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以其高发病率及高病死率成为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主要原因。本病在欧美最常见,美国每年约有万人发生心肌梗死。中国近年来呈明显上升趋势,每年新发至少50万,现患至少万。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随着医学的发展和介入治疗的兴起,使其死亡率明显下降,但在住院病死率仍然高达11.9%。
在我们身边,总能听说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去世的亲朋好友,媒体杂志,不时也有报道公众人物因为急性心肌梗死导致失去生命。危险就在身边,我们要认清这个可怕疾病的真面目。
心肌梗死最常见的症状是急性发作的、严重的胸痛,但也有一定比例的临床未识别的心梗。约25%的心肌梗死没有症状,只是在急性事件后,通过心电图的Q波的特点或超声心动心室壁运动异常而发现。这些病人中有一半人经回忆是有症状的。不论最初的表现如何,未识别的心梗病人与识别的心梗病人预后是相似的。
首次发生心肌梗死,急性期的病死率男性是16%,女性是28%。心肌梗死急性期存活的病人以后的死亡率是正常人的五倍。
首次发生心肌梗死出院后,10%的病人1年内死于心脏病或再次心梗。接受血管再通术的病人预后明显改善,院内死亡率下降约为5%,出院后1年内死亡率小于3%。
首发心梗存活的病人,在随后的10年内每年有2%的人发生心衰,一旦出现心衰的症状和体征,预后很差,5年的存活率小于50%。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临床上多有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休息及硝酸酯类药物不能完全缓解,伴有血清心肌酶活性增高及进行性心电图变化,可并发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常可危及生命。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常会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基础发作,因为一些特殊原因使得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出现破裂,破裂的斑块表面会聚集出现血小板,出现血块。患者还会因为阻塞冠状动脉管腔,引发心肌缺血坏死;心肌耗氧量也会增加,冠状动脉痉挛都会引发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这么严重,随时威胁到患者的生命,那么具体什么原因会导致急性心肌梗死,生活中我们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尤其是已经有冠心病基础的患者。
1.过劳
过重的体力劳动,尤其是负重登楼,过度体育活动,连续紧张劳累等,都可使心脏负担加重,心肌需氧量突然增加,而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已发生硬化、狭窄,不能充分扩张而造成心肌缺血。剧烈体力负荷也可诱发斑块破裂,导致急性心肌梗死。
2.情绪激动与寒冷刺激
由于激动、紧张、愤怒等激烈的情绪变化诱发。突然的寒冷刺激可能诱发急性心肌梗死。因此,冠心病患者要十分注意防寒保暖,冬春寒冷季节是急性心肌梗死发病较高的原因之一。
3.暴饮暴食
不少心肌梗死病例发生于暴饮暴食之后。进食大量含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后,血脂浓度突然升高,导致血黏稠度增加,血小板聚集性增高。在冠状动脉狭窄的基础上形成血栓,引起急性心肌梗死。
4.便秘
便秘在老年人当中十分常见。临床上,因便秘时用力屏气而导致心肌梗死的老年人并不少见。必须引起老年人足够的重视,要保持大便通畅。
5.吸烟与大量饮酒
吸烟和大量饮酒可通过诱发冠状动脉痉挛及心肌耗氧量增加而诱发急性心肌梗死。
综合上所述,我们都了解了一些能导致急性心肌梗死的原因,为了我们的健康,请大家珍爱我们的生命,从琐事做起,爱生活,爱健康,远离疾病困扰。
急性心肌梗死的症状:
约半数以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起病前1~2天或1~2周有前驱症状,最常见的是原有的心绞痛加重,发作时间延长,或对硝酸甘油效果变差;或继往无心绞痛者,突然出现长时间心绞痛。
典型的心肌梗死症状为突然发作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或心前区压榨性疼痛,休息和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常伴有烦躁不安、出汗、恐惧或濒死感。
心律失常见于75%~95%患者,发生在起病的1~2周内,以24小时内多见,前壁心肌梗死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下壁心肌梗死易发生心率减慢、房室传导阻滞。
其他有可能出现的症状:少数患者无疼痛;一开始即表现为休克或急性心力衰竭。部分患者疼痛位于上腹部:可能误诊为胃穿孔、急性胰腺炎等急腹症;少数患者表现颈部、下颌、咽部及牙齿疼痛,易误诊。神志障碍:可见于高龄患者。全身症状:难以形容的不适、发热。胃肠道症状:表现恶心、呕吐、腹胀等,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更常见。心力衰竭:主要是急性左心衰竭,在起病的最初几小时内易发生,也可在发病数日后发生,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发绀、烦躁等症状。
如何诊断急性心肌梗死?
1.典型临床表现,如持续较长时间(常大于30分钟)的胸痛或不适。
2.特征性的心电图改变,如ST段呈弓背向上型抬高、出现宽而深的Q波和T波倒置。
3.实验室检查,如心肌酶及肌钙蛋白升高。
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
治疗原则是保护和维持心脏功能,挽救濒死的心肌,防止梗死面积的扩大,缩小心肌缺血范围,及时处理严重心律失常、防止猝死,使病人不但能渡过急性期,而且康复后还能保存有尽可能多的心肌,维持较有效的生活。
1.前驱症状的治疗:前驱症状的出现可能为濒临心肌梗死的表现。此时宜建议病人住院,及时而积极地按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措施处理,可减少这些病人发生心肌梗死的机会。
2.入院前的处理: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约2/3的死亡发生在院外,而且通常死于心室颤动。对病情严重的患者,发病后宜就地进行抢救,待患者情况稳定医院继续治疗。
3.监护和一般治疗:
(1)加强监护:本病早期易发生心律失常,且心率、血压也不稳定,应尽早开始行心电和血压监测,监护的意义是不放过任何有意义的变化,但注意要保证病人安静和休息。一般心电、血压监测时间为3~5天,有严重心律失常、心衰和休克者则可根据病情监测时间相应延长。
(2)活动和饮食:患者应在冠心病监护室里卧床休息,保持环境安静,减少探视,防止不良刺激。第1周完全卧床休息,加强护理。病人进食不宜过饱,应少食多餐。保持大便通畅,第2周可在床上坐起,逐渐离床,在床旁站立和在室内缓步走动。住院一般为2~4周,如病重或有并发症,应适当延长卧床及住院时间。
(3)吸氧:在早期,即使无合并症往往也有不同程度的低氧血症。当合并心功能不全和休克时,低氧血症会更严重。因此,在最初2~3天内,通常间断或持续地通过鼻管或面罩吸氧,氧流量为3~5L/min。
(4)镇痛和消除精神紧张:剧烈疼痛可使病人烦躁不安,使交感神经过度活动,引起循环高动力状态,心动过速、血压升高等使心肌耗氧量进一步增加,应尽快采用镇痛药。
4、针对病因的血管再通治疗,包括药物溶栓,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目的都在于及时开通血管,挽救濒死的心肌,防止梗死面积的扩大,缩小心肌缺血范围。我们在后面专文讲解血管再通治疗。
心梗病人出院后怎么办?
坚持合理适当的体育锻炼是康复治疗的主要措施。促进体力恢复,增加心脏侧支循环,改善心肌功能,减少复发及危险因素,是康复治疗的目的。
日常应做到:1.选择适宜运动方式和方法。2.掌握好运动量是关键。3.循序渐进增加运动量。需要强调,运动康复必须个体化,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并应有家属陪伴进行。
饮食宜低盐清淡饮食、宜低胆固醇、低脂肪饮食、宜补充微量元素和维生素C。多吃新鲜蔬菜水果。
欢迎长按上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