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年ESC室性心律失常和心脏性猝死指南,正式在ESC年会上发布,也同时发表于欧洲心脏杂志和ESC官方网站。这一版指南是年欧洲/美国指南的更新,主要
亮点一:
这是同类指南中,首次采纳多项专家共识中提到的一个概念--将DNA分析作为年轻猝死者尸检的基本组成部分,指南工作组主席SilviaPriori教授说道,分子诊断有助于确定心脏结构正常者中存在的遗传性疾病,而传统尸检则不能识别此类患者。找到导致猝死的的遗传基因,有利于早期诊断携带同一基因的亲属。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早期治疗等个性化治疗方案使他们获益。
亮点二:
另一项创新是引入了新兴推荐这一概念。所谓新兴推荐,指现有证据尚不足以支持给予I类推荐,但其非常有可能成为I类推荐。
例如这条IIa类、证据等级C级的推荐:存在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置入风险/禁忌的儿茶酚胺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在接受β受体阻滞剂治疗的同时,仍反复发作晕厥或多态性/双向室速、可联合使用抗心律失常老药氟卡尼。
SilviaPriori教授点评到,给予这样一个老药新的适应证特别有意义,其为罹患治疗方案有限的孤儿病患者提供了新的可选择治疗方案。
亮点三:
新指南针对新技术给出了两项Ⅱb类推荐,谨慎地向医学界推荐了仍在研究中的可选治疗方案,可在其他可选方案无效、不可用或存在禁忌时选择。
第一条,对于不适合置入ICD、在特定时间内存在心律失常性猝死风险、左室收缩功能差的成年患者,可以考虑可穿戴式心律转复除颤器。
第二条,当患者因为感染拔除经静脉途径置入的ICD后,再经静脉置入困难,或需长期ICD治疗的年轻患者,可考虑选择皮下ICD治疗。
亮点四:
新指南中最重要的推荐之一,即识别可能从ICD中获益的心源性猝死高危的缺血性心脏病患者。MADITII研究随访8年发现,射血分数低于30%、轻到中度心力衰竭(纽约心功能分级II级和III级)的患者,置入ICD后可改善远期预后。新指南建议,在心肌梗死后6~12周重新检测左心室功能,以评估是否有指征置入ICD作为一级预防。
该建议基于如下事实,许多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肌梗死患者,随时间推移病情会有所缓解,因此无需置入ICD,共同主席CarinaBlomstr?m-Lundqvist教授指出,重新评估射血分数十分关键,可避免不必要地置入ICD,同时识别那些药物治疗后射血分数仍然偏低,需要置入ICD的患者。
CarinaBlomstr?m-Lundqvist教授还谈到了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除颤器(CRT-D),其认为这一领域还需进一步研究。CRT-D在房颤患者中的应用情况,目前仅有观察性研究数据,尚无随机对照研究证据证实。此外,针对QRS波群时限和形态是否为CRT效果的重要预测指标,仍然存在争议,也需更进一步的研究。
SilviaPriori教授总结:新指南强调了早期诊断心源性猝死潜在病因的重要性。在一般人群中筛查价格昂贵,并非所有专家都支持应用。目前的广泛共识为,在家族中有年轻人发生心源性猝死时,应进行级联筛查。(作者:心在线特约记者夏时俊)
更多精彩前沿资讯敬请哪里医院治疗白癜风好治疗白癜风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http://www.dvrsw.com/fbyy/47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