通常在~次/分。
18.D。阵发性快速房颤的典型特点:快速心室率,心率快于脉率,听诊心律绝对不整,心音强弱不定。
19.C。胸外按压和口对口人工呼吸一般为心搏、呼吸骤停时的抢救。
20.D。心室颤动时首选非同步电除颤。
21.D。患者,突发头痛、心慌、胸闷,脉搏47次/分,可能为房室传导阻滞。
22.E。心室颤动心电图特征:QRS波群和T波消失,呈完全无规则的波浪状曲线,故患者为心室颤动,ABCD均是发生心室颤动的抢救措施,而并非无抢救意义。
23.A。
24.B。心率次/分;QRS时限0.12秒;R-R间期不相等;刺激迷走神经时心率无变化,为室性心动过速的特征,故应考虑室性心动过速。
25.D。心率次/分,心电图提示QRS时限0.12秒,R-R间期不绝对相等,刺激迷走神经时心率无变化,应考虑为室性心动过速,抢救设备中应首先准备除颤器。
26.B。心脏电复律时电极板分别置于胸骨右缘2、3肋间和心尖部,并紧贴皮肤。
27.C。室性心动过速应首选利多卡因治疗。
28.D。室性心动过速应首选利多卡因治疗。利多卡因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反应,如嗜睡、眩晕、兴奋等。
阿虎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