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部日前发布的《中国慢性病报告》显示,近年来我国中青年人群慢性病发病率逐年上升。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心脑血管病、癌症和慢性呼吸道疾病。以心血管病为例,我国每年因心血管病过早死亡的人数达到万,相当于每天超过人因心血管病早逝。高强度、高压力、高度紧张、持续过劳的工作状态日益成为心血管疾病的重要诱因。而这类病正盯着年轻人,大有向低龄化发展的趋势。
三四十岁的中青年成心梗高发人群
今年2月初,在山西省建筑学校工作的43岁的倪先生突然出现胃疼、背疼、心慌等不适症状,家医院。经过全面检查,被确诊为心肌梗塞,紧急进行了心脏支架手术,目前已康复。倪先生说,他平日里并没有什么不适,身体健康状况还很不错,只是偶尔会两侧颌骨疼痛,但并未在意。突发心梗之后,让他很后怕,如果医院,医生判断准确,及时施救,生命就危在旦夕。
据太原市急救中心温主任介绍,太原市急救中心每年接诊心脑血管病人达六万以上,其中有30%的病人是心梗患者。在近一两年的出诊中,急救中心的医务人员明显感觉到了心梗病人在增加,而且低龄化情况也在增加,三四十岁的中青年明显成为高发人群,而且以男性患者居多。
进入秋冬季节,天气渐渐变凉。以往这个季节对于一些有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硬化等危险因素的人群是要特别注意的,尤其是老年人,但是这几年,心脑血管病的低龄化让从事心脑血管病治疗的大夫们颇为揪心。梁医院心内科的大夫,从业20年来,接触了大量的心血管病人。“年初,得心梗的病人都没这么多,这几年突然就增加了好多心梗病人,医院每周都有一两个。原本只是在老年人群中多发的病,如今却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因此而早逝。”梁卓燕说,“有一次,晚上十点多了,来了个急诊病人,非常年轻,也就20岁出头。小伙子是在酒吧做调酒师的,十点下班后和同事打车回宿舍,在车上就发病了。这名患医院附近,出租车司机迅速把他拉到了急诊室。当时这个小伙子已经意识不清了,心室颤动,上了呼吸机,抢救了一天,小伙子还是没能醒过来。”
“记得五年前,初夏的时候,接诊了一个心梗病人才33岁,是一个律师,当时我看到他是那种特别瘦小的人,也没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危险因素,医院说胃疼,诊断过程中就发现了他是心梗,医院还没有开始做心脏支架,我们给他做了溶栓治疗。导致他得病的原因就是长期熬夜,大量抽烟。”梁大夫说,虽然年轻人的心脏比中老年人的心脏要强健,但是一旦发生心梗,情况却往往会更加凶险。因为年轻人的冠脉血管没有侧枝循环,就好比树的根系没有长出须根,一旦突发急性心肌梗死,就会导致心肌严重缺血,危害性更大,往往容易导致悲剧发生。前几年就开始说到的“过劳死”患者中,大多数猝死的原因都是心血管疾病。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心梗低龄化主因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指出,心血管病死亡占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的首位,农村为38.7%,城市为41.1%;中国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流行趋势明显,导致心血管病的发病人数持续增加。每5个成人中有1人患心血管病,且患病率处于持续上升阶段。每年约万人死于心血管病——每天人,每小时人,每10秒钟1人死于心血管病。“看似这种猝死的病是急病,其实大部分人犯病还是一个长期不良生活习惯积累导致的。我们心血管大夫常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心血管病的预防就是生活方式的教育。”梁大夫说,“没有基础疾病,没有危险因素存在却出现心血管疾病,原因主要就是人们的生活方式很不健康。人的各个器官是有使用期的,如同任何一部机器,你维护得好,即使超过使用期限也还能运转,如果恣意消耗,那么它必然会提早老化,早早拒绝再工作下去。不良的生活习惯,没有节律的作息,都是加速身体器官,尤其是心血管老化脆弱的因素。现在,晚上十二点前睡觉的人快没有了,尤其是年轻人。工作压力大,应酬多,暴饮暴食,饮食不规律,只要有一个因素存在就容易发病。”
