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时节,医院求医问诊的人依然络绎不绝。“实在抱歉,现在太忙,咱们一会儿再聊吧。”刘元生主任带着歉意,采访一拖再拖。临近11点,刘元生终于挤出点时间,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走出大山
年,刘元生出生在内蒙古清水河县只有40户人家的朱毛草村。家乡的贫穷让他从小就立志要改变生活,为家乡父老做点事。一次儿时的经历,在他幼小的心灵上种下行医的种子。
年,村里一个疼爱她的大娘因为阑尾穿孔,没有得到及时救治,失去了生命。这件事深深地触动了刘元生,从此,他发奋读书,等待高考的那一天。“因为家里穷,看的书都是借来再手抄,老师也是边种地边教学,没有纸和本,妈妈就把窗户纸裁好给我写字用,写完再糊窗户。所以,那些年我的本子都是正正方方的。”回忆起小时候那段经历,刘元生每个细节都历历在目。
刘元生的父母养育了5个子女,作为长子的他从小就懂得担当,一心想通过读书走出大山,有所作为。在刘元生初中时,家里实在供不起他上学了,他流着泪辍学回家,一边喂猪贴补家用,一边仍然勤学苦读。
功夫不负有心人,年,刘元生如愿地考入内蒙古医学院医疗系专业,年毕业后,成绩优异的刘元生被留在医院人体解剖教研室。年,在工作两年后刘元生调入了心内科。年,刘元生被保送到重庆医科大学攻读博士,年毕医院继续博士后的深造,年,毕业后的刘元生以其精湛的医医院,年,刘元生出任急诊科副主任。
工作“狂人”
在刘元生看来,对待工作的态度,是检验一个人精神价值的试金石,忘我的工作,辛勤的汗水,源自于信仰、信念的坚定。儿时的艰辛,铸就他追求事业有成的坚强意志;对家乡的眷恋和对家乡父老的感恩情节,又练就了他不知疲倦、不畏艰难的秉性。我们不妨从他一天的作息安排领略他对知识、对工作精益求精的刻苦追求吧。
清晨5点,冬日的北京天色依然漆黑一片。在清脆的闹铃声中,刘元生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工作。5点半,刘元生喝了碗粥,吃了一颗煮鸡蛋。6点,他准时出门。步行20分钟再乘坐1个小时的公交车后,他又转搭地铁,8点,刘元生来到医院,他要在8点半的查房时间前赶到。中午1点,和同事们简单吃口盒饭,都不给自己喝茶的时间,刘元生又投入到工作当中。
处理完一天的工作,回到家里已是华灯初上。吃过晚饭,刘元生还要查阅大量的医学书籍和资料,完成有关著作和学术论文,睡觉时经常已过午夜。同事们心疼地说他:“简直就是自虐”。“这是我每天的作息表,已经坚持了30年。”刘元生淡然地说。
从事心内科工作30年来,刘元生在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擅长疑难、复杂、急危重症的诊断和治疗。参与完成国家和省部级课题多项,发表论文30余篇,主编及参编著作30余部。而如今能讲一口流利英语的刘元生在高中时几乎一个英语单词都不会,大学才开始接触。“现在,对于全英文书籍,我已经能够畅读无阻。”刘元生自豪地说。每天接诊多患者的工作强度让刘元生一直胖不起来,一路小跑是他每天的工作状态,他笑称:“这是我保持身材的秘诀。”
笑面“老虎”
刘元生的性格好,医院是出了名的。“患者来就诊已经是带着痛苦来的。面对他们,再苦再累也不能给他们摆架子、看脸色啊。”正是这种医者仁心,微笑成了刘元生高超医术以外的另一块金字招牌,鞭策着同事,更温暖着患者。
然而,在工作的严谨和负责方面,刘元生堪称“老虎”。他从不允许医护人员在手术和诊断方面有一丝马虎,严厉起来令人生畏。“遇到工作上的失误,哪怕是小小的疏忽,刘主任批评起来绝不会留情面,我们是既服气又敬畏。”和他共事的医护人员都会这么评价他。一次,一个年迈的急诊患者被抬到急诊科,经过紧急抢救后,病人已经处于稳定状态。忙得满头大汗的刘元生顾不得喝口热水,仔细地翻阅着病历记录,这时,他发现急诊室的护士准备为患者使用一次性针头输液,他立刻制止护士,要她换成套管针。“老年人血管脆弱,用套管针安全而且痛苦会小很多。”刘元生解释说。
年10月18日,在第二十五届长城国际心脏病学术会议上,容纳2万多人的大厅座无虚席。作为主讲人的刘元生精彩的发言以及权威的数据博得了阵阵掌声。他说,心脏性猝死已经是世界上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我国心脏性猝死病例每年约54.5万。怎样从防不胜防到层层设防,是我们医学界首先要攻克的难题,这个难题解得越早,患者就会受益越早。
从不“插队”
刘元生重情重义,但在他的情义观里,情义轻于规则的。规则先于情义,情义服从规则。知识分子贪义轻利,内方外圆的本质始终占据着他的内心世界,导向着他的一言一行。
在刘元生的精神世界里,他更看重的是一个成功人士的道德操守。在当今物欲横流、世态炎凉、公权私用的大势面前,刘元生始终把山里人恪守本分、医德为先、扶老济贫等真情实感,作为自己的行医处世准则。
刘元生是个重情重义的人。来医院找他看病的家乡人数不胜数,只要找到他,他从不推诿。但他自己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就是看病从不“插队”。采访中,恰好有从他的家乡清水河来的老伯请他安排挂个“关系号”,他笑着答应了。然后却径直走到队伍的后面,自觉排起队来。有医生看到刘主任站在队伍里,都要帮他处理,但他微笑着谢绝:“你去忙,我穿着白大褂搞特殊,别的患者怎么看咱们啊。得排队。”
