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发病原因
常见症状
治疗方法
治疗医院
预防知识
护理方法
饮食健康

关于狂犬病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

小孩子被狗、猫等动物咬伤或抓伤后、接触了狂犬病患后会不会得狂犬病,需不需要打狂犬疫苗,应该怎么样及时处理和预防?相信很多儿科医生都曾经被问到过这些问题。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下狂犬病这个传染病。

什么是狂犬病?

狂犬病又称恐水症,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一种侵犯中枢神经系统为主的急性人兽共患传染病。狂犬病毒通常由病兽通过唾液以咬伤方式传给人。临床表现为特有的恐水、怕风、恐惧不安、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等。

只有被狗咬伤才患狂犬病吗?

不是的。

1.传染源

带狂犬病毒的动物是本病的传染源,我国狂犬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犬,其次为猫、猪、牛、马等家畜。

2.传播途径

(1)咬伤:是最主要的传播方式;

(2)经破损的皮肤、黏膜侵入:带病毒犬的唾液,经各种伤口和抓伤、舔伤的皮肤和黏膜入侵;

(3)在宰杀病犬、剥皮、切割等过程中被感染,占少数;

(4)蝙蝠群居洞穴中的含病毒气溶胶经呼吸道传播;

(5)器官移植。

3.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兽医与动物饲养员尤其易感。人被病犬咬伤后发病率为15%~20%。

发病机制与病理变化

1.发病机制

狂犬病毒入侵人体后,对神经组织有强大的亲和力,致病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包括:(1)组织内病毒小量增殖期;(2)侵入中枢神经期;(3)向各器官扩散期。

2.病理变化

主要为急性弥漫性脑脊髓炎。镜下具有特征性的病变是嗜酸性包涵体,称内基小体(negribody),为狂犬病毒的集落,最常见于海马以及小脑浦肯野细胞中。该小体位于细胞质内,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3~10μm,染色后呈樱桃红色,具有诊断意义。但约20%的病人缺乏内基小体,故没有内基小体也不能排除诊断。

有何临床表现?

潜伏期长短不一,大多在3个月内发病。潜伏期长者可长达10年以上。临床分为狂躁型和麻痹型两种,以狂躁型多见。

1.狂躁型

典型临床经过分为以下3期。

2.麻痹型

我国少见,常见于吸血蝙蝠咬伤所致狂犬病。以脊髓或延髓受损为主。该型患者无兴奋期和典型的恐水表现,常见高热、头痛、呕吐、腱反射消失、肢体软弱无力,共济失调和大、小便失禁,呈横断性脊髓炎或上行性麻痹等症状,最终因全身弛缓性瘫痪死亡。

实验室检查

1.常规与生化检查

(1)血常规:外周血白细胞总数轻至中度增高,可达(20~30)×/L,中性粒细胞一般占80%以上。

(2)尿常规:可见轻度蛋白尿,偶有透明管型。

(3)脑脊液:多无明显改变。少数病人CSF呈病毒性脑炎改变,压力稍增高,细胞数轻度增高,一般不超过×/L,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轻度增高,糖及氯化物正常。

2.病原学检查

(1)抗原检查:可取患者的脑脊液或唾液直接涂片、角膜印片或咬伤部位皮肤组织或脑组织通过免疫荧光法检测抗原,阳性率可达98%。

(2)病毒分离:取患者的唾液、脑脊液、皮肤或脑组织进行细胞培养或用乳小白鼠接种法分离病毒。

(3)内基小体检查:动物或死者的脑组织作切片染色,镜检找Negri小体,阳性率为70%~80%.

