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的一项人群队列研究显示,心室异位搏动与左室射血分数降低及充血性心衰事件和死亡率增加有关。因此我们有必要一起来看看哪些是对我们有帮助的结论?
来源:医脉通
研究者在普通人群中分析了室性早搏与充血性心衰及死亡率的关系。研究纳入了例心血管健康研究中的受试者(平均年龄70岁;57.7%为女性),受试者随机进行过24小时霍尔特动态心电图监测,LVEF正常且无充血性心衰病史。研究者测量了受试者的室性早搏频率及5年中的LVEF,对受试者的充血性心衰(13.7年)与死亡(15.2年)进行随访,并根据室性早搏频率将受试者分为4组。
频率越高,预后越差
JonathanW.Dukes(加利福尼亚大学医学院)表示,与室性早搏频率最低组相比,频率最高组受试者5年中LVEF降低的风险增加3倍(OR=3.1;95%CI,1.42-6.77),充血性心衰风险增加48%(HR=1.48;95%CI,1.08-2.04),死亡风险增加31%(HR=1.31;95%CI,1.06-1.63),将室性早搏作为连续变量分析后结果未发生变化。
与参照人群(室性早搏比例与最低频率组相似)相比,室性早搏相关心衰风险为8.1%(95%CI,1.2-14.9),与BMI、高血压、年龄与冠心病相关风险相似,这表明室性早搏与普通人群的心衰有重要关系。
专家观点
PasqualeSantangeli与FrancisE.Marchlinski(均来医院)表示,既往室性早搏药物治疗试验均以失败告终,因此研究者认为,患者个体生理学特征对于更好地理解心室过早去极化与不良心血管事件风险增加间的关系非常重要。首先是明确心室过早去极化在心衰及死亡风险预测中的重要作用,然后努力研究临床晚期患者的生理特征及筛选方法。他们指出,重新探索该问题的时机已经来临。
红豆薏米的强大功效真是没想到区县旅游世界骑射大师亮相千岛湖马术公