刘元生说,和患者站在一条线上,不搞特殊,是改善医患关系的第一步。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刘元生一直念念不忘两个恩人——蔺永胜和黄珍亮,是他们在刘元生大学时期向这个寒门学子伸出援手。“那时,村里出了个大学生,在我们那里是个大事,可家里在勉强凑够学费后实在负担不起其他费用了,遇到两个叔叔,是我的幸运。”正是这两个好心人的资助,刘元生得以顺利读完大学和博士学位。
作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硕士研究生导师,刘元生的办公室略显寒酸,连个单独的办公室都没有。3个医生挤在一间十几平方米的办公室里,满案头都是堆放整齐的医疗书籍和文献。“这些都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料,堆了半屋子是为了便于随时查阅,真不好意思,连个坐处都没有。”刘元生抱歉地说。
刘元生小时候读书都是点着油灯读下来的,当时为了买点像样的纸,他在课余时间卖起了鸡蛋。“当时6分钱一个鸡蛋,能买两张纸,回家裁好,拿线给订上。那时候,不拿窗户纸当本子就觉得很幸福了。”如今,很多老乡来找他看病,他经常偷偷垫钱。“苦日子过过来的,知道家乡生活的不容易,只要我能帮上忙的,就应该做。”回报家乡,这个儿时的愿望,刘元生默默奉献了30年。
走在前沿
在心血管疾病治疗和研究领域,刘元生以超出常人的勤奋,一直走在实践和理论的前沿。他的不少成果,无论在专业层面,还是在民间,受到的赞誉比比皆是。
研究中刘元生发现,对于40岁以下的年轻人,心脏性猝死常发生在遗传性疾病中,其中心肌病最常见。而绝大多数心脏性猝死病例(80%)是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主要原因是冠心病(急性心肌缺血、急性或陈旧性心肌梗死)。男性心脏性猝死发生率明显高于女性。因此,预防心脏性猝死仍然是主要的医学和流行病学问题。
他认为,防止心脏性猝死,首先要重视预防。目前对心脏性猝死的预防措施包括高危患者的靶向筛查,例如心脏性猝死患者的家庭亲属;有提示心血管疾病症状的年轻患者心血管评价或有遗传性心脏疾病及早期心脏性猝死家族史;其他预防措施包括通过12导联心电图对拟参加竞技运动员的心血管评价、以及对公众和运动场合的自动体外除颤器监测结果的评价;已经明确的猝死高危指标和ICD植入的适应证:包括流产型心脏性猝死和持续性室速。其他心脏性猝死的危险因素包括突发晕厥、因肥厚型心肌病过早的猝死家族史、左室壁过度肥厚、非持续性室速、运动试验时血压反应不明显。
刘元生的多项研究均一致表明,肥厚型心肌病患者植入ICD预防心脏性猝死其疗效是肯定的。CRT-D起搏器可明显减少心脏性猝死一级预防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另外,对已确诊冠心病的患者,通过适当的药物治疗可以降低心脏性猝死的危险,但从流行病学角度来看,这也仅仅是总人群心脏性猝死发生率中的极少数。难治性冠脉痉挛可引起猝死。强化药物治疗包括3种钙通道阻滞剂可能有效。
医院时还活着才能得到干预,但是大多数猝死的患者发生急性冠医院,这才是心脏性猝死预防的真正挑战。对于适当选择的高危心脏病患者,尽管目前广泛应用有效的治疗,包括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他汀类降脂药、阿司匹林、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但心脏性猝死仍然是主要的公众健康问题。
在刘元生看来,心律失常的紧急救治,实际是所有医务人员都会遇到的问题,绝非心内科和急诊科的“专利”。基层医务工作者往往是这种患者的第一见证者,由于病情的危急,不能将患者医院去诊治,只能就地抢救治疗。这就使心律失常的紧急救治成了所有医务人员的基本功。需要有规范的指导来对各级医务人员进行培训,使他们能够在不同的水平上掌握这种技能。
刘元生的所有科研成果,都载入了无数患者的欣慰记忆里,载入到中国医学的现代化发展史册当中。
此次采访持续了一整天,中途因刘元生处理紧急情况而中断了多次。采访结束后,刘元生拖着略显疲惫的身体投入到工作中,留下的脚步却是那么坚定有力。
刘元生,年出于内蒙古清水河县。心内科博士后,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国家和北京市突出贡献专家、国际心血管大会主席团成员,特邀专家,卫生部健康教育首席专家,国家重点学科心血管内科负责人。
从事心内科工作30年,在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擅长疑难、复杂、急危重症的诊断和治疗。
其胃灌洗气管插管监测考核指导模式获得专利,成为第一位获此研究专利的中国专家,完成多项国家和省部级课题,发表论文30余篇,主编及参编著作30余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