(4)病毒核酸测定:取新鲜唾液和皮肤活检组织行RT-PCR法测定狂犬病毒RNA。

3.抗体检查

国内多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中和抗体,用于评价疫苗的免疫效力、证实诊断或流行病学调查。

诊断与鉴别诊断

1.临床诊断:符合下列任一项即可诊断。

(1)典型的狂躁型狂犬病临床表现;

(2)明确的动物致伤史+典型的麻痹型狂犬病临床表现。

2.确诊:有赖于检查病毒抗原、病毒核酸及尸检脑组织内基小体或病毒分离等。

3.鉴别诊断:需与破伤风、病毒性脑膜脑炎、脊髓灰质炎等鉴别。

治疗与预后

狂犬病发病以后,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主要采取对症支持治疗。

1.一般治疗:单间严格隔离患者,防止唾液污染,尽量保持患者安静,减少光、风、声等刺激。

2.对症治疗:包括加强监护、镇静、解除痉挛、给氧,必要时气管切开,纠正酸中毒,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纠正心律失常,稳定血压,出现脑水肿时给予脱水剂等。

3.抗病毒治疗:尚需进一步研究有效的抗病毒治疗药物。

预后:狂犬病是所有传染病中最凶险的病毒性疾病,一旦发病,进展迅速,没有治愈的可能,病死率达%。

预防很重要

1.管理传染源

以犬的管理为主。采取捕杀野犬、流浪犬,管理和免疫家犬(大面积给家犬注射兽用狂犬病毒疫苗)。病死动物应予焚毁或深埋处理。

2.保护易感人群

(1)暴露前预防:主要用于接触狂犬病毒的高危人群,如兽医、动物饲养员、有关管理人员等。

①基础免疫:0天、7天、28天分别接种1剂量纯化的狂犬疫苗,共接种3剂;

②加强免疫:基础免疫1年后,加强1剂量纯化狂犬疫苗,以后每5年加强一剂。

WHO推荐,对高危暴露者建议定期检测狂犬病抗体,当抗体滴度>0.5IU/mL时,才能对人体起保护作用。当抗体滴度<0.5IU/mL时,应加强免疫。

(2)暴露后处理及预防:

①伤口处理:早期、正确的伤口处理极为重要,伤口处置得当可使发病危险减少,是暴露预防的重要环节。对伤口的处理应尽可能在暴露后立即进行,若无法立即处理,也应在3小时内进行。方法:

用20%肥皂水或0.1%新洁尔灭彻底冲洗伤口至少半小时,力求去除狗涎、挤出污血;

彻底冲洗后用2%碘酒或75%酒精涂擦伤口;

伤口原则上不予缝合或包扎,以便排血引流;

如有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或免疫血清,则应在伤口底部和周围行局部浸润注射。此外,尚需注意预防破伤风及细菌感染。

②疫苗接种:

采用WHO推荐的5针方案,即于0、3、7、14、28天各肌内注射1针;如严重咬伤可全程注射10针,于当天至第6天每天一针,随后于10、14、30、90天各注射一针。

部分Vero细胞疫苗可应用「2-1-1」免疫程序:第0天接种2剂(左右上臂三角肌各接种1剂),第7天和第21天各接种1剂,共接种4剂。

③被动免疫:对于严重咬伤者(头面部、颈部、多处或深部受伤),可在使用狂犬疫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免疫血清。

3.免疫后再暴露的预防

WHO推荐,已经接受过暴露前全程免疫或暴露后5针者,再暴露时仍应立即清洗伤口,然后立即加强2针(0、3天)细胞培养的狂犬纯化疫苗,不需要使用免疫球蛋白。对于严重感染或怀疑以往疫苗的有效性时,应进行血清抗体检测,若未达到要求应进行全程的暴露后预防接种。

4.加强宣传教育

编辑

刘芳

投稿与合作:liufang

dxy.cn

爱我你就……

置顶我:)

如下图哦

参考文献

1.李兰娟,任红,等,传染病学(第8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

2.谢元林,常伟宏,喻友军,等,实用人畜共患传染病学[M].科学文献技术出版社,7,-

3.乔淑敏,朱前春,解西伦,等,狂犬病发病原因分析及其预防控制策略[J].中国热带医学,4,4(6):

4.唐勤,宋晓玲,何琦,等,71例狂犬病发病原因分析及综合防控措施探讨[J].医学动物控制,7,23(7):-

5.狂犬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版)

内容转载自







































白癜风治疗
寻常型白癜风能治愈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dvrsw.com/zlff/477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