据初步统计,近来心梗发病人群中,30至40岁的青壮年占到了三成,而且有上升趋势。年轻人通常发病急,多数患者是初次发病,且没有先兆,极易造成心肌急性缺血性坏死,出现致死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等危重症。也就是说,年轻人一旦发生心梗,猝死率比较高。
目前临床上,年轻人急性心梗主要由以下三个原因引起,首先是生存和心理压力过大,很多年轻人长期熬夜、加班,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精神状态。其次是体力劳动减少,很多年轻人的生活方式不健康,有些人因为太忙,有些人因为太懒,体力劳动或者说锻炼时间太少。最后是因为不健康的饮食习惯,高脂肪、高糖、高能量的饮食导致血液黏度增加及血栓形成的风险增高,是引发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却并未引起年轻人的重视。
梁大夫说,长期吸烟,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以及冠心病家族史等危险因素的年轻男性,尤其应注意防范心肌梗死。一旦出现持续胸痛、胸闷等典型症状,就要及时就医,排查病因。“与老年人不同,年轻人发生心梗通常有明显诱因,如精神紧张、情绪激动、过度疲劳、饮食不节、嗜烟酗酒等,因此,年轻人一定要做到劳逸结合、适当锻炼、合理膳食、戒烟限酒。”
秋季关爱血管健康多做“减法”
据了解,人体每6.5平方厘米的皮肤上就分布着长约6.1米的血管。好的血管让人看着特别舒服:动脉血管富有活力,血管口径大,管壁光滑、柔软,弹性好,输送血液的能力也最强。可有些人的血管不免让人捏一把汗,就像家中的自来水管一样,用的时间长了,管道内壁就要结垢、生锈,逐渐导致管道受阻而无法供水。血液中的“水垢”是指胆固醇、甘油三酯等,它们在血管壁上越积越多,形成如同黄色小米粥样的斑块,久而久之,使血管壁弹力下降,血液流动受阻,最终因缺血而引起心、脑血管病。专家指出,血管斑块变大,从30岁以后就加速了,再加上现代人活得越来越累、吃得越来越不健康、运动得越来越少,不知不觉中加速了血管的衰老和损坏。
专家指出,女性从45岁左右开始进入更年期,体内对心脏有保护作用的雌激素水平开始下降,心脏病风险明显增加。并且,女性一旦发病,进展往往比男性快,病情更重,因此更要防范。所以,过了30岁,女性不仅要爱护容貌与肌肤,也要学会呵护、关爱血管。
餐餐大鱼大肉,血管容易堵。一天两包烟,血管易“中毒”。高血压、糖尿病也会拖累心血管。没有症状或不加控制的高血压,是引发诸多血管病的导火索。高血糖不仅累及微血管,还会导致大血管病变,血糖高的人,脑卒中的发生率比正常人高2-3倍。
常被大家忽视的还有下肢血管。如果脑血管有问题,出现心脏病的几率是正常人的2-3倍,可如果下肢血管有问题,这几率就会变成4倍。正常人皮肤上每平方毫米约有根毛细血管,平时只开放-根,多运动能让更多的毛细血管开放,促进血液微循环;而长期不运动,血管内的垃圾会逐渐积累,形成粥样硬化斑块这个“不定时炸弹”,还会影响到毛细血管供血,并且随时可能被引爆。
梁大夫指出,天气渐冷马上进入秋冬心脑血管病高发季节,必须学会给血管“做减法”:首先,合理饮食,减少热量摄入,特别是少吃高胆固醇食物,如红肉、动物内脏等,多吃果蔬;其次,适量运动,把该消耗的热量消耗掉,改变久坐的坏习惯;再次,定期筛查,不管多忙,一定要抽出时间定期体检,北京白癜风医院在哪里白癜风用什么药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