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恶性心律失常的二级预防?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是指有血流动力学后果的持续性室速和室颤,甚至可引发死亡。恶性心律失常患者有明确的器质性心脏病。那么,什么是恶性心律失常的二级预防措施呢?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二级预防,主要是针对发生于无急性冠心病事件时的室颤,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室速的存活患者。
大量临床试验显示,恶性心律失常的二级预防措施应首选ICD,采用药物治疗主要是在以下几种情况下:
(1)因经济困难不能接受ICD治疗的患者。
(2)已接受ICD治疗,为了减少无脉性室性心律失常或持续性无脉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作、减少电击,延长ICD的使用寿命。
(3)减缓无脉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频率,使抗心动过速起搏的终止方式可以实施。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二级预防药物主要为胺碘酮和索他洛尔。胺碘酮可凭经验用药,无须创伤性电药理试验或Holter监测,其用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维持量约为每日~mg,较房颤的二级预防维持量大。维持量过小,只能减慢无脉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频率,不能预防无脉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复发。静脉应用胺碘酮与口服的治疗效果不完全相同,一些静脉用药无效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口服仍可能有效。口服剂量每日~mg,大约在用药后5~7日开始起作用,在此期间如出现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复发,可采用直流电复律、除颤。
胺碘酮是促心律失常作用最小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也是对心功能不全患者相对最安全的药物。但仍需要重视它对肺、甲状腺等脏器